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劉盾 通訊員 張紫欣 黎鑒遠)“蜜香也怕巷子深”,曾是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大壩鎮石井村蜜蜂養殖戶袁勝遠面臨的困境。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幫袁勝遠等蜜蜂養殖戶提純加工蜂蜜,精心設計包裝,在扶貧消費平臺“福和直通車”上架,銷往各地。袁勝遠家的日子越過越甜蜜。
這只是哈工大(深圳)將“科技創新利器”變身老鄉的“掘金鏟”,助力石井村脫貧奔小康的縮影。自2016年對口幫扶石井村以來,該校本著石井村所需、學校所優原則,給當地發展引入源頭活水,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學校用足工科強校特色,因地制宜,將石井村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與經濟優勢。
“村里的路原來全是泥路,衛生站就設在村民家的一個小房間中,基本沒有公共基礎設施?!?016年,哈工大(深圳)派駐石井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穆啟旺到石井村參加工作不久,就在走訪調研時走壞了好幾雙鞋。
石井村的主要經濟作物為水稻、毛竹等,村民主要收入靠務農和外出務工,2015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859元。2016年經精準識別,石井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為44戶116人。
2017年,哈工大(深圳)建筑學院師生發揮專業優勢,編制石井村新農村示范村規劃,優化村莊規劃設計、美化村容村貌、升級基礎設施等。干凈平坦的道路,明亮的路燈,全新的公共健身器材……石井村的村容村貌與文化內涵正不斷提升。
石井村自然環境優越,農產品豐富,所產的獼猴桃、百香果、蜂蜜等農產品鮮香可口。但由于知名度不高,再加上長期以來產品包裝簡陋、銷售渠道有限,當地特產都“養在深閨人未識”。如何讓這些農產品“叫好又叫座”?
哈工大(深圳)黨委書記吳德林介紹說,駐村工作隊、哈工大(深圳)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組織、石井村黨支部三方聯手,為當地特產創立了“山谷竹源”品牌,將一系列農產品進行重新包裝。為積極拓展銷路和擴大品牌影響力,學校還通過建立微商代銷體系、組織農戶參加展銷會、開展線下產銷對接活動等,讓石井村農產品“上線、進城”,走出去、賣得好。
石井村竹林資源十分豐富,竹林占地面積超過60%,但林產業缺乏深度開發和品牌培育,竹子附加值低。哈工大(深圳)抓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帶來30萬元扶貧資金,幫助石井村建立竹制品加工廠,村民砍下的竹子可以直接由加工廠收購。學校還引進公司在石井村建設毛竹粗加工和采集基地,采取“企業+農戶”產業方式運營,帶動農戶進行標準化竹葉和竹材采集。
讓石井村竹林“升值”的關鍵,在于竹汁中的竹葉黃酮,它具有極佳的抑菌效果,在洗手液、抑菌液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哈工大(深圳)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通過超分子技術對竹汁原液進行萃取提純,竹子中提取出的竹炭、竹醋等原料在食品、化妝品等產業中也大有用途。該項目投產后預計為農戶提供50余個就業崗位,年綜合產值將達近千萬元。
哈工大(深圳)在幫扶石井村過程中,不僅著力于產業發展富口袋,更重視精神扶志富腦袋。2019年,袁海深的大女兒袁小芳考入大學,成為石井村貧困戶培養出來的第一個本科生。這得益于哈工大(深圳)在袁小芳備考過程中一路相隨,為她量身定制學習方案等。如今,袁海深一家也搬進了裝修好的房子中,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底的4000元以下,增加至1.8萬元以上。
哈工大(深圳)著力通過教育扶貧,助石井村拔窮根。石井村的一所小學學生大多為留守兒童,為讓石井村的孩子通過教育擺脫貧困,哈工大(深圳)組織大學生志愿者,為村里孩子網上答疑。
出真招見實效,石井村村民如今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底的7859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8萬多元,村集體收入較2015年底增長了8倍。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