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減負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目前,全國各省份基本都出臺了教師減負清單,對減負內容有了進一步細化。如何理性看待教師負擔?社會各界如何真正為教師減負?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線上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演播室,接受了《中國教師報》記者的采訪。
教師負擔從何而來
記者:教師減負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現實中教師常常面臨因為負擔太重,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教學的境況,請問您如何看待當前教師所面臨的各種忙碌?
葛道凱:今天討論教師減負,首先要明確的是,這里說的負擔是什么,怎么認識。理性的負擔觀不是說教師不要工作任務和壓力,而是要保持合理的工作任務和有效的專業壓力,真正尊重教師工作的專業性,讓教師有足夠時間和空間實現專業發展,將職業追求、精神追求以及相應的物質追求轉化為提升專業素養和育人能力的內在力量。
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園丁精神”“蠟燭精神”等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也在不斷充實新的內涵,教師的奮斗精神和敬業精神應當繼續弘揚;另一方面,教師負擔過重是當下教師隊伍建設中面臨的真問題、真難題,教師在教書育人之外確實也承擔了許多與教學科研無關,或看似與教學科研有關、實際上對教學科研沒有或很少有促進作用的事務。
我曾經就這一問題專門進行過多次調研。從調研的情況看,當前教師面臨的壓力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教師承擔了一部分社會性事務,這些事務與教育教學科研關系不大,甚至是教育、學校以外的事務,如街道、社區安排的流動人口管理、治安協管等行政任務。二是一些占用了大量時間的任務性工作,比如檢查、會議等,有的讓教師焦頭爛額。三是一些評價工作給教師帶來了不小的負擔,如有些教師基于職稱、薪酬等需要,忙于論文、課題、獎項、項目等。四是一些過重的教育教學工作、過高的升學要求等帶給教師的心理負擔,面對家長、社會的高期待,教師付出了一些超負荷的時間和精力。
對于上述情況教育行政部門,要認真分析、研判,把科學的政策設計與實際問題對接好,厘清教師的職責邊界,努力使出臺的制度能夠轉化為有效的治理實踐。
唐江澎:教師負擔有各種表現形態。在不同類型的學校、不同的學段,表現的形式可能不一樣。我覺得現在教師的負擔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名目多,二是要求高,三是材料繁,四是催交緊。有的時候星期五上午布置下來的材料,星期六就讓上交,要完成這些材料和內容相當不容易。
還有,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由于教學評價方式還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對于高中教師來說最直接、最重的壓力還是來自對教學業績的評價。這種評價不是來自學?;蛘呓逃姓块T,而是來自教育生態當中的方方面面,有時候成為教師“不能承受之重”。
完善體制機制,將減負落到實處
記者:最近,不少地方出臺了教師減負文件。江蘇省的教師減負具體有哪些措施?
葛道凱:去年11月,江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通知》,以正面清單的形式大幅度減輕教師負擔,江蘇教育系統正據此進一步推動教師減負工作。主要舉措有五個方面:
舉措一,集中清理、大幅度減少原有負擔。對標中央提出的“確保對中小學校和教師的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在現有基礎上減少50%以上”要求,江蘇提出“能取消的堅決取消、能合并的一律合并、能簡化的盡量簡化、能信息共享的不重復進行”的“四能”清理原則,將在省級層面梳理出涉及中小學校和教師的督查檢查評比考核創建活動事項44項,精簡至12項,在現有基礎上減少72%,應該說超額落實了中央要求。
舉措二,聚焦重點,實化減負要求。圍繞中央文件提出的減負內容,江蘇逐條對照,從督評考創、社會事務進校園、教師抽調借用和報表填寫四個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對重癥頑疾明令禁止,比如嚴禁向中小學攤派無關事務,對教師抽調借用、報表填寫等事項進行嚴格管理,對社會性事務要統籌安排,力爭減在“痛點”。
舉措三,創新性編制“白名單”。對于可以進入校園的督查、檢查、評比、考核、創建事項,江蘇制定了一份清單,共有12個項目,同時明確未納入減負清單的事項一律不得開展,形成鮮明的正向引導。據了解,在各省份已出臺的落實文件中,編制“白名單”的做法,目前還是唯一。
舉措四,整合平臺,顯著減少數據填報工作量。進一步優化全省各類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做到一次采集、多次使用,形成全省統一的教育管理數據交換與共享體系。能直接從系統調用的數據不得要求教師重復填報。
舉措五,嚴格規范涉及中小學教師的有關報表填寫工作。除統計部門外,其他部門開展涉及中小學校和教師的教育統計工作,須經同級統計部門審批。同時,優化職稱評審、課題申報、評比表彰、教師資格認定和定期注冊等報送手續,簡化流程,讓信息多跑路,讓教師少跑腿。
記者:現實情況總讓我們感覺“為什么減負實踐起來這么難”,在體制機制方面究竟存在著哪些難點需要突破?
