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食材綠色環保,品質好價格公道,既滿足了家人舌尖上的需求,同時也扶了貧,一舉兩得?!标兾鲙煼洞髮W長安校區家屬區超市,一位女教師揚著手里的臘肉說。她身邊的扶貧專柜里陳列著洋芋果子、椴木菇、土雞肉、土蜂蜜、富硒茶等貨品,幾乎都是來自陜西嵐皋縣等貧困地區的土特產。
陜師大兩個校區有4個這樣的精準扶貧專柜。嵐皋縣地處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是陜西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自從2012年雙方結對幫扶以來,嵐皋縣的農副產品就源源不斷走出大山,上了師生們的餐桌。
嵐皋縣農副產品進城是陜師大“農校對接”扶貧的縮影。近年來,陜師大將學校后勤需求轉化為貧困地區產業和勞動力輸出優勢,通過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直供、校園“精準扶貧專柜”和飲食“精準扶貧檔口”等措施,帶動全省貧困地區農副產品銷售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進而實現穩定脫貧。
陜師大長安校區學生食堂每天有4000多名學生就餐。他們吃的面粉很大一部分來自學校精準扶貧地陜西三原縣鑫源面粉廠,蔬菜來自三原、周至等幾個國貧縣的蔬菜合作社。陜師大從三原縣魯橋鎮萬君果蔬合作社、周至縣三灣村蔬菜合作社等單位,每年每家要采購190萬—200萬元的蔬菜,價格約比市場價低10%。
實施“農校對接”模式7年來,陜師大通過產地自采、農業合作社或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配送等方式,成功搭建了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直供高校的銷售渠道,既有效緩解了產地農副產品特別是蔬菜等快速消費產品的銷售難題,扶持了當地產業發展,同時也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了原料采購成本,保證了學生食堂多年飯菜價格穩定,饅頭、米飯等主要食物價格7年來沒有漲一分錢。
陜師大后勤集團不斷拓寬消費扶貧渠道。自2016年起,每年定點采購商南縣“秦露”金絲綠茶4000斤;2017年以來,采購嵐皋縣“南宮山”礦泉水專供師生,并與企業約定每銷售一瓶水捐給定點扶貧村5分錢,兩年多累計售出21萬瓶;建立面向全校師生的“惠生活”網絡平臺和學生社區、家屬區的實體服務網點“精準扶貧專柜”,讓師生不出校門就能品嘗到蓼花糖、雪魔芋、雞肉干、蜂蜜等30多種土特產。針對貧困地區農產品品種、數量有限,生產時間相對集中、運輸不便等問題,籌建面積300多平方米的陜西扶貧農特產品集散中心,為貧困地區提供農副產品免費周轉倉庫。
陜師大后勤集團還專門為貧困地區精準扶貧戶設立“精準扶貧檔口”經營點,在管理費用方面給予10%的優惠補貼,每戶年累計補貼不低于1萬元。截至2017年底,共幫助91名精準扶貧戶人員順利脫貧,占后勤崗位精準扶貧戶人員總數的79%。(本報記者 馮麗)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