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 程方平
影視作品是信息傳播的有效載體,在中小學教育和社會文化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和獨特的影響,幾乎可以覆蓋對學生德智體美勞教育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對此,世界各國均予以了高度重視,并有積極的探索實踐?,F代技術,尤其是影視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教育的豐富性、便捷性、隨機性、終身性、交互性、服務性等功能都有了極大提升,使以往僅在學校正規課堂進行的教育被極大地泛化、融入生活,教育本身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長期以來,由于在影視教育方面,我國中小學還極少有廣泛直接的探索,僅有部分學校通過校本教材介紹影視的技術和功用,而對流行于社會、可被中小學生輕易接觸的大量影視資源等卻沒有甄別、鑒賞和批判類的指導,由此引發的教育問題、信仰問題、價值觀問題、社會問題等已顯而易見。甚至由此引發了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色情誘惑、迷戀權錢、非理性消費、價值觀紊亂、沉迷不良情緒、傳播負面意識或極端思想等問題,一些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已經到了嚴重的地步,需要教育界和全社會予以高度關注。
近日,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聯合印發了與影視教育相關的《指導意見》,明確將影視教育的問題擺上了桌面,這對于改善我國中小學影視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
影視對中小學生的影響目前多屬于非正規教育,即碎片化的、隨機的、未經監管的和指導的、付費的、不系統的、幾乎是放任自留的。若能有意識地給予學生相關的知識和指導,就可以使內容極為龐雜的影視內容通過教育的梳理更為理智、正面,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曾有相關研究發現,在我國的幼兒教育階段,兒童觀看的影視素材80%以上來自于歐美和日韓等國,國產資源極為匱乏和缺失(包括動畫片、兒童片、娛樂游戲等)。且很多家長和教育者對這一現象的負面作用全無意識和感覺,甚至認為用別國的“好作品”可以快速改善我們的教育,但對由此引發的民族性問題、道德和價值觀問題等卻視而不見。一些兒童2—3歲就高度認同他國文化,甚至不愿意當“中國人”。進入到中小學后,雖有學校教育加以引領和矯正,但因在影視教育方面還缺少整體的判斷、分析和監管,不少負面的內容沒能得到有效的區隔,一些現象很令人擔憂。
除了正式的影視內容之外,手機的普及、便捷和隨機使用,使得中小學生隨時隨地可以接觸和觀看各類影視作品,一些成人化、不健康的內容也很容易進入孩子們的視野。特別是被商業文化裹挾滲透的所謂“追星文化”,也使許多正面的教育大打折扣。一些所謂的“偶像”不時地爆出丑聞,不僅沒有引起行業的自律(很多國家都對影視明星的導向作用和社會責任有明確的要求,一旦出現問題,必須向社會公開致歉,并會有一年或數月的“閉門思過”,做公益也是影視明星的重要工作),還會使不少青少年錯誤地認為,做了明星就有“特權”,可以挑戰社會公德和法律,其不良導向已非常明顯。
在這次發布的《指導意見》中,既肯定了影視教育可以更好地發揮教育的功效和作用,也強調要對相關資源進行選擇、審定、評價和規劃,將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作為基本的原則和判別良莠的標準。
二
影視作品除了娛樂功能外,在廣大的社會范圍內立德樹人也應是其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尤其對中小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貫徹落實教育方針有著直接和深入的影響。
影視作品要靠生動有趣的故事、人物等影響學生,其效果遠遠優于生硬的說教。中國的文化歷史極為豐富,本應有相應的、健康的大量影視教育資源,但目前的現狀并不理想。需要有國家投入、社會參與、學校指導和家庭關注,也需要喚醒和鼓勵被教育對象積極參與和發揮作用。
一方面,我們要努力提升中小學教師、家長和廣大成人的影視教育素養,加強社會的影視教育意識,將傳播正能量、移風易俗、提升國民素養作為推進影視教育、豐富影視內容的基本目標。另一方面,要加強行業和社會的影視批評和相關監督,為中小學影視教育的開展提供幫助和支持,優化具有正能量的影視教育資源。
三
要意識到,如果我們的影視教育操作引導得好,廣大青少年是會從多方面獲益的,其作用和價值不僅關乎教育本身,也會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因為廣大中小學生也應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力量。所以,重視影視教育的良性發展,不能僅把學生當作被動的接受者,更要指導其主動參與社會健康發展和影視教育的“校本”“地本”建設,使其成為中國高質量影視事業發展的后備力量和生力軍。
目前,隨著中國學校教育硬件條件的達標和提升,已有不少學校積極舉辦學校廣播、學校電視臺、影視專門講座、集體觀影、影視短片制作、影視節、相關知識講授(欣賞、配音、表演、攝影攝像、藝術設計、劇本寫作、國際比較等)等活動,以及相應的作品征集和比賽等,但在評影、師資培養(各科教師、班主任等都可以參與進來,還可結合“研究性學習”、專題講座和教師提升素養等項目)、專題研究、問題調研方面的支撐還相對薄弱,需要引導和加強,也需要將影視教育列入學校整體的教育教學計劃,使之成為常態。
總而言之,對中小學生影視教育的關注和加強是教育和社會發展都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有可能的話還需要對現狀進行充分調研。在發現先進、找出問題的前提下,為《指導意見》的落實作出更為主動積極的探索,使影視和信息等新技術的發展能更好地為全面育人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