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書記,紫薯俺們會接著種,合作社也要接著搞,你和老師們今后一定要?;貋砜纯?!”日前,在江蘇徐州睢寧縣柳林村,來自江蘇師范大學的駐村扶貧第一書記潘映錸正與鄉親們一一告別,村民們握著潘映錸的手遲遲不肯松開。
從富了腦袋到鼓了口袋,兩年間,依托高校資源優勢,江蘇師大扶貧干部與柳林村基層組織一起,摸出了一條“結對子、補口子、育苗子”的脫貧新路,實現了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教育提升以及村風村貌的轉變。
結對子,筑牢黨建基礎
柳林村地處睢寧西北部,靠近黃河故道,因交通閉塞等原因,經濟基礎薄弱。在全鎮28個村組織中,柳林村還一度是唯一的黨組織渙散村。潘映錸剛來到柳林村時,面前的難題一大堆。
“只有深入群眾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聽到最真實的聲音?!睘檎覝使钥穗y的突破口,潘映錸在當地進行了深入走訪。最后他發現,柳林村經濟發展滯后表面是缺乏富民項目,更大程度上是村黨組織凝聚力不足、戰斗力薄弱。
為把黨建工作和項目幫扶一起抓,潘映錸經常主動與村兩委干部談心,并依托江蘇師大與柳林村開展黨建結對共建,把村黨員干部送到大學聽黨課,邀請黨建專家進村手把手教他們村級黨務工作怎么干。
不僅如此,潘映錸還借鑒江蘇師大黨建經驗,在柳林村推動鄉村基層“黨建+”工作,發揮人才、信息、理論等資源優勢,建立和完善基層黨組織工作制度、聯系群眾制度和為民服務制度,形成了順暢的黨建工作運行機制。
補口子,打造富民產業
長期以來,柳林村農作物種植以花生和小麥為主。因產量不高,經濟效益差,當地村民務農積極性弱,勞動力外流,大量農田多以較低價格承包給他人經營。
“沒有特色產業帶動,很難讓老百姓嘗到種地的甜頭?!睘榇?,潘映錸積極聯系專家,對柳林村產業發展進行深入研判,把特色產業定位為紫薯種植。江蘇師大與柳林村簽訂了校地共建生態農業基地協議,將甘薯產業技術成果應用到柳林村。同時,利用甘薯專業博士人才培養優勢,“一對一”培養農民技術骨干。
在此基礎上,潘映錸積極協調變更扶貧項目,引導村集體成立農機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勵村兩委干部和種植大戶入股,并通過多方努力籌集230余萬元資金,用于農機購置和土地流轉。
2019年10月,柳林村近40畝紫薯喜獲豐收,因口感好、品質佳,柳林紫薯受到消費者青睞,每畝紫薯利潤達6000元。而以往,種植花生、小麥的畝經濟效益約2500元。此外,村集體的經濟收入也從原來不足兩萬元,到今年超過40萬元。
2019年,柳林紫薯還作為展銷品走進了第三屆中國甘薯產業博覽會。
育苗子,提振教育活力
作為一名高校扶貧干部,潘映錸深知教育是斬斷貧困代際傳遞、拔掉窮根的重要路徑。為此,他充分發揮江蘇師大教育資源優勢,在做好經濟助農工作的同時著力抓好當地教育工作。
從2018年4月潘映錸走進柳林開始,這兩年暑假,江蘇師大敬文書院大學生每年都會走進當地,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孔子行腳”支教、藝術教育進課堂等活動。今年以來,隨著虛擬體驗、人工智能等形式的融入,活動更加有效激發了當地兒童的學習熱情?!拔覀儾粌H是在支教,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們埋下一顆顆夢想的種子?!敝Ы虉F成員劉暢說。
為提升當地基礎教育發展水平,江蘇師大充分整合教育資源,開展教育結對共建,圍繞師資培訓、教學指導、交流研討、實習實訓等開展深入合作,著力在當地打造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
兩年過去了,在江蘇師大的幫扶下,柳林村真正實現了脫貧摘帽?!傲执宓姆鲐毮J绞俏覀冃5睾献魈剿鞒龅囊粋€鮮活樣本,通過與地方在產、學、研、用等方面深度融合,攜手打贏脫貧攻堅戰?!苯K師大黨委書記華桂宏說。(本報記者 李大林 通訊員 吳向裕)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