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試報訊(記者 徐晗)2013年夏天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但“高級藍領”的供不應求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
記者從剛落下帷幕的2013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了解到,不少職校畢業生尚未畢業就被提前“預訂”,在大賽上獲獎的選手更是被大型央企高薪“收編”,職業教育已經代替學歷補充,成為民辦高校辦學的主要導向。
自考生小郭曾經在一所民辦校學習自考機電一體化工程專業,離校時雖本科尚未畢業,但在學校練就的過硬的實操技術使他很快被一家汽車企業相中,讓他只投了一份簡歷就成功找到了工作。在一些已較好向職業教育轉型的民辦高校中,畢業生就業時很少感覺到壓力。如北京北大資源研修學院[微博]從2010年起開始研究并實施“全景式”教學新模式,堅持校企合作。該校的德國汽車維修檢測專業、國際飯店運營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全部實現就業,有的在企業實習時就被企業提前預訂了。北京旅游專修學院抓住民航服務業人才缺口大的機遇,以就業為導向,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的“訂單式”就業培養機制,把民航服務專業打造成學院的特色專業,畢業生每年都供不應求,畢業前就被各企業單位“瓜分”了。
北京民辦教育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應對緊縮的生源市場,不少民辦高校轉變辦學觀念,在專業建設上與同類院校實行錯位競爭、差異發展,強化自身特色,打造品牌。而且這些民辦高校管理體制靈活,根據市場和產業的需要設置相關專業,保持動態調整。如現代管理大學為適應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專業設置,
逐漸形成了以經濟、管理類專業為龍頭,經、管、文、法、教、工等6大學科門類相互交叉、協調發展的專業格局。北京吉利大學[微博]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設置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等專業具有比較鮮明的特色,受到企業和學生認可。
實行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等多元化辦學模式,也拓展了民辦學校的就業窗口,把企業變成學校的第二課堂和實踐鍛煉場所,讓學生的職業技能在實踐中得到提高,增強今后就業的競爭力。同時,部分學生還可以在合作企業里實現提前就業。如北京中新企業管理學院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辦學體制,并通過實施自主研發的“職場化三維教育”的職業教育模式等,為直通企業崗位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的實用型人才。北京民辦教育協會相關負責人認為,民辦學校職業教育培養出的“高級藍領”供不應求,從一個側面傳遞出民辦高校職業教育向好的信號。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