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基層減負年。歲末年底,我們也迎來了教育減負的“重磅”新聞。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不僅學生要“減負”,廣大中小學教師,同樣背負眾多不合理的工作負擔。教育部調研小組發現,中小學教師周平均工作時間約為60小時,是法定工作時間的1.5倍。
只有讓教師從各種“表哥”“表叔”中解脫出來,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才能“輕裝上陣”。
中小學教師之負,為何減?減什么?怎么減?本期議事廳邀請教育領域權威人士,以及新華社記者采訪一線教師,同時征集了熱心網友的留言,為減負措施真正落實提供參考。
權威觀點
要把時間還給老師
教育部教師司一級巡視員劉建同
去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調辦學有規律,學校有主業,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評比,不能動輒讓學校停課出人出場地辦活動,更不能把招商、拆遷等“攤派”給學校。
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呼吁,要把時間還給老師,學校要拒絕各種“表叔”“表哥”,要讓老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教學、備課充電、提高素質、提高質量。
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示為中小學教師減負的精神指引下,教育系統加緊貫徹落實。教育部成立調研工作小組,先后分赴東中西部9省18市實地調研,召開教育部門管理人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校長座談會18場次,訪談教師約400名。同時,對28個省份的250個縣市、1430所學校的中小學教師進行了問卷調研,廣泛收集和征求相關部門意見和建議。
調研發現,中小學教師周平均工作時間約為60小時,是法定工作時間的1.5倍。近1/3的教師每天在校工作10小時以上,寄宿制學校部分教師在校工作時間達到15個小時以上。五成多教師每天下班后在家工作2小時以上,近六成教師周末用于工作的時間超過3小時。
有學校反映在兩個月內,學校迎接了標準化學校復評語、言文字工作、掃黃打非、憲法學習(網上學習)、禁毒辦網上學習、學校體質健康工作等多個專項檢查、督導,學校應接不暇,這真實反應出學校當前的辦學生態。
執行不力將被問責
教育部教師司副司長宋磊
為中小學教師減負,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我們要把好事辦好。
一是強化學習宣傳,營造濃厚氛圍。中辦國辦印發文件單行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教育部將會同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同時利用“兩微一端”新媒體進行集中宣傳,組織有關專家到各地進行宣講,通過宏觀傳遞、中觀闡釋、微觀解讀,凝聚教育戰線共識,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推動中央決策快速駛入社會視野。
二是建立工作機制,做好制度保障。教師減負工作涉及多部門多領域,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是責任主體,把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嚴把審批和報備關口。各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統籌協調、宣傳引導、督促落實。各級教育部門,要在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落實好組織實施工作。請各地結合實際,列出具體減負清單,明確工作路線圖和時間表,層層壓實責任,步步狠抓落實,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
三是全力指導督促,把握落實難點。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要把給教師“減負”工作,納入對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督導之中。省級教育督導部門,要把教師“減負”工作,作為教育督導和開學檢查的重要內容,對于執行不力、落實不到位的要嚴肅問責。要注意運用信息技術等方式,高效開展督導,以督促減,避免為了督導而督導,因督導而產生更多負擔。各級黨委和政府及其教育部門,要努力引導有關部門和全社會,進一步理解教育工作、關心中小學教師發展,共同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厘清教師職責邊界
貴州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龔寧
給中小學教師減負,關鍵是要厘清中小學教師的職責邊界,哪些是中小學教師的職責,哪些是行業部門的職責,列出清單,依法依規,逐項清理。
對屬于行業部門職責范疇的,如防災減災、消防安全、防艾等專項工作,綠色、宜居、旅游等城市創優評先活動,各種社會事務進校園,確需中小學教師參與的,應由各級黨委政府統一部署,統籌規范,歸口管理。對與教育教學無關的,如慶典、招商、拆遷等,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堅決杜絕。
對教育系統組織的督查考核、報表填寫、統計調研、數據采集等,要統籌精簡,同類合并。堅持分類治理、標本兼治,清理存量,杜絕增量,確保中小學教師減負的各項舉措落地見效。
還要落實好教師的職責歸位。比如備課、教研、在職培訓等教育教學活動,要按照《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法規要求,立足教師教書育人職責,依法依規、明晰規范教師崗位職責的具體內容和制度規約,履職盡責,立德樹人。
避免簡單“一刀切”
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
《意見》提到為教師減負要從四個方面下功夫,由于不同區域存在的問題突出程度不同,不能簡單地一刀切。
總體而言,在經濟發達教育先進的地區,各類社會事務進校園活動相對較少。在中西部、農村地區,各類社會事務進校園活動種類更多、頻率更高、負擔更重。因此,建議這些地區,要充分發揮自身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入調研,加快推進,在各級黨委、政府統籌下,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建立健全社會事務進校園的規范審批機制。
對于報表填寫和數據重復填報等負擔,應該在前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充分發揮先行先試地區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集中攻關,形成改革合力。同時,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育管理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元化和信息化,促各級各類教育都回歸教育主業、遵循發展規律的本質軌道上來。
重視教輔人員作用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李新翠
教師負擔重是世界性難題,英國、日本等國家多年前已經開始關注教師工作負擔并采取多種措施予以緩解。
英國自2003年開始關注教師工作負擔,定期每三年開展一次監測,并向社會公布結果及相應的對策。英國政府根據監測結果,不斷調整和完善相應的減負舉措,通過雇傭雇員、加強信息技術應用等方式,減輕教師額外負擔。
日本也于今年出臺《轉變教師工作方式,減輕中小學教師工作負擔意見》。通過規定教師加班上限、改變評價方式、加強教輔人員配置等措施,來減輕教師額外負擔。如教輔人員主要替教師分擔上課以及學生輔導以外的事務性工作,包括分發教科書、辦理學生轉學手續、與未繳費的家庭進行聯絡、學校日常事務流程的檢查、活動企劃等,從而讓教師們有更多時間研究教學。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