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高德勝
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認識到了敘事的巨大力量,擔心“詩”(有節奏和韻律的敘事作品)會腐蝕青年人的心靈。如果說柏拉圖主要是從負面看到了敘事的力量的話,我國先賢則更多的看到了敘事作品的積極教化作用,孔子對“詩經”的整理、孟子對堯舜故事的推崇就是明證。敘事為什么有那么大的力量呢?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人是敘事性存在,是通過敘事建構自我認同的。人在世生存,要與他人、世界交往,但前提是將自我建構好。弄明白自己是誰,與他人、世界的交往才是有主體的交往。人雖然在時間中存在,但人的生活有這樣那樣的偶然與中斷,在秩序之中也有碎片,只有通過敘事才能將生活的偶然、中斷、碎片連綴成一個整體,才能形成一個一致性的自我。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從敘事的角度看,也可以說“我敘事故我在”。甚至后者比前者更為根本,因為“我思”除了借助理性之外,還必須借助經驗和加工、整理經驗的敘事。正是因為人是敘事性存在,或者說人有敘事本性,敘事是符合人的本性需要的,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幼兒天生就愛聽故事。第二,敘事的力量在于陪伴,通過尊重人的自主性來影響人。敘事講述的是別人的故事、別人的生活,它并不告訴你該做什么樣的人、該如何生活,只講述別人是如何做的、如何生活的。也就是說,敘事通過陪伴,在尊重聽者、讀者自主性的基礎上,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對人進行引導。這種引導的最大優勢在于不引起人的逆反與抵觸。從道理上講,告訴兒童一個人生道理是最簡潔明了的,但卻往往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這種告訴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兒童的自主,會遭到兒童無意識的抵觸。第三,敘事的力量還在于其作用于人的情感。敘事作品不是用道理去提高人的認識,而是通過感情去打動人,讓讀者在與作品中的角色同悲共喜中接受情感的熏陶。
有如此魔力的敘事,其存在形態也在發生變化??陬^敘事曾經是敘事的主導形態,在這種敘事形態下,敘事要想發揮作用,必須作用于人的記憶,有韻律、朗朗上口是基本要求。因此,在口頭敘事年代,敘事作品多以敘事詩(史詩)、傳說、神話、寓言、童話等易于記誦的方式流傳。文字時代,敘事從口頭轉向文字,借助文字的超強表現力,敘事走向高度復雜、深刻、多樣,小說等長篇敘事作品成了主導性的敘事形式。在文字敘事時代,敘事本身得到了“進階”,超越了口頭敘事的缺陷,獲得了巨大的空間和成就。但閱讀能力是一個門檻,沒有閱讀能力,再好的敘事都無法發揮作用。因此,以小說為代表的文學敘事,其影響力只能作用于有閱讀能力的人,而廣大沒有閱讀能力的人是無法一窺文學之堂奧的。隨著教育的普及,識字率提高,能夠閱讀文學敘事的人越來越多,本來應該是敘事文學作品的黃金時期,但影像敘事形式的產生,又分走了極大一部分閱讀者的注意力。
影像敘事與文字敘事雖然各有千秋,但在到達受眾方面,影像敘事的優勢是文字敘事所不具備的。首先是沒有門檻,尚未進入文字世界的幼兒就可以“閱讀”影像敘事,就可以“欣賞”動畫片等影像敘事作品。第二,影像敘事直接以真實或虛擬的人物形象作為敘事主角,直接作用于受眾的感官,讓受眾覺得這些形象就是生活中的伙伴、親人、朋友。第三,影像敘事更具有建構現實的功能。文字敘事也可以建構世界,但讀者要進入那個世界,必須具有想象力,自己的想象力是進入那個世界的階梯。正是想象力這個階梯的存在,讓讀者明白,這個世界是一個想象的世界,不是現實世界。而影像敘事則不同,直接用形象來建構世界,呈現出與現實世界一樣的面貌,讓受眾產生一種“超真實感”進而實現對現實的建構。從敘事本身來說,影像敘事不一定能夠達到文字敘事所能達到的思想深邃與藝術高度,但從影響受眾的角度看,影像敘事具有文字敘事所沒有的直接打動人的魔力??梢哉f,在多媒體、多媒介時代,影像為敘事插上了新的翅膀。
敘事發展到影像敘事的新階段,對教育和道德教育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在于,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影像敘事的優勢來為自身服務,以影像敘事這一新的形式來豐富道德教育方法。在影像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學校教育依然是以文字為主導性媒介的。學校教育在媒介變革上不必過于保守,是可以積極引入新的媒介手段來豐富教育方法的。對影像敘事最理想的利用,不是專門影像作品的放映,而是將影像敘事手段與各科教學密切結合起來。以德育課為例,將影像敘事融入課堂教學,可以極大的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有時候一個兩分鐘的影像作品,其作用力甚至大于教師一堂課的語言說明。其他課,包括語文課、歷史課、地理課,甚至是數學課、科學課,影像敘事手段都是大有用武之地。
顯然,影像敘事在教學中的運用,不能只靠教師。一方面,影像敘事的生成需要技術和時間,個體教師無論是在技術能力和時間精力上都不可能達到影像敘事融入課堂教學的需要。這就要求在今后較長的一個時期內,政府和社會,尤其是教材出版專業機構要為一線教師服務,多提供可以直接用于課堂教學的影像敘事資料作品。我們國家的教材出版機構,通過出版教材獲取的利潤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高的,這些出版機構在獲取高額利潤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回饋教師和學生,為廣大教師提供技術支持和影像敘事素材。政府、社會、出版機構給予教師一定的技術支持和幫助當然是權宜之計,長遠之計在于通過教師培養和培訓,提高教師的媒介素養,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預備,使廣大教師能夠熟練地將影像敘事熟練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當然,政府、社會、學校通力合作,充分利用已有的影像敘事作品資源,精選各種形式的影像敘事作品,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播映,自有其教育意義。
影像敘事給教育和道德教育帶來的挑戰也很多。對影像敘事魔力最為敏感的不是教育機構,而是商業機構。商業機構從影像敘事作品的魔力中看到了商機,他們最大限度的利用影像敘事來謀取利益、培養顧客。雖不能否定一些商業機構也制作和生產了不少優秀的、有教化意義的影像敘事作品,但要承認,商業機構也生產了不少有礙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影像敘事商品。在這個問題上,學校教育是被動的、無權的,這就需要政府部門提高監管水平,區分提供給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影像敘事作品類型和渠道,嚴格把關為未成年人所生產的影像敘事產品的思想性和教育性。近日,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無疑是對這種時代呼喚的一種積極回應。當然,監管只是一個方面,引導則是另外一個方面。政府機構應該通過產業政策引導等方式引導社會機構多生產有社會責任感,對時代、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對未成年人負責的高品質影像敘事作品,實現商業效益與教育效益的雙豐收。在這個問題上,家長和家庭教育也有一份責任,應從小以健康的影像敘事作品建構孩子的欣賞口味,使孩子從小遠離趣味低下的產品。學校教育當然也不能被動,也應在以健康積極的影像敘事作品教育學生的同時,將學生的媒介選擇素養作為教育目標的構成之一,努力培養學生的媒介選擇能力。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