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孩子都有學上,讓每個孩子都上好學——站在教育規劃綱要出臺的歷史節點上,這兩句話更能概括中國教育的使命與追求。
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兩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從沿海到內地,各項落實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增加教育經費投入、新建擴建幼兒園、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對于一幅需要十年才能完全展開的宏偉畫卷來說,兩年只是開端,但這個開端所奠基、勾畫和展示的,恰恰是這輪史無前例的教育改革最根本的主題,那就是回應老百姓呼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貼近民生的教改道路越走越寬
“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將投入500億元,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困難地區發展學前教育。2011年,國家遴選千所示范性中職學校,校均投入1000萬元。
僅僅是在兩年前,很多城市的家長為了送孩子上心目中的好學校,不得不花錢、托關系,甚至舉家陪讀。
山西晉中北田村村民郝巧根,為了讓女兒進城讀書,不惜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那時“房租高了,土地撂荒了,收入少了,吃肉的次數少了”。
“二三流學校學生往一流學校跑,農村學生往城里跑?!币晃焕闲iL一語道出當時中國教育人口的走向,結果是“一流學校人多得擠不下,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人又少得辦不下去”。
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今天,生活日漸寬裕的中國老百姓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仿佛一夜之間,剛剛“有學上”的人們,開始迫切地要求“上好學”。對于一個擁有世界最大規模教育體系、受教育人口最多,且剛剛全面普及義務教育的大國來說,這樣的需求似乎來得太快、太急了。然而,對于孩子成長和家庭幸福來說,這樣的需求并非沒有道理。
因為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信息化社會,受教育程度越來越與個人前途命運、家庭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單從就業率指標來看,世界經合組織34個成員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平均比高中畢業生高9%。
再急切的家長心里都明白,教育從普及走向優質有一個過程,優質學校不是一夜就可以形成的。于是,擇校一度成了一部分人為自家孩子“上好學”的不二選擇。與此同時,為了上一所好學校,競爭的“起跑線”一再提前,甚至延伸到學前教育。
擇校猶如“飲鴆止渴”,由此造成的無序競爭,更使得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出現了“貧者益貧,富者益富”的“馬太效應”,嚴重影響了教育公平的實現。
學前教育入園難、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熱”、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如何解決這一系列熱點、難點問題,讓更多的孩子都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既是生活條件逐漸好起來的億萬家庭最深切的呼聲,也是教育規劃綱要著力破解的難題。
在追求“上好學”的目標上,國家意志與民眾呼聲達成了最大程度的共識,那就是把優質教育的“蛋糕”做大!
針對“入園難”問題,2010年11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提出“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將發展學前教育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笆濉逼陂g,中央財政將投入500億元,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困難地區發展學前教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上實施學前教育系列重大項目。根據計劃,3年內,各地將新建改擴建幼兒園9萬多所。這些消息,讓心急的百姓笑逐顏開。
為了治理“擇?!鳖B癥,各地打出“組合拳”:
切斷利益鏈——江蘇鹽城化解學校債務、杜絕擇校費;改革指揮棒——山西晉中優質高中向所有初中分配招生指標;共享教育資源——四川成都打破城鄉界限、一體化集團化辦學;強化師資隊伍——浙江嘉善提高農村教師待遇、鼓勵雙向流動。
“沒交一分錢,沒托一個人,孩子名正言順上了鹽城實驗小學”,家住江蘇鹽城的周先生說,孩子在家門口的好學校讀書,是他兩年來最開心、最幸福的事情。
然而,如果僅僅滿足家長們“上好中學,考好大學”的單一教育訴求,即使優質中小學的“蛋糕”做得再大,教育改革的路也難免會越走越窄。合理引導家長的教育需求,完善教育體系和結構,辦多樣化的教育,走多元化的成才之路,才是真正貼近民生的教育改革之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含其中》的報告中曾指出,教育系統不可能無止境地滿足迅速增加的需求,此時教育需要作出選擇。而教育的選擇就是社會的選擇。
教育改革的選擇其實有兩種:一種是有求必應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另一種是高瞻遠矚地引導社會的教育價值取向。如果深入觀察這一輪教育改革,我們不難發現存在“雙輪驅動”的現象,即在為老百姓提供“想要的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現代社會“應有的教育”,職業教育即是一例。
