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 韓平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規范管理面向基礎教育領域開展的競賽掛牌命名表彰等活動的公告》。這是回應民生關切,落實年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破解中小學課外負擔重、“擇校熱”等基礎教育熱點問題的正本清源之舉,必將在全社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基礎教育連接千家萬戶,寄托著千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些年,我國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也必須看到,由于各類競賽等活動過多,使得中小學生放學后、節假日期間忙于參加各種輔導培訓,學生校外負擔越來越重,減負工作呈現出“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新形態;再加上部分義務教育優質民辦學?!捌狻闭猩萦?,各種面向中小學生的杯賽、競賽粉墨登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我省的各類競賽、杯賽就有50多項,有的成為進入優質民辦學校的“敲門磚”。這些亂象有的是局部的,有的已漫延到全國范圍。學生校外負擔過重“高燒不退”、“病根未除”,這些現象不是孤立出現的,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社會的集體焦慮癥導致校內減壓校外加壓。家長焦慮的表層原因,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有限和不均衡;家長焦慮的深層原因,則來自激烈的社會競爭。
從發展階段來看,人民群眾對“讀好書”的愿望日趨強烈,基礎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要和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A教育領域存在的一些亂象也正是這一矛盾在當前的外在表現,也是群眾對基礎教育尚不滿意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實上,教育部和我省教育廳都曾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盡管政策頻出,教育行政部門三令五申,行政力量幾乎用到最大,正規的學校教育體系不斷進行減負,但學生的負擔和家長的焦慮卻并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學生的課外時間越來越多地投入教育培訓機構,同時幾近瘋狂地參與名目繁多的各類競賽、杯賽。因大量學生參加課外輔導和競賽,中小學學科要求被不斷提高,造成沒有參加輔導的學生得不到好成績,沒有參加競賽的學生進不了優質學校,反過來又助推更多學生參加課外培訓,直接沖擊了基礎教育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和招生秩序。
治理這些亂象必須正本清源,綜合施策。我們欣喜地看到,春節后,教育部等四部門出臺了《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的通知》,教育部出臺了《關于規范管理面向基礎教育領域開展的競賽掛牌命名表彰等活動的公告》,精準把脈,高調發聲,重拳出擊,打出了中小學生減負的組合拳。對面向中小學生的各類競賽的清理和規范管理更是切中要害,抓到了源頭。
我們深切感受到,治理學生校外負擔過重問題,必須全國一盤棋,統一思想,統一步調,層層加壓,層層落實。規范各類競賽尤須一致發聲,統一行動。下一步我們將堅決落實《公告》要求,堅持從嚴控制、嚴格審批,對面向基礎教育領域開展的競賽等活動一律按管理權限進行重新核準并公布,對舉辦面向義務教育階段的競賽活動予以嚴肅治理;堅持公益、自愿原則,對組織學?;驅W生參加未經教育部門批準備案的學科競賽等加重負擔等活動的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予以嚴肅問責;嚴格執行“面向基礎教育領域開展的競賽、掛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動的獲獎結果只能視為榮譽,不得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依據”“嚴禁組織與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掛鉤的‘奧數’、等級評定、選拔性考試及學科類競賽活動”等措施。
治理學生校外負擔過重,除了堅持執行好原有的有關減負和規范招生規定外,更要從根源上分析,尋求有力有效之策。一是要切實引導社會轉變教育理念。要正確對待減負和學習壓力,走出“學校減負、社會增負”“老師減負、家長增負”的誤區。讓減負從單純物理時間上的減少,升級為單位時間所獲價值和效果的提升。通過深化中小學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通過評價方式的改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借助科技手段的進步,幫助學生更有效率地學習。這需要教育系統、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配合;需要課程改革、教師培訓、家長教育、社會引導等各個環節聯動,缺一不可。二是要改革完善民辦學校招生政策。要根據《義務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改革完善中小學尤其是義務教育段民辦學校招生政策。本著“依法依規、責利相當、分類對待、規范透明” 的招生管理原則,重點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違規跨區域招生、提前招生、變相考試“掐尖”招生等亂象,聯動依法整治教育培訓機構,規范公辦學校教師到民辦學校任職等,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民辦學校招生秩序,促進公辦民辦學校協調發展,促進民辦學校之間平等競爭,營建良好的教育生態,保障教育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三是要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優質均衡發展?;A教育領域出現不正當競爭,最主要的根源,還在于教育發展的不均衡。一個區域、一個時期扶持學校發展的政策,必須立足實際,以推進優質均衡為前提。只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了,才能從根本上破解學生校外負擔過重的難題。
《關于規范管理面向基礎教育領域開展的競賽掛牌命名表彰等活動的公告》等文件的出臺,吹響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治理學生校外負擔過重攻堅戰的沖鋒號。這是一種歷史責任,更是一種使命擔當。我們將認真落實屬地責任,加強統籌協調,強化督導考核,強力推進落實,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書寫新時代教育的奮進之筆。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