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市武昌區三道街小學高朋滿座,來自國家教育部門與湖北省、武漢市以及武昌區教育部門的領導、專家、學者等一行40多人,一起觀摩了學校的新媒體、新技術應用的展示活動:校長尹慧紅就新形勢下學校信息化工作的整體規劃與思考、電教黃主任就新媒體與新技術的應用、教學余副校長就新技術打造高效課堂三個方面工作進行了匯報;在觀摩課上,只見五年級學生人手一本電子書包,通過谷歌地球、搜索網絡信息、QQ空間展示交流、雙屏播放視頻、微博發送感想等多元化信息手段,一下子將學生帶進了藏北草原,讓學生感受到草原自然風光的美麗和獨特的民族風情。草原一望無際、清新碧綠,帳篷星星點點、若隱若現,雪白的羊群伴著姑娘的歌聲靜靜悠閑地吃著嫩草;伴著奔放的音樂,藏族特有的風土人情的再現,課堂開始沸騰,交流的氛圍逐漸濃厚,有學生興奮地囔道:“我知道了哈達代表著吉祥、祝?!?,“我知道了珍貴的木碗是藏民隨身攜帶、一生只有一個的寶貝”,同學們紛紛說起了自己的“發現”?!^摩的專家紛紛贊嘆:三道街小學在電子書包、電子雙板等新媒體的使用、資源的建立、課堂上師生關系的改變、教學方式的變革等問題上進行的研究和探索是走在全國信息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取得的成績是令人稱贊的。
武漢市武昌區三道街小學坐落在黃鶴樓腳下,學校創建于1946年,其前身是“存古學堂”,這里歷史積淀厚重,人文氛圍濃郁。彈指一揮間,半個世紀多過去了。曾經福澤一方的三道街小學在這塊文化昌明的濱江土地深深地扎根,早已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如今這棵參天大樹上又結出了新的果實——教育信息化。
作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學?,F代教育技術經歷了“起步階段”(1985-1998年)以傳統媒體為主輔助教學)、“成長階段”(1999-2001年將計算機引入教學)、“發展階段”(2002-2009年網絡服務教學)、“騰飛階段”(構建數字化校園)四個歷程,始終堅持“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分級管理、逐步推進”的發展原則,“以點帶面,輻射其他,典型引路,全面推動”為手段,秉持優秀歷史傳統,堅持改革與創新不動搖,充分發揮“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钡膬瀯?,把現代教育技術項目做大做強,努力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國際化發展。
(一)抓頂層設計,勾畫數字校園藍圖
武昌區三道街小學是最早開展信息化教育的學校之一,近幾年來學校堅持面向未來,育人為本;堅持應用驅動,共建共享;堅持統籌規劃,分類推進;堅持深度融合,引領創新,一路邊行邊思考,最終決定以“教育信息化提升教學質量”這一主題為突破口,圍繞學校的辦學理念“夯實發展基礎,培育創新人才”和辦學策略:“教育信息化走向教育現代化、國際化”,發揮學校教師整體信息技術運用水平高的優勢,進行改革與探索,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5年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2010—2015年):
●建設一個為全校提供服務的數據中心,包括應用服務、數據存儲、數據備份、數據安全等(教育云平臺)。
●建立全校統一的電子身份認證體系,并使用統一的電子身份體系為各種網絡應用系統服務,使全校用戶在所有的網絡應用系統中都使用僅有的電子身份(師生管理平臺)。
●建設完整的校園信息管理系統,為實現“網上辦公、網上管理、網上教學、網上服務”提供全面的支持(辦公平臺)。
●建立全校嚴密的網絡安全體系,保證校園網絡的安全、保證關鍵數據、關鍵應用的安全以及關鍵業務部門的安全,實現校園網絡及其應用系統的安全高效運行。
●建設面向校內外的信息服務網站,及時發布學校各類信息,針對社會公眾和校內師生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務和進入相應校園信息管理系統的入口(資源、服務平臺)。
(二)抓課題研究,打磨學校教育信息化名片
多年來,學校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積極有效地開展課題研究,從語文與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科整合為突破,形成了以開發與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為主的科研特色。從“九五”到“十一五”共承接了國家、省、市級研究課題15個,涉及數學、思品等近10個學科?!笆晃濉逼陂g,省科研規劃辦重點課題《中小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研究》圓滿結題;國家課題《現代學習方式研究》2011年圓滿結題;省科研規劃辦立項課題《提高小學教師現代信息技術能力的策略研究》于2012年4月份圓滿結題;學校承擔的中央電教館與美國world links組織合作項目“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以及“world links think.com”國際化課題、國家重點課題“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優勢互補”均成功結題,并被評為全國優秀“子課題組”。這是學校在信息技術教育科研上邁出的一大步,也是國際交流開始的第一步。由于學校的研究工作突出,教師葉勝成為省級培訓者,參加國家培訓,并榮獲全國課題研究優秀教師的稱號。
(三)抓硬件配置,提高信息技術教育裝備水平
完備的硬件投入是教育信息化得以推行的基礎和前提,設備的更新、硬件的添置為學校創建現代教育技術特色提供足堅實的后勤保障:每個班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配置了三“機”一“幕”;2000年建立了100兆的校園網絡,并收藏量達四千多碟的電子音像庫;從2009年開始,教育局先后斥巨資重建了50座學生計算機房兩個,對全校22個班全部配置電子單白板、10個電子雙白板,所有專用教室都安裝了60寸的液晶觸摸一體機,雙網信息全部覆蓋到全校每個房間,實現“班班通”,并配建了全新的微格教室和學術報告廳。
微格室、電子書包、因特爾一對一上網本等一流的新媒體的引入使學校硬件設施跨入全國先進行列。新媒體的使用,使三道街小學師生的教育教學行為、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新的變革:
1.新媒體,激發學習興趣
