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將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作為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的重要內容,堅持以剛性要求動真碰硬,以硬性舉措真抓實改,大力整治基層反映強烈的社會事務進校園數量過多、頻次過高、質量參差不齊、增加教師負擔等突出問題,切實營造安心育人的教育教學環境。
一、堅持高位推進,嚴明要求定目標
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對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工作作出專門批示,提出明確要求。省委巡視工作將清理整頓進校園活動列入整改清單。省委督查室密切關注進校園活動,先后6次與省教育廳會商整改工作。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先后赴省內4個市進行調研,深入一線中小學了解實情,廣泛聽取意見建議,提出“堅持分類治理、堅持標本兼治、堅持共同治理”的工作要求。領導小組3次專題研究部署,召集相關省級部門(單位)壓實責任,確定“能取消堅決取消、能合并一律合并、能簡化盡量簡化”的整改原則,明確“刀刃向內、帶頭示范”的整改要求,研制出臺規范各類進校園活動的意見和省級“白名單”。省教育廳組建工作專班,建立省市聯動機制,細化實施舉措,形成“攏指成拳”的工作合力。
二、堅持清單管理,嚴控數量劃紅線
一是開展摸底排查。全面梳理省級部門(單位)102項進校園活動情況,深入研究各活動與教育教學的關聯度、與學生年齡階段和認知水平的相適度,與相關部門(單位)反復溝通協商,并廣泛征求基層意見建議,最終壓減活動數量達80%以上。二是研制活動清單。2024年1月,印發省級指導清單,將涉及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安全穩定等方面的16項活動列入“白名單”。指導推動各設區市依據省級清單和自身實際,按照活動總量不超過20項的要求,于2024年3月底前全部制定出臺本市清單。明確縣級層面不再另行制定清單,按照省市兩級清單執行。明確各中小學(幼兒園)嚴格按照清單實施進校園活動,不在清單范圍內的一律不得開展。對清單內活動實行動態管理,每半年進行評估調整,及時取消師生家長強烈反感的活動。三是劃出紅線底線。劃定涉嫌商業或收費行為、已納入教學的活動不得進校園的紅線。明確每校每學年累計開展活動不超過20次的底線。
三、堅持實時監測,嚴抓整改防反彈
一是全覆蓋監測。2023年12月起,在全省114個縣(市、區)及功能區遴選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等各類學校436所作為監測點,實現地域全覆蓋、學段全覆蓋。實行“每月一監測、每季一通報”工作機制,一季度監測顯示,監測點學校累計開展活動233次,校均0.53次,較同期降幅達80%以上。二是常態化監管。將進校園活動納入全省責任督學常態化督導內容,推動各地建立監測舉報機制,暢通基層意見建議反映渠道。常州市建立觀察員制度,明確各學校辦公室主任是進校園活動的“第一觀察員”,可常態化向教育部門反映違規問題。三是實時性整改。與省減負辦、省委督查室加強協同聯動,將進校園活動納入省級層面網絡信息巡查范圍。2024年6月,針對網絡監測中發現的7項問題,立即組織檢查整改,赴相關學校進行實地督查,以專項通報、約談提醒、批評教育等多種方式,推進即查即改,構建強力糾偏防反彈的高壓態勢。
四、堅持融合創新,嚴守質量求實效
一是推動與教育教學有機融合。指導教育部門和學校根據活動特點,整合時間、精選內容、改進方式,有效融入教育教學安排。南京市每月向市委、市政府報送規范舉措和開展情況,將普法宣傳、衛生健康、消防安全等專題教育與《道德與法治》《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開學第一課”等結合開展。二是推動與課后服務有機融合。將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與“雙減”工作聯動推進,作為課后服務拓展形式、豐富內容的有益補充,實現減負提質增效。揚州市明確中醫藥、曲藝等進校園活動由學校根據辦學特色、學生年齡特點等選擇性開展,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進行,不額外組織活動。三是推動與特色資源有機融合。指導推動各地用好紅色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與進校園活動相結合,著力提升文化育人實效。鹽城市將新四軍的歷史作為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扎實開展“鐵軍魂 鹽城紅”紅色文化主題系列活動。蘇州市推進非遺(含園林)文化進校園,延續非遺文脈,傳遞文人匠心。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