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提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目標任務,為未來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本報邀請7位來自教育戰線的專家學者,暢談學習十八大報告的體會。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德育工作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是青年學生集中的地方,是培養人才的園地。各級各類學校要站在對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負責的高度,切實做好青年學生的培養工作。
我們黨歷來關心青年學生、愛護青年學生,重視青少年特別是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間,始終堅持“德育為先”的育人方針,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明確任務,學校德育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報告,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學校德育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不斷改革創新,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本質所在和內涵之義,而學校德育工作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路徑和基本要求。我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高度凝練了學校德育的靈魂、主題、精髓和基礎,我們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大學生的思想情況,尋求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增強德育工作的創新能力和影響力,提高德育工作的親和力和向心力。
學校特別是高等學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成為向全社會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力軍。要依托高校人才薈萃和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研究,加強理論創新,促進文化繁榮,引領社會進步潮流,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積極向上的思想文化,把文化的傳承、創新、交流統一起來,增強我國文化的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積極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肩負起引導人類文明進步的神圣使命。
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
凝聚力量啃下素質教育“硬骨頭”
始終強調實施素質教育,是貫穿黨的十六大報告到十八大報告關于教育戰略部署始終如一的主題。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各地片面追求升學率,應試教育的傾向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局面沒有得到有效緩解,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總體不高。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確立的主題,“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啃下素質教育這個“硬骨頭”,已成為教育戰線未來10年面臨的重大挑戰。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凝聚黨政領導的共識和力量。這迫切需要黨和國家加強對素質教育的領導,出臺地方政府教育政績考核辦法,對地方黨政領導的教育政績實行素質教育“一票否決制度”;迫切需要大力支持各地的改革創新,用政策和財政激勵一切有益教育的改革創新,確保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凝聚人民群眾的共識和力量。只有實施素質教育,才能從根本上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教育利益,才能面向每個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發展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讓每個學生享受到有質量保證的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引導廣大家長參與素質教育、理解素質教育、支持素質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凝聚教育戰線的共識和力量。只有實施素質教育,才能讓教育真正回歸育人的本質,廣大教育工作者才能享受到教育生活的幸福、追求心中理想的教育。中小學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全面轉軌,必然對地方教育局長、中小學校長和廣大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這需要中央層面出臺地方教育局長任職資格制度,全面提高地方教育局長的專業素養;需要在中央的領導下,各級組織、人事和教育部門協力實施中小學校長任職資格制度,大力推進教育家辦學;需要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全面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培育教師的專業精神,著力提高廣大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
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馬樹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賦予職業教育新使命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賦予職業教育的新使命,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賦予職業教育的新任務,體現了黨中央對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要求。
現代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面對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歷史新階段,現代職業教育必須體現終身教育理念,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將提高青年受教育程度、掌握就業技能和充分就業緊密結合。
現代職業教育必須適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結構提升的新要求。在深化改革發展、加快發展方式轉型的過程中,國家將著力加快建設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支持小微企業發展。這些都要求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新合作辦學合作育人的體制機制,推動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完善專業設置和調整機制,使重點建設專業與當地重點產業布局相適應,與國家總體產業布局相協調,培養更多能夠適應產業升級需要、能夠提高產品品質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現代職業教育必須更多地為中西部地區、三線城市、縣域經濟及“三農”發展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等職業學校的區域分布要比較均衡:50%以上分布在地級市或以下地區、25%在西部地區、19%在民族地區,具有與城鎮化進程、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直接對接的天然優勢,擔負著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大任務。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將會進一步優化職業學校布局,找準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定位,成為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力量。
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局局長常生龍: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動搖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這體現了黨對教育地位和價值的深刻認識,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睿智思考和準確判斷。
教育優先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的重要戰略決策。從黨的十四大率先提出開始,每一次黨代會都非常鮮明地指出教育在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確提出要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這既表明了黨的教育方針和戰略決策的一致性,又體現了繼承和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堅持”二字是對過去20年所確立的這一戰略決策的肯定,也為未來的教育之路指明了方向。
