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劉坤坤)“如果當初沒有從大山里走出來,我可能就跟大多數同齡人一樣在老家務農了,上學是我人生的轉折點?!苯?,19歲的貴州小伙子秦龍江靠自己在青島做船員的收入翻蓋了老家的房子,也摘掉了家里貧困戶的帽子。
作為貴州省安順市民族中等職業學校首屆航海捕撈專業“海洋班”畢業生的秦龍江,現在能操控萬噸巨輪乘風破浪,也成為家人幸福生活的依靠。在內陸安順培養出優秀的船員,離不開青島海運職業學校的助力。
自1996年開始,相隔兩千多公里的山東青島和貴州安順因東西部扶貧協作而結下了“山海情誼”。2015年,為做好職教幫扶工作,在青島市教育局組織下,青島海運職校與安順民族職校結成對子,并決定將船員培養作為合作的方向。
2016年,青島海運職校、安順民族職校、青島重驊人力資源公司三方共同與26名學生簽署就業協議,采取“2+1”培養模式,共同培養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國際化航海捕撈人才。隨后,青島海運職校結合自身的辦學特點和優勢,采取“援助設備—合建實訓室—選派教師援教—接收學生入?!獌炠|就業、升學”模式,在學生互換、師資交流、專業對接、課程合作、資源引進等方面精心合作與幫扶,實踐了“山海相連、共育鯤鵬”的教育扶貧之路。
按照“海洋班”的教學安排,青島海運職校航海捕撈駕駛專業教師尹懷收、王維勝,航海捕撈輪機專業教師張令弟、鄭文山等先后奔赴安順民族職校教學。他們在安順克服語言、風俗、飲食、生活等諸多不適,與學生朝夕相處,充分利用學校援建的船舶操縱模擬實訓室、帆纜室、船舶主機實訓室、輔機實訓室等進行現場教學,示范、分組、手把手教學生操作,同時利用電子課件,多媒體教學手段把設備實物剖視圖片、拆卸裝配過程、海上工作視頻等教學內容展現給學生,提升他們的專業興趣和技能水平。
在青島海運職業學校學習的日子里,秦龍江有了許多“第一次”:見到了航海模擬器、使用操舵儀、認識海圖、打水手繩結、瀏覽中英文航海圖書、親手操控國內中職學校第一條教學綜合實習船“魯青漁教16號”……“學校完善的實訓設備、理論與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讓我對未來的職業生涯充滿信心?!痹谇鄭u學習期間,秦龍江珍惜每一堂理論課和實踐課,以船上實際工作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提高業務能力。
2019年春,秦龍江和同學來到青島浩洋遠洋漁業公司和青島遠洋漁業公司開啟為期一年的上船實習生活,經過一年海上航行磨煉,他們的技能水平迅速提高,贏得師傅和公司的交口稱贊,分別擔任實習三副、三管等職務,年收入8萬元以上。這一年,秦龍江的足跡遍布五大洲四大洋,做船員、航行世界的夢想已經實現。
青島海運職業學校校長王佐愷表示,大海的“種子”被秦龍江和他的同學帶回了山里,在他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學子立志選擇航海事業,實現技能脫貧。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