新媒體的引入,改變了學校過去一本書、一支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新媒體的音像色對學生聽、視、聽、觸、嗅、動等多方位的體驗與享受,加深文本、教材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2.新技術,提高課堂效率
新技術的應用,轉變了師生關系。教師只是課堂的管理者、組織者、指揮者,新媒體則取而代之進行“傳道、授業、解惑”;學生不僅是知識、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這種伙伴式、合作式的師生關系的變化,帶來了教學方式的改革,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多元化的課堂將百花齊放。
新技術的運用,信息的多樣化、形象化、直觀化為學生溝通了語言文字與客觀事物、概念與數字之間的聯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新資源,拓展學習空間
新的教學資源,促進教育公平:電子教材、字音的標注、與教材配套的習題庫,同步課堂等這些豐富的資源為孩子們傳遞基礎教育的基本信息,解決因教師水平不同帶來授課的差異性(某些教師普通話的不標準、讀音的不準確、教材理解的差異、公式推理的不合理),從而保證學生享受優質資源。
新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空間:電子教材的知識拓展,閱讀的訓練等加大了學生知識量的積累和選擇,拓寬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新的教學資源,造就新的教師:學校開發的與教材配套的資源解放了教師,減輕了教師負擔,教師不用再自己去尋找資源進行課件制作,而是拿著現成的資源備課、上課,節省了大量時間。
新的教學資源,突破時空界限:優質課課堂實錄、動漫課堂等資源的共享,讓每個擁有學校用戶名的教師、家長、學生都能享受,真正做到家校無縫隙的對接。
4.新平臺,凸顯個性
教育云的教師空間、學生的空間注冊,將展現學校教師、學生個性化一面,也為家?;犹峁┝似脚_。
(四)抓學科整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現代教育技術是為學校管理、為教師教學,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服務。為使現代教育特色在學校辦學中凸顯優勢,學校注重加強管理,加大教師的業務培訓力度,調動他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積極性,提高教師數字文化素養和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能力。
一是健全信息化管理各項規章制度。通過制度督促落實信息技術課程,使用并維護好信息設備。規定45歲以上的教師每周教學必須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二次,45歲以下教師每周必須使用三次以上,并與每個月的績效考核直接掛鉤,將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納入制度化、規范化、常規化的管理軌道。
二是通過“聽”、“查”、“評”的考核評價機制加強對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實現學科整合應用的過程管理。
聽:學校領導每月有計劃、有目標的深入課堂聽課,了解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教育手段的情況。
查:每月查硬件的使用率和軟件的研制情況。
評:每月評選優秀教案、優秀教材、優秀課件。
通過這些措施,一大批教師的傳媒素養得到提升。汪賢榮老師電子白板說課《海的顏色》獲全國一等獎,《藏北草原》獲得全國優質課現場展示一等獎,鄭桂芳老師的說課獲全國二等獎,整合課上課獲市一等獎;《看月亮》、《清明上河圖》兩課分獲全國一等獎和三等獎,《赤壁之戰》、《大慶油田的開發》、《新疆沙漠和綠洲》、《撈鐵?!?、《稱象》獲省一等獎;《長江三峽和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和錄像課獲市一等獎;課題組制作小學《社會》三至六冊共52課框幻燈投影片,寫出47課幻燈投影使用說明;論文《多媒體網絡計算機教室環境下小語中年段閱讀教學模式初探》、《語文“四結合”教改實驗工作小結》、《巧用電教媒體優化作文教學》、《適時運用電教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獲市一等獎……
(五)抓校本課程,積累學生媒介素養
校本課程亦即學校課程,顧名思義,它是以學校為課程編制主體自主開發與實施的一種課程,是相對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一種課程。校本課程是學校在國家規定的課程之外,為落實學校的辦學特色、發展學生的特長和發揮教師的特點而自主確定的課程。
三道街小學是全國信息教育實驗學校,為了讓學校的信息教育特色彰顯,學校自編了校本教材《媒介素養》,讓孩子們從認識媒介、辨別媒介、運用媒介、創造媒介四個方面進行積累,并在全校1—6年級每周利用1課時進行推進。
2012年9月,學校應國家教育部門基教相關負責人、湖北省電教館的邀請,參加了由教育部門組織的首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展演和校長論壇活動。國家教育部門領導、湖北省教育部門領導和相關負責人、教科院李碧武書記、省電教館方正平館長親臨學校展臺,對媒介素養教材的研發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一代代領導和教師的努力之下,20年的教育信息化歷程,創造了三道街小學一個又一個輝煌。近5年,近信息技術教育方面學校共獲得全國電教中心、中央教科所、省電教館、省教育信息化發展中心等單位頒發的獎項,計全國獎73項,省級獎168項,市級獎238項,在省、市、區開展專題經驗交流9次。學校先后評為湖北省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武漢市電化教育示范學校、武昌區優秀教育技術實驗學校。2010年學校在武漢市電教館的帶領下,與南京市電教館聯合舉辦了現代教育技術結對交流活動,2012年南京電教館進行了回訪,這次簽約、回訪活動為學校遠程合作學習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特色走向全國翻開了新的一頁。
硬件的更新,理念的提升,行為的變革,讓三道街小學變得更加美麗,課程更為有趣,課堂更有吸引力,師生更有個性化……“歲月如歌聲聲遠,事業如棋局局新”,展望未來,三道街小學正以嶄新的面貌,振翼待飛!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