湘黔邊界,高山峽谷。43名貴州省松桃縣迓駕鎮碗森村的小學生,每天都要渡過清水江到對面的湖南省花垣縣邊城鎮磨老村小學上學。平時,學校老師成為護送者和擺渡者;每逢下大雨漲水,學校則停課。日前,記者專程來到這所地處兩省交界的村小學,體驗這些學生的艱難求學路。
43名貴州孩子跨江到湖南上學
4月23日下午放學時,湖南省花垣縣邊城鎮磨老村碼頭,6歲的小女孩龍瑜站在一條大江邊,怯怯地望著渾濁的江水,不自覺地拉著身邊的表哥——11歲的楊洋說:“我有些怕?!睏钛蟀参克骸皼]關系,拉緊我就好了?!?/P>
龍瑜所在學校的校長龍林剛把龍瑜抱上船,渡船有些搖晃,龍瑜緊緊抓住先上船的楊洋的手不放。楊洋像個小大人一樣對記者說:“我一點也不怕,但我妹妹很怕,有一次渡船靠岸時,船搖晃得很厲害,妹妹嚇得哇哇大哭?!?/P>
在他們周圍,還有41名小伙伴,他們都是花垣縣磨老小學的學生。像往常一樣,在校長龍林剛和老師任達兵的帶領下,他們沿著江邊小路,來到碼頭,等待老師將他們擺渡過江。
龍瑜住在對岸的貴州省松桃縣迓駕鎮碗森村五組,跟著外公外婆生活,平時,便跟著表哥楊洋一起上學。不過,他們上學路上,必須經過這條寬達150米的大江。
看著緊緊依靠著自己的妹妹,楊洋說,他的許多小伙伴不會游泳,坐渡船時都很害怕,“我妹妹有時都不敢來上學”。
記者跟著兄妹倆一起上了船。42歲的磨老小學教師任達兵站在船艙里,幫孩子一個一個穿好救生衣,幾個男孩子拿起救生衣上的救生哨吹得嗚嗚直響。龍林剛登上船頭,嫻熟地拿起竹篙,一點,一撐,船離開了岸。
波濤涌來,渡船有些搖晃,看著離船舷很近的渾濁江水,從小在江邊長大的記者心里也有些發怵,不得不小心站好。龍瑜和表哥以及其他小伙伴們站在船中央,任達兵則小心翼翼看著他們,微微張開手臂,生怕他們掉下水。
渡船先向上游劃50米,再向江中心劃去,水越來越深,最深處,四五米長的竹篙只剩下一米多露出水面。這時,學生蔣小華放在船沿上的書包突然掉進水里,我們還沒反應過來,任達兵眼疾手快,一手就撈了上來。任達兵大聲叮囑孩子不要把書包放在船沿上,然后對記者說:“剛才這是條件反射,孩子們太好動了,要時時刻刻關注他們?!?/P>
船到岸時,任達兵又一個一個把孩子護送上岸。記者看了看表,來回一趟需花費8分鐘,而40多個孩子要分4批。也就是說,龍林剛和任達兵每天早晚花在接送孩子過江的時間上,就要1個多小時。
而這樣的來回,龍林剛已經堅持12年之久,任達兵也已經堅持7年?!坝捎谶@條大江阻隔,老師不得不每天護送孩子過江?!鳖^上流著汗的龍林剛說。
原來,自1950年以來,磨老小學就是湖南省與貴州省聯辦的小學,學生中既有湖南孩子,也有貴州孩子,貴州已經連續63年派一名教師到校任教,任達兵就是第十屆貴州籍教師。貴州籍學生的人頭經費也是由貴州財政撥付的。磨老小學可謂是湘黔邊界人們友誼的見證。
因此,貴州省松桃縣迓駕鎮碗森村一帶的適齡兒童,60多年來都是在湖南上學。目前,磨老小學共有老師7名,一至六年級小學生147人、學前班孩子58人,其中,貴州孩子45名。在貴州45名孩子當中,有43名孩子需要渡過清水江到對岸上學,其中年齡最大的12歲,年齡最小的僅4歲。
寬達150米的清水江,對這些小孩子來說,無異于一道天塹。
“老師渡工”擺渡學生10余年
清水江的這邊是湖南,江的對岸是貴州,一只小小的渡船,每天劃過江水,連接起了兩岸。63年來,貴州孩子都靠著這小小的渡船來上學。龍林剛告訴記者,每年大約有八九名貴州孩子從學校畢業,他在村小教書28年,就有約250名貴州學生坐過這只渡船。
但讓記者贊嘆的是,63年來,沒出過一次事故。這背后是幾代老師盡心盡責護送孩子安全過江的努力。
前面幾十年,磨老村有一位渡了幾代人的老渡工,老師每天只需要護送學生過江即可。但2001年,村里唯一的那只渡船光榮“下崗”,老渡工也因年紀大而退休。迓駕鎮孩子上學放學的交通成了問題,沒有船沒有渡工,誰來接送這些孩子?