對各級政府來說,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份責任和擔當。教育優先發展,是指教育要領先于或優于其他行業和部門而先行發展。為此,政府要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一是在制定區域發展規劃的過程中,教育規劃要優先;在實施區域發展規劃的過程中,要保證教育規劃得到率先且高質量的落實。
二是在政府主導的各項投入中,教育要優先投入;用于發展教育的投資要適當超越現有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即適度超前投入。保證教育投入優先,既是教育法的要求,也是保證教育優先發展的基礎。
三是在各種資源的開發中,教育資源的開發優先;在教育資源的開發中,人力資源的開發優先。政府要不斷優化教育結構,進一步促進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大力發展繼續教育,積極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努力建設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變沉重的人口負擔為優質的人力資源,匯聚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力量。
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
提高高教質量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要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進一步明確了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由之路,就是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加快推進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步伐。
一、堅持正確方向,著力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力軍,必須以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己任。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首要標準就是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強烈的愛國意識、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學要加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樹立崇高理想和遠大抱負,把個人的聰明才智和畢生精力貢獻給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二、堅持深化改革,著力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走內涵發展道路,要求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能力趨向,為學生個性自由發展創造空間。高校要牢固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力倡導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努力為拔尖學生成長成才創造良好條件,引導學生創新發展,給學生自主選擇空間,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堅持教師主導,著力引導教師潛心育人。促進高校內涵式發展,就是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鼓勵教師靜心教書、潛心育人,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切實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理想與職業道德水平;要改革人事聘任考核制度,創造一切條件讓教師愛教樂教。
四、堅持協同培養,促進教學、科研和服務有機融合。高校要將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將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在鼓勵教師走協同創新之路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要關注國家和地方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求,推進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充分利用戰略合作的機遇,形成高校與企業、行業、科研院所開放式的人才聯合培養機制。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南京師大教授虞永平:
辦好讓兒童更幸福的學前教育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辦好學前教育。這意味著學前教育不僅要大力推進、積極發展,還要辦出質量和成效,增進學前兒童的幸福和愉快,真正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和諧發展。
辦好學前教育的結果標志是學前教育事業得到充分發展。學前教育能真正為學前兒童一生的發展奠定素質基礎,切實滿足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真正解決“入園難”和“入園貴”等問題;學前教育能真正成為我國人力資源強國戰略的起始工程,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積聚智力財富。
辦好學前教育的內涵標志是“廣覆蓋、?;竞陀匈|量”。無論是發達的東部地區還是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發展相對滯后的鄉村,都要發展學前教育。這是我國學前兒童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各級政府應該真正把普及學前教育作為自己的職責。
學前教育必須有質量。學前教育的質量意味著學前教育的硬件條件、班級人數符合國家的規定,學前教育的設施和材料適合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和學習特點;學前教育必須由專業的、合格的幼兒園教師來承擔。學前教育必須進行科學的保教,必須遵循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必須給學前兒童提供豐富多彩的環境、多樣性的學習機會和條件,必須堅決糾正“小學化”現象。
辦好學前教育的核心措施是政府責任的落實。全社會尤其是各級政府應該形成有關學前教育的價值、規律的公共意識,全社會都來關心學前教育,愛護學前教育,促進學前教育。各級政府應真正把學前教育當作是社會公共事業,確保公共財政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努力建立學前教育的公共服務體系。辦好學前教育的關鍵是落實政府對學前教育的責任,確保政府對學前教育持續的、足額的和制度性的投入,確保政府在學前教育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此外,幼兒園教師是辦好學前教育的決定性力量,培養更多合格幼兒園教師,并確實確保幼兒園教師的地位、待遇和尊嚴,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方平:
促進教育公平滿足人民教育需求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特別強調了今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問題,即“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并提出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一直是中國共產黨不懈追求的目標,而且這一目標隨著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越來越清晰和明確。盡管面對全球的挑戰、面對社會教育需求的多元變化、面對改革道路上的諸多問題與障礙,人們對教育的現狀還有不滿和期待,但是在黨和政府規劃的教育改革與發展藍圖中,這些問題和障礙都在解決和克服之列,改革的大方向是與人民的期待和發展的需求高度一致的。
教育問題就是民生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思想的解放,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漸趨多元和個性化。因此,人民滿意的教育也非一個層次、一種模式可以承載,相應的改革與探索必須與時俱進、豐富充實,包括高水平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繼續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加強對職業教育的引導與扶持、有系統有步驟地促進學前教育、成人教育、社區教育等;也包括加強教育立法、充實教育投入、規范教育管理、提升教育質量、營造和諧合理的教育生態等,為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國家而努力。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在近年來不斷深入的教育改革與探索中,社會關注最多、反映最強烈的教育問題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和教育的規范化管理等問題。只有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真正解決了這些人民普遍關注的問題,才能使教育真正達到人民滿意的程度。有了人民滿意的教育,中國才會有最堅實、最廣大、最合理、最有發展空間的人力資源基礎,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人才群體、創新實力、和諧社會等,都將具有強大競爭力和永續發展動力。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