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原黨委書記 馬敏
教育信息化在促進教育公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時空限制、快速復制傳播、呈現手段豐富的獨特優勢,必將成為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長期以來,華中師范大學信息化與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圍繞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最后一公里”,實施“互聯網+在地化教育”的策略,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大力提升農村教育質量,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根據不同地域和不同環境,探索“互聯網+”環境下農村教學點發展四種教學模式,即同步互動混合課堂、同步互動專遞課堂、基于系統化數字資源的多媒體課堂、有組織的MOOCs課堂。實現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組織管理結構的深層變革,通過共建共享方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從而有效實現農村教學點“開好課”的目標。
二是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積極推動學習方式的變革與創新,依托智慧校園教學平臺,培養農村學生開展自主、協作、探究式、發現式學習的能力;依托教育大數據開展個性和自適應學習。強化信息技術對農村學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服務與支撐,指導和推動學校聚焦改革過程中的核心問題和關鍵環節,進一步提升教育縱深管理、信息化支撐教育服務決策能力,穩步提升農村教育質量。
三是大力加強學習共同體建設。成立學校教研共同體,城鄉學校教師通過數字平臺共同開展教研活動,相互溝通、互相學習、互相點評。形成家校德育共同體,通過微信、QQ、家校通等信息化手段,開展家校牽手過程中加強學校和家庭的溝通和聯系,推動家校合作氛圍的形成。城鄉學生建立心連心共同體,結成對子,形成朋友關系,在互相學習的過程中共同提高。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