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深秋,高原天氣漸涼。然而,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長川鄉木地坡村的藜麥加工扶貧車間里,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穿著工作服、戴著白手套的村民們正緊張而忙碌地在流水線上留胚碾皮、定量裝袋、貼商標。一包包設計精美的“農特產品”瞬間呈現在眼前。
木地坡村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是長川鄉自然條件最為艱苦的建檔立卡貧困村,過去以種植青稞、油菜和豆類為主,規模小、售價低,集體經濟薄弱?!澳镜仄麓逡l展,必須有自己的產業?!苯涍^反復查閱資料、考察比較后,耐寒、耐旱、耐鹽性、營養豐富且適應高山種植、市場前景好的藜麥,進入西北民族大學駐木地坡村第一書記、幫扶工作隊隊長雷立異的視野。
“之前不了解藜麥,雷書記示范藜麥種植取得了良好成果。村民慢慢相信和接受了藜麥種植,轉變了思想觀念?,F在,藜麥畝產達200公斤以上,每畝收入1500元左右?!贝迕裆昀^業說。
為實現“造血式”扶貧,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在西北民族大學的支持下,木地坡村建立了藜麥加工扶貧車間,對藜麥產品進行深加工、精包裝,并由學校電子商務平臺負責銷售。目前,藜麥種植作為該校的扶貧項目在長川鄉10個村推廣,種植面積1000多畝,并輻射到周邊鄉鎮。同時,村里建了“飼料研發及技術推廣中心”,通過探索“高校+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使村上養殖專業合作社在飼養方法、管理水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顯著提高,帶動了全村群眾增收致富。2018年末,木地坡村脫貧達標,正式退出了貧困村序列。
木地坡村的變化并非個例。根據國家民委和甘肅省委、省政府總體部署,從2012年開始,西北民族大學定點扶貧臨潭縣,2015年開始定點扶貧臨夏回族自治州,并科學整合幫扶資源,突出抓好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科技扶貧、電商扶貧、大學生“三下鄉”、資產收益扶貧等。截至今年8月,該校為臨潭縣投入扶貧資金3200多萬元,為臨夏州投入近800萬元;免費培訓臨夏州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00名;健康扶貧方面,臨夏州受益人群達16萬余人次,臨潭縣受益人群約1500人次。
“如何有效利用學校優質資源和區位優勢,舉全校之力,服務幫扶地區脫貧攻堅這一國家戰略,學校有責任、有義務、有意愿付出更多努力,為合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蔽鞅泵褡宕髮W黨委書記鄧光玉說,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學校充分發揮科研優勢助推精準脫貧,為產業扶貧注入了“科技動能”,助推當地各項產業發展升級。
臨夏州臨夏市枹罕鎮羅家堡村全村1014戶,其中,貧困戶350戶。針對該村有養殖戶37戶、養殖場6個、屠宰場10個、年屠宰牛羊5萬頭的養殖優勢,2018年,西北民大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協作,根據牛羊屠宰延伸產業助力脫貧的思路,成立了以馬忠仁教授為負責人的“臨夏州動物廢棄物資源利用”課題組,目前,該項目已申報2019年甘肅省重大科研專項;土木工程學院組織專家推進臨夏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美麗鄉村建設與傳統村落的保護改造項目,并選取具有典型特征的保安族傳統民族村寨作為研究對象,從建筑學、美術學、民俗學的角度,對該地區特色村寨的打造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設方案。
教育在精準扶貧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持續性作用,也是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和窮根的重要路徑。為此,西北民大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優勢,在開展扶貧工作的同時,以教育扶貧為突破口,每年免費培訓鄉鎮基層干部、中小學師資和非遺傳承人等上千人次。每年暑假,該校大學生都會走進幫扶村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禁毒防艾宣傳、藝術拓展、公共衛生健康調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和愛心援助等公益活動,有效激發了當地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社會正能量,間接帶動了當地的鄉風文明建設?!案闪诉@么多年的脫貧工作,唯一的想法就是改變這里的基礎設施條件和人居環境,讓鄉親們早日擺脫貧困,早點過上好日子!”西北民大駐臨潭縣流順鎮汪家咀村第一書記、幫扶工作隊隊長馬國仁說。(本報記者 尹曉軍)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