葛道凱:教師的不合理負擔是多年積累造成的,有一定的復雜性。之所以難以解決,涉及多方面原因,既有政績觀的原因,也有教育系統自身原因,還有治理體系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不夠強等深層次原因。比如,造成教師負擔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長期以來對基層學校多頭管理,學校的“婆婆”“媽媽”很多,這樣既捆住了校長的手腳,又增添了教師不少負擔。
為教師減負,雖然涉及的政策因素非常復雜,但有幾個基本的要點。
要點一,必須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推行管辦評分離,確立新型的政校關系,建立部門和學校的責任清單,明晰相應的權利邊界和責任界限,明確教師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要點二,要探索改革教師評價的方式,特別是教師職稱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還有待進一步深化,教師還沒有完全從外在、形式化、功利性的“唯論文、唯帽子”中解放出來。
要點三,學業評價制度需要進一步探索,如何通過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建立和完善評價體系,需要持續推進。
唐江澎:我覺得學??梢宰鋈矫婀ぷ?。一是整體設計學校的工作推進機制。比如,我們學校以項目制為主推進學校工作,通過項目讓教師充分參與到學校各項工作中。他們有自己的職權、目標、任務,可以獨立地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方式來工作,如此教師工作積極性就大一些,壓力就小一些,受條條框框的制約也就少一些。
二是學校在整體的行政運作過程中要以高效為目標。比如,我們學校形成了目標—考核—反饋的體系,特別是增加了驗核機制,通過驗核要點來判斷工作目標是否達成,許多工作可以去現場看實效,這樣就減少了不必要的環節。
三是做好外來事務的合并歸類、精簡優化工作。我經常說,我們好多部門的工作其實可以整合進一個筐里去,做一件事情就能夠實現多樣需求,這樣我們的實際工作負擔就會輕一點。
改變評價觀,讓減負更加科學合理
記者:除了來自學校、家長、學生的壓力,現在教師面臨的社會壓力也相當大。尤其是在自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任何一點兒小事都有可能在網絡上被放大和發酵。我們如何應對這種挑戰?
葛道凱:教育承擔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也承載了一個家庭的希望,而教師是其中的關鍵角色。因此,出于對孩子成長成才的高期待,社會在整體上對教師的道德要求和專業要求也比較高。很多研究發現,多數教師并不會因為承擔過多的教育教學教研工作而感到勞累,他們認為這是教師必備的專業精神和職業操守。而教師們通常認為,最難減的負擔是家長和社會對教師的期待?,F實中存在這么一組矛盾:一面是部分家長覺得教師不作為,另一面是教師不堪重負。
要改變這種“悖論”,需要推動全社會實現一系列觀念的轉變,切實轉變教育政績觀和教育質量觀,特別是不能唯考試是從、以分數論英雄,落入應試教育的窠臼。對家長來說,要樹立“適合的教育”理念,讓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從教育部門而言,我們要推動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逐步形成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多通道成才的立交橋,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從而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恰當回應家長對教育的期待。
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更應理解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教師的特殊使命,尊重教師工作的獨特性和專業性,讓教師過有尊嚴的專業生活,并能在研究、探索、創新實踐中感受到自我實現的幸福,感受到教書育人的快樂。
唐江澎:我覺得這不是學校所單獨面臨的一個問題,在自媒體時代,任何單位任何人都可能會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應該把握幾條基本原則,一是我們要以真誠的愛心去對待學生、家長,不功利,不以孩子一時的成績高下對孩子青白有別,不因孩子的家庭出身的不同對孩子冷暖不同;二要大度、包容,我們的心里要能裝得下活潑生長的個性,以情換情,以心換心。我們學校的教師辦公室墻上有這樣一句話:“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我們期待教師以這樣的角度去思考和處理問題。我還常常對班主任講:“班主任的品牌就是學校的品牌,班主任的故事就是學校教育的故事?!卑嘀魅稳绻軌蜈A得所有的學生和家長的尊重,我們的教育就不會走偏。
在我看來,如果教師拿出真心真情,我們就可以獲得應對危機的底氣。如果師生之間感情是對立的,教師和家長的關系是緊張的,如果家長對學校的整體教育是持懷疑和不滿意態度的,這個時候任何一個小事件都可能引起軒然大波,處理起來就相當麻煩了。這是一所學校長期情感積累、投入的結果,不是簡單的危機公關能處理的。
記者:面對社會的期待,減負不是降低教師的工作要求和標準,能給我們教師提一點建議嗎?
葛道凱: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前面我們討論的內容,是當前減輕教師負擔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但并不是問題的全部?,F實中還存在另一種情況,由于教師資源短缺,在崗教師不得不付出超負荷的時間和精力保證工作質量。針對后一種情況,江蘇主要通過兩方面措施來解決。
措施一,大幅增加新教師招聘數量,緩解教師數量緊張局面。去年,各地用于教師招聘的編制計劃數顯著增加。一些地區還試點開展人員編制備案制管理,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多渠道補足教師缺口。
措施二,改進招聘方式,努力提高新教師來源質量。比如,變被動為主動,用人單位直接到大學招聘,搶先吸引優秀畢業生從事教師職業。
我們相信,通過完善體制機制,教師負擔得到切實減輕后,廣大教師會把更多時間、更多精力聚焦在教書育人的使命上,不斷提升個人的專業綜合素質,以更科學和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來教育學生,教育教學質量必將穩步提升。(《中國教師報》記者 解成君 黃浩)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