當時只有35歲的龍林剛思來想去,桌子一拍:“沒有船,學校買;沒有渡工,我來送!”他和學校老師東拼西湊,買來了一只小木船。從此,在這深山峽谷里,出現了一位“老師渡工”,一擺渡就是十余年。
每天一大早,龍林剛吃完早飯,便撐船來到貴州岸邊,等著孩子來上學;天黑了,他送完最后一個學生,才趁著夜色撐船返回。
“絕大部分是留守兒童,護送學生過江只能靠老師?!饼埩謩偪粗摾锏暮⒆诱f,這么多年來,對于孩子安全絲毫不敢放松,孩子上船前,千交代萬囑咐,上船后一邊撐船,一邊還得關注船上孩子的動向。
后來,龍林剛的妻子吳銀花也加入進來,同為磨老小學教師的她和丈夫一起,每天迎來送往,成為一對“渡船夫妻”?!八诖舱贫?,我就站在船頭拿竹篙試水?!笨烊丝煺Z的吳銀花告訴記者,到岸時,龍林剛拉緊船繩,而她就把孩子護送下船,遇漲水時,還得目送學生走到家門口,才離開碼頭。
2006年,學校又添了一位“渡工”,這就是住在貴州江岸的任達兵?!拔腋埿iL商量,每天早上,如果船在貴州岸邊,就由我渡學生過江,如果船在湖南岸邊,就由龍校長來渡江?!比芜_兵說。
這么多年來,學校只有3位男老師,水性好的只有龍林剛和任達兵,風里來雨里去,學生接過了一茬又一茬。最難過的是冬天,站在船頭,冷風吹來,一會兒就能把手凍得麻木。而碰到枯水期上游水電站蓄水,水深只達膝蓋,船不能開,就只能一個個把學生背過岸去。四五十個學生,不到一米六的龍林剛要赤著腳蹚過冰冷刺骨的江水來回四五十趟,等全部背完了,腳踩在沙灘的卵石上都沒有了知覺。后來的任達兵也同樣沒少遭罪。
說起幾位老師,磨老村和碗森村的村民直豎大拇指。有兩個孩子在校就讀的松桃縣碗森村村支書兼村主任羅永感嘆:“沒有龍老師他們,你說這娃兒上學怎么上?把孩子交給老師,我們也從來沒擔心過?!?/P>
村民期盼修一座“連心橋”
家長把孩子交給老師很放心,不過,龍林剛和老師們卻心事重重。
龍林剛告訴記者,由于人口分散,對岸的貴州學生如果不過江上學,就要到很遠的毛坪學校去上學,至少要走一個小時,有的甚至要走兩個小時,幾歲的孩子哪走得了那么遠?而渡江到湖南來,只要20分鐘,“但這么小的孩子,又是好動的年紀,坐渡船存在極大的安全風險”。
這么寬一條江,幾歲的孩子,老師怎能沒有心事?采訪中,龍林剛至少5次對記者傾訴心中的壓力。
今年的4月19日,星期五,清水江發了一場大水,洪水超過了停渡線四五米,江岸被淹過的痕跡還清晰可見?!皾q水一旦超過停渡線,我們就只能打電話過去,讓貴州的學生停課?!饼埩謩傉驹诤影哆?,指著被淹的痕跡無可奈何地說,清水江有9個月的豐水期,江面寬度在100米以上,只有在枯水期,江面寬度才會縮小到四五米,貴州學生每年都會有很多天停課。
去年,花垣縣海事局給磨老村捐了一艘鐵皮的小機械船,曾經是一名民辦老師的村支書龍春華成為新任“專職渡工”。為了保證安全,龍春華分別與村里、學校、鎮政府和縣交通部門簽訂了責任狀。但龍林剛和任達兵還是要每天護送孩子過河才放心。
“我們希望能在江上修一座橋,這樣孩子過江才安全,也不耽誤學習?!饼埩謩傉f。
這樣的呼吁顯然不是龍林剛一個人的心聲。記者采訪時,無論是磨老村還是碗森村,村民都迫切希望能在江上架起一座橋。八九位正在修水泥河碼頭的磨老村村民聽說記者來采訪,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意愿。村民龍老丙嗓門比較大,高聲說道:“我們幾乎所有的村民都想修一座橋,修大橋可能不現實,但我們希望能在這附近修一座鐵索橋?!?/P>
而書生氣濃厚的龍春華則引經據典:“上個世紀70年代,就在這下游幾公里處修了一個壩,連接起了湖南與貴州,上海電影制片廠還拍了一部電影叫《連心壩》,現在我們希望能修一座‘連心橋’?!?/P>
記者又跟著楊洋和一群孩子來到碗森村五組,楊洋77歲的爺爺楊現金剛從田里回來,還挽著褲腿,他坐在新建的磚房前告訴記者,他家3個孫子都在磨老小學讀書,盡管這么多年坐渡船沒發生過事,但修一座橋是大家多年的心愿。
村民表示,在河上修一座鐵索橋是最現實的選擇,花費也不高。碗森村村支書兼村主任羅永告訴記者,他曾經問過松桃縣海事局,政府對于在此處修橋已經有了規劃,他希望能早日建成。(本報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何文 全志明)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