教育規劃綱要頒布以來,各級政府傾其所能,積極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力圖做大另一塊“蛋糕”,為更多的孩子提供同樣優質的教育,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搭建更為廣闊的成才空間。
2011年,國家遴選1000所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并予以重點“武裝”,校均投入1000萬元。加上之前已經建設的100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校均投入2000萬元),職業教育也有了國家級“重點學?!?,據悉,第二批371所中職示范校建設也已立項。這些優質重點職業院校,是國家經濟建設的排頭兵,也是響當當的優質教育品牌。
國家投入156億元,加強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
力推校企合作,組建近500個職教集團,5600多家企業參與,涉及43個行業,覆蓋30%的中職、80%的高職院校。
打通中職與高職的通道,拆除中職和高等教育的藩籬,注冊入學、“技能高考”等在一些地區開始試點。去年,湖北省500多名沒摸過普高教材的中職生進入了大學。
“過去在黑板上‘跑’火車,現在在動車組模擬仿真駕駛系統上‘開’火車。過去畢業生操作技能不強,學生就業困難?,F在我們的畢業生,用人單位搶著要?!北本╄F路電氣化學校校長胡定軍的一番話,折射出整個中國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態勢。
從傾聽民眾心聲入手,為增進教育“產值”發力,哪里不好就改革哪里,教育決策部門的民生視角和科學決策不僅增加了億萬學生和家長選擇教育的自由度,也悄然改變著整個社會的教育價值取向,為教育改革深入推進贏得了更多支持和更大空間。
支持農村教育的力度越來越大
國家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惠及貧困地區2600萬孩子;中央財政每年投入50億元專項經費,支持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上學
中國教育最大的“分母”在農村,中國教育最薄弱的環節也是在農村。因此,教育規劃綱要的著力點首先放在了農村教育。
翻開教育規劃綱要實施兩年的大事記,我們發現,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各級領導,再到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花費精力最多的是農村教育,出臺政策最多的是農村教育,投入最多的也是農村教育。
為了讓農村孩子學得好,農村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全力推進。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工程……現在,農村最好、最安全的建筑是學校,家長最放心的是學校。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三河鄉中心小學校長王子玉自豪地說:“現在,我們農村學校的條件一點不比城里差。舞蹈室、實驗室、圖書室、液晶屏幕、校園網,我們一樣也不少!”
為了讓農村孩子吃得好,國家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680個縣,中央財政給每生每天3元補貼,2600萬孩子吃得更有營養了。廣西都安縣澄江鄉古山小學學生黃月佳高興地說:“學校食堂頓頓有肉吃,比家里的飯還香?!?/P>
為了讓農村孩子在校住得好,中央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解決寄宿制學校住宿、食堂、飲水、廁所等一系列難題?!艾F在的房子好,有暖氣,還不收費!”離家四公里的陜西省渭南市蘇坊鎮初三學生李歡住進學校,成績比原來提高了,家長也放心了。
為了讓農村孩子行得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建立校車制度,撥出巨額資金,購置校車,為孩子們建起安全的“綠色通道”。越來越多的孩子坐進“特權”車、放心車。
為了讓2000多萬名農村留守兒童安心學習,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正在形成。全國已建立留守兒童指導服務陣地37000多個,開展品牌活動4000多項,培訓代理家長158萬多人次?!耙郧?,同學們放學后要么去網吧,要么在家里幫著爺爺奶奶干家務、帶弟妹?,F在,放學后,還能參加讀書小組、繪畫小組等活動,晚上多媒體教室還放電影?!标兾魇‰]縣茍家溝小學六年級學生李梅說。
為了讓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上學,中央財政每年投入50億元左右專項經費,用于補助接收這些孩子的學校。
為了讓農村孩子擁有好教師,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從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擴展到16個省的師范院校?!疤貚徲媱潯闭呶絹碓蕉嗟母咝.厴I生到農村任教?!爸行W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培養的教育領軍人物中,95%是農村中小學教師。
為了讓農村教師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中央實施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政策支持城市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在浙江省嘉善縣,城鄉學校管理干部、名師、普通教師、新教師、特長教師進行雙向流動。嘉善縣實驗中學校長周建平說:“教師流動帶活了教育全局,每個人都比以往更有活力了?!?/P>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成員、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顧明遠看到農村中小學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后激動地說:“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激活了,老師的積極性也被激活了。如果農村教育都能這樣改革,我們的教育就大有希望,創新人才的培養就大有希望!”
