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免費提供的優質谷種容易種植,畝產量比原來多200多斤,去年家里晚造稻谷賣了2000多元?!比涨?,廣東省龍川縣豐稔鎮禮堂村村民鄒志中高興地說。去年嘗到甜頭后,在華南農大支持下,他今年又種了5畝華禮絲苗米。
華南農大還引進龍川稻豐源農資有限公司,在禮堂村推廣訂單式種植優質水稻“越王貢華禮絲苗米”。合作企業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稻谷,每銷售一份絲苗米,就按照一定比例分紅給村集體和貧困戶。華禮絲苗米現已為村集體、貧困戶分別增收5.58萬元、5.5萬元。
華南農大自2016年起定點幫扶禮堂村,學校堅持黨建引領,按長短結合、種養結合和培育主導產業相結合“三結合”幫扶原則,努力打好教育脫貧攻堅“殲滅戰”。
用黨建引領脫貧攻堅
上任后不久,華南農大駐禮堂村第一書記郭迪杰和同事們深入調研發現,村黨支部在帶動脫貧攻堅中作用發揮得不充分,黨員帶動群眾致富能力不強。
“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學校全面強化校村黨組織結對共建,努力把禮堂村黨支部打造成特別能攻堅的隊伍,以黨建引領扶貧脫貧攻堅‘總攻’?!比A南農大黨委書記王斌偉介紹,學校經過分析,幫禮堂村“兩委”確立了強班子、帶隊伍、嚴治理、促脫貧、謀振興的工作思路,探索構建“黨建+企業+村集體”脫貧模式。
同時,華南農大建立各個二級單位黨組織分別結對幫扶貧困戶工作機制,60個二級單位黨組織對口幫扶71戶貧困戶。學校組織黨員進村慰問貧困戶260多次,向貧困戶提供近80萬元的幫扶資金、物資。
貧困戶鄒佰堯夫妻二人均在家務農,但由于不了解農業技術,家里收入一直不高。村黨支部委員鄒偉平了解情況后,不但提供養雞等方面的技術指導,還幫夫妻二人介紹工作。經過一番努力,鄒佰堯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3600多元,漲至2019年的超過1.2萬元。
在華南農大指導下,禮堂村開展“黨員亮身份”活動,建立“一幫一”黨員幫帶貧困戶制度,黨員們通過深入交流找準幫扶對象需求,缺啥幫啥,在生活、技能、就業創業等方面為貧困戶提供幫助。
“科創星火”驅動特色產業扶貧
在華南農大駐村工作隊幫助下,貧困戶鄒志青一家養了25頭牛,一家人走上了脫貧致富路,家庭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3426元猛增至2019年的超過1.4萬元。
禮堂村位于丘陵地帶,主要種植水稻、油茶等作物,但規模小,技術儲備不足,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不高。對此,華南農大專門組織了專家團隊為村子產業發展把脈開方。
“要讓更多村民致富,就得幫村里栽好產業這棵‘搖錢樹’,將禮堂村種養資源轉化為優勢產業?!比A南農大校長劉雅紅介紹,學校打出建服務平臺、組專家團隊、引進新品種、配套良法一整套組合拳,助推禮堂村種植業、養殖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學校根據禮堂村氣候、土壤與水文條件測算投入產出比,重點推進油茶、水稻、茶花等項目,努力突破產業項目同質化等難題,讓農戶增產又增收。
過去,禮堂村的油茶林多是百年以上的老茶樹,由于茶樹距離過密加之村民在管理、施肥等方面不夠科學,茶樹結果率低,每畝僅能產出20斤茶油。
華南農大組織相關專家進村,現場為村民提供密度控制、栽培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指導。村里油茶面積由幫扶前的4500畝增至目前的5500畝。新種油茶樹進入盛產期后,每畝優質油茶園年收益超過4800元,穩產收獲期可達50年以上,堪稱村民的“綠色銀行”。
為幫禮堂村把好產品賣出好價格,華南農大指導禮堂村對特色農副產品進行標準化生產、統一化包裝、品牌化宣傳,打造“禮堂邨”山茶油等品牌產品。學校還努力構建“特色農副產品+新媒體+電商”的流通模式,在網上商城開設精準扶貧優質產品網店,發動師生、校友等購買。目前,華南農大已為禮堂村農戶銷售近150萬元農產品。
幫村子實現“自我造血”
“希望自己能把握這次機會,帶頭參與肉牛養殖項目,在村里起到示范作用?!?019年5月,通過駐村工作隊牽線,禮堂村肉牛養殖戶鄒文清到廣東順德牛一集團考察學習肉牛養殖。在學校扶持下,他回村建起了現代化牛棚。
駐村工作隊離開后,禮堂村如何實現“自我造血”?對此,華南農大早早開始了謀劃。學校不但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在禮堂村培育更多新型職業農民,還想方設法破除少數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
華南農大構建了防止村民返貧的監測和幫扶機制,通過就業扶持、務工補助、入股分紅等方式,幫禮堂村更多貧困戶真正實現自食其力。學校每年出資7.2萬元,在村里設立5個保潔員公益崗位,此外每年還投入15萬元設立就業獎勵補貼,以年收入10%的額度補貼外出打工就業的貧困戶。
華南農大還努力探索“公司+高校+基地+貧困戶”合作開發模式,引進廣州市玉田山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前來投資,鼓勵企業通過吸納貧困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保護價收購等形式帶動農戶脫貧奔小康。
如今,禮堂村已經甩掉了“窮帽子”。截至2019年12月,村集體收入達15萬元,比2016年增長14倍。禮堂村村民、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提升到1.49萬元、1.18萬元。(本報記者 劉盾 通訊員 楊志群 黎鑒遠)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