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東北大學援建的云南省昌寧縣勐統鎮大河村完小門前,一樹紫薇花在陽光下開得格外燦爛,與孩子們純真的笑臉相映成趣。它靜靜地佇立在大山深處,守候著愛和希望。
從2013年開始,東北大學定點扶貧昌寧縣,先后派出8名掛職扶貧干部,突出抓好教育、產業、科技幫扶,直接投入扶貧資金1200余萬元,培訓干部人才1.5萬余人次,銷售農產品1300余萬元,幫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9000余人次。目前,昌寧縣62個貧困村脫貧達標,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0.2%下降到0.07%,昌寧正式退出了貧困縣序列。
農產品搭上電商平臺的高鐵
地處滇西連片貧困地區的昌寧縣,轄區山區面積高達97%。連綿的群山在成就昌寧“千年茶鄉”美譽的同時,也導致了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使茶葉等農產品銷售成為難題。面對漫山遍野的茶葉,每年都有茶農無奈棄采。
東北大學第一時間想到利用電商平臺幫助昌寧。2015年,該校駐田園鎮九甲村第一書記高大鯤,在村里創辦起電商培訓班和“田園電商論壇”,培植村民“互聯網+特色農業”理念,讓更多村民實現“下地種田、上網賣菜”。
幾年來,“田園電商論壇”陸續為昌寧縣培訓電商人才近4000名。做得最好的一家,2019年僅賣核桃一項就收入7000多萬元。25家論壇孵化企業抱團成立的“昌寧電商協會”,已經形成一條成熟的集農特產品生產、加工、檢測、包裝、銷售、物流為一體的產業鏈條。
東北大學還利用自主開發的電商小程序,連年組織開展“精準扶貧·以購代捐”昌寧農特商品愛心認購活動,全校廣大教職工全員參與,昌寧紅茶廠、柯街水果蔬菜合作社等37家縣域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學校簽訂長期供銷協議,昌寧縣2976戶一萬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此登上“脫貧快車”,累計實現銷售額320.5萬元。
教育扶貧播撒愛和希望
距離昌寧縣城21公里的田園鎮達仁村完全小學有20余名教師和200余名寄宿生。每年11月至次年2月,這里的戶外溫度都在零下5度左右,因為當地海拔2050米,村里常年霧氣繚繞,太陽能熱水器難以發揮作用。沒有熱水,寄宿師生洗澡成了難題。
2019年7月,東北大學電氣工程系第一黨支部捐款4萬余元,為達仁村小安裝了運行成本最低、可靠性和制熱效果最好的空氣源熱泵,滿足了全校熱水需求,還讓師生洗上了熱水澡。
從2013年開始,東北大學每年組織優秀學生赴昌寧開展暑期社會實踐,他們深入村寨,開展禁毒防艾、養老醫療保險等多項宣傳;深入留守兒童家庭,為孩子們輔導課業,一同做游戲。2017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還以創業形式,通過創新營銷方法,幫助茶農銷售“1923昌寧公益茶”,創出了品牌知名度,賣成了“網紅茶”。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拔掉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自開展定點扶貧工作以來,東北大學充分發揮智力、人才、科技優勢,以教育扶貧為突破口,推動軟硬件建設。捐贈價值62萬余元教學電腦100臺,裝備了3所小學信息化課堂;爭取資金240多萬元,改造修繕昌寧一中等5所中小學教學樓;投入150萬元援建大田壩鎮清河村幼兒園,補齊學前教育“短板”……
“為昌寧教育事業做好事、做實事,不僅要盡力改善教育基礎設施,更要點亮一盞盞心燈,照亮學子的一生?!睎|北大學校長趙繼說。
科技之光照亮產業扶貧路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東北大學以科技支撐助推精準脫貧,為產業扶貧注入科技動能。
漭水鎮分布著連片古茶樹群落,有古茶樹4萬多株,旅游文化資源豐富。該校扶貧干部張耀偉組織研制“昌寧縣漭水鎮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挖掘昌寧特色,打造千年茶文化特色旅游之鄉。
珠街彝族鄉境內土地貧瘠,貧困程度較深。高大鯤等扶貧干部積極爭取社會資源,把百香果作為農業增收種植項目進行推廣,并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到田間地頭講授種植技術。從2019年至今,東北大學直接資助的百香果種植項目已發展到1100畝。先后擔任昌寧縣田園鎮新華社區、柯街鎮華僑社區、柯街鎮臘邑社區第一書記的扶貧干部王穎,帶頭轉思路、調結構,在全縣推廣魔芋種植。如今,魔芋在氣候條件適宜的華僑、灣甸等地長勢喜人。
東北大學助推的昌寧縣蜂蜜產業化基地建設及精深加工提升項目,已完成生產線圖紙設計、車間裝修和蜂蜜加工設備采購等。為全面拓寬昌寧銷售渠道,東北大學依托技術優勢,設計了“云上昌寧”網站,擴大昌寧縣核桃等農特產品的品牌影響。
7年來,東北大學堅持守候滇西千年茶鄉大地,為昌寧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華麗轉身扶上馬、送一程?!安龑?,已成為東大人心中難以割舍的情愫?!睎|北大學黨委書記熊曉梅說。(本報記者 劉玉 通訊員 王鈺慧)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