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將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作為落實中央“持續推進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工作部署的重要舉措,啟動實施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加重中小學教師負擔專項整治行動,聚焦解決社會事務隨意進入校園和開展過程中重留痕輕實效形式主義等問題,多措并舉,打出教師減負“組合拳”。
一、深入調研,聚焦關鍵問題精準施策。面向1.2萬名中小學專任教師開展抽樣問卷調查,赴32個縣(市、區)、192所中小學實地調研,廣泛征詢教師的意見,全面摸清社會事務進校園的現狀。經過匯總分析,將社會事務未經過審批報備隨意進入校園、教育教學已有相關內容安排仍重復部署安排進校園活動、社會事務進校園過程中濫用應用程序和工作群組、打卡、接龍等5類教師反映強烈、重留痕輕實效形式主義問題,列為全省專項整治行動的重點任務,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據此制定專項整治行動方案,全面啟動專項整治工作。
二、制定標準,規范社會事務入校流程。研究制定《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工作標準》,就社會事務進校園的準入條件、工作程序、審核原則、過程管理、評價反饋等全流程作出規范要求,為各地常態化做好社會事務進校園提供“操作指南”,切實解決社會事務進校園過于隨意和流于形式的問題。按照工作標準,每年1月底前,相關部門將符合社會事務進校園條件的事項報同級教育行政部門,教育行政部門重點就其合法性、必要性、可行性、科學性予以審核,擬定意見報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審核。同時,加強過程管理,對違背準入條件、成效不佳的事項,停止活動開展、責令進行整改或取消入校資格。
三、強化審核,嚴格控制入校事項數量。面向各部門(單位)征集社會事務進入中小學校園事項,逐一進行梳理審核,實行清單管理、總量控制,制定發布社會事務進校園年度事項白名單,最大限度降低入校的頻次和規模,減少對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干擾。未列入“白名單”管理的省級事項,一律不得進入校園。2024年,省直有關部門提報的社會事務進校園事項35項,市級提報的事項每市平均23.8項,縣級的提報事項每縣(市、區)平均13.6項。經過審核,取消或者合并915項,保留并納入白名單管理的事項中,以專項方式進入校園的,省級僅保留4項,市縣均不超過2項,86.5%的事項有機融入到了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各?;顒又?,最大限度降低對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干擾,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
四、創新方式,因地制宜提升工作成效。堅持疏堵結合,統籌考慮社會事務開展需要和學校教育教學實際,根據社會事務的性質特點創新采取融入日常教育教學、提供教育資源、專項組織實施等方式,鼓勵和吸引各類有益資源助力立德樹人。社會事務進校園堅持以與學校正常教育教學活動融入為主,由牽頭單位研究提出教育教學建議,一般不再單獨開課或者舉辦活動。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不能有效覆蓋的,由事項開展部門提供活動資源或素材,由學校根據實際自主開展。確需以專項方式安排部署的,牽頭單位須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加強與教育行政部門溝通協調,有序開展相關活動。涉及比賽、答題、征集、創建等內容的,堅持學校、學生、教師自愿參加原則,不強制安排,不搞層層選拔,不開展評優評先。
五、建章立制,建全規范管理長效機制。實行年度計劃和審核報備制度,每年發布社會事務進校園白名單,確保省級以專項方式進校園的事項控制在5項以內。省市設立投訴舉報熱線、郵箱,接受社會監督。將社會事務進校園事項列入學校責任督學日常監督的任務,學校責任督學每年至少到校排查1次社會事務進校園情況。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實時調度專項整治行動推進情況,及時提醒交辦問題線索,采取“四不兩直”方式對各地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情況進行抽查督促。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