資助弱勢群體的政策越來越多
國家啟動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工程,規劃投資54.5億元;從今年開始,國家每年在全國招生計劃中安排1萬專項計劃,面向貧困地區生源實行定向招生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總有部分群體受到各種先天和后天條件的制約,社會資源比較匱乏,收入、地位和社會尊嚴處于弱勢,其改變自身狀況的能力較弱。對于他們來說,接受教育就意味著走出貧窮,擺脫困境,獲得發展。因此,能否讓困難群體子女上好學,是衡量一個政府的執政能力、一個國家公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
教育規劃綱要頒布以來,中央政府作出“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從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到國家獎助學金、助學貸款等政策,逐步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標準,擴大資助范圍,密集出臺一系列新的資助政策:
兩年之內,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連續兩次上調,小學生從最初的每年500元提高到1000元,初中生從750元提高到1250元,1568萬名學生受益;
普通高校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從原來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惠及430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20%;
2011年秋季學期,70.28萬名新生通過“綠色通道”辦理入學手續,通過開學前后的專項檢查,無一名高校新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
“初中畢業后,我想這輩子的讀書生涯肯定就此結束”,四川省甘孜州藏族小伙扎西擁登,曾為家里無力供他上學而抱憾。如今,他是成都市中和職業中學2010級機械加工專業的一名學生,“得知中職學校不僅能免學費,每月還有300元的生活補助,上學的往返路費還由政府報銷,我高興極了!”
目前,全國共有906萬名中職學生享受每年1500元的國家助學金政策。395萬名農村、涉農專業及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免費中職教育。
在云貴高原腹地的大山深處,楚雄州祿豐縣黑井鎮的96個自然村創造了學前一年100%入學率的奇跡。前來給孫女交“學前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省政府助學金申請表”的李老漢,一個勁兒地笑。
從2011年開始,我國首次設立學前教育資助制度,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入園。
經濟原因僅僅是困難群體求學路上的一道障礙,除此以外,還需要為他們建立另外一種補償機制——給予特殊的關懷。
為了讓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公平起跑,流動兒童義務教育后階段的考試問題,正在加緊論證和調研。2012年,有10類非上海戶籍考生可以在上海市參加全國高考。這項涉及戶籍制度、招生指標等多重問題的社會系統性改革,已列入山東、湖南、重慶的改革試點,全國性方案出臺指日可待。
對殘疾兒童,政府采取特殊的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國家啟動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工程,規劃投資54.5億元,在人口30萬人以上或殘疾兒童少年較多、尚無特教學校的縣,獨立建設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截至2011年,實際改擴建特殊教育學校1182所。告別昔日在破倉庫上學的教室,走進2.3萬平方米的美麗校園,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的聾啞孩子笑容格外燦爛,98%以上的高考升學率與就業率更讓他們自信面對未來。
高校招生也向寒門學子傾斜。從今年開始,國家每年在全國招生計劃中安排1萬名左右專項計劃,面向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生源,實行定向招生。過去,全國考生大學“一本”平均錄取率為8.5%,而680個貧困縣為5.7%;今年,根據招生計劃,貧困地區學生“一本”錄取率將提高到6.4%。
一條條好消息傳遍城市鄉村,一個個家庭展露笑顏。每一條消息都有上百億元的“含金量”,每一條消息都惠及千千萬萬的孩子,每一條消息的背后都凝結著黨中央對教育、對學生們的濃濃愛意,每一條消息的背后都飽含著中國政府關注教育,關注弱勢群體的民生情懷。
回首過去的兩年,教育改革的每一項舉措都事關經濟社會協調穩定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與內心體驗,也正因如此,改革的每一個步驟都如同抽絲剝繭,格外需要耐心、果斷和沉著。
今天,中國教育改革已行至深水區,亦如20年前聯合國人士形容中國改革開放是“在未經探察和繪圖的水域航行”。那時,改革事業靠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和十億人民同舟共濟的決心;而今,在教育改革的“未知水域”里航行,黨和政府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指南,傾聽民意,科學決策,奮力推進,中國教育的航船風帆正勁,昂然向前……
■本報記者 李曜明 張以瑾 高靚 柴葳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