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楊銀付
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時,指出要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精準施策,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擇校熱”、“大班額”等突出問題。日前,教育部連續印發《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關于規范管理面向基礎教育領域開展的競賽掛牌命名表彰等活動的公告》、《關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就是貫徹十九大精神、落實總書記指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舉措。全社會要合力維護良好教育生態,共同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規范校外培訓機構。近年來,校外培訓機構發展迅猛,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部分中小學生對學習的補充性需求。但一些面向中小學生舉辦的以“應試”為導向的培訓,裹挾家長帶孩子搶跑,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造成學生課外負擔過重,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社會反響強烈。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總局等四部門的聯合行動,回應人民群眾訴求,依法維護學生權益,堅決治理違背教育教學規律和青少年成長規律的行為,將推動解決中小學生過重課外負擔問題。這一文件吸納上海、成都、南昌等地的做法和經驗,把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管理作為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強調標本兼治、內外聯動、堵疏結合、積極穩妥,針對性、操作性強。例如,強調治理無資質和有安全隱患的培訓機構,把確保學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治理數學語文等學科類超綱教超前學等“應試”培訓行為,把減輕學生校外負擔放在最突出位置;治理學校和教師中存在的不良教育教學行為,把強化學校和教師管理提到更重要位置。文件中強調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學科類培訓的班次、內容、招生對象、上課時間等要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門進行登記備案并向社會公布,就是要從操作上糾正“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上海市還規定培訓機構不得妨礙未成年人正常休息,授課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0:30;文件中要求,中小學校負責全面普查登記每一名學生報班參加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情況,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牽頭建立黑白名單制度等,都比較操作。要堅持教育公益性,通過分類規范管理,發展素質教育,讓培訓機構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強化學校育人功能。學校在立德樹人中發揮主導作用,要把學校育人功能進一步壯大起來。學校要著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政府應公平配置學校教育資源,但學??梢宰非笞吭?,不應“平庸化”,更不應“拉美化”。學校要拓展公共服務內涵,公辦學校中后進的20%學生應得到校內針對性補習的公共服務,努力確保每一個孩子都不掉隊。學校要完善課后服務制度,充分發揮中小學校主渠道作用,鼓勵各地各校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家長需求,探索實行彈性離校時間,化解“三點半煩惱”,開展興趣小組活動,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課后服務。在這方面,日本的“放學后兒童計劃”、韓國的“放學后學校計劃”、美國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和“讓每個孩子都成功”、英國的“落后學生補習教育”,都有有益的經驗可以借鑒和參考。北京市政府按城區生均每年700元、郊區生均每年900元劃撥專項課后服務經費,上海市公辦小學普遍向家庭看護確有困難的學生提供課后免費看護服務,效果都很好。教育部還將進一步研究制訂關于深化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有關意見,值得期待。
注重督導監測評估。三個文件都是好文件,有的放矢。例如要求學校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方案,堅決查處一些中小學校不遵守教學計劃、“非零起點教學”等行為,查處中小學教師課上不講課后到校外培訓機構講的現象,嚴禁校外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嚴禁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的行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切實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嚴禁組織與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掛鉤的“奧數”、等級評定、選拔性考試及學科類競賽活動,在招生入學文件中更明確提出“十個嚴禁”。這些要求要落到實處,必須強化督導、監測、評估、問責。要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從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等方面對學校辦學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并特別強調發展性評價、進步度評價,這將對扭轉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發揮重要導向作用。在考試評價作為指揮棒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重要的是改革“指揮棒”,使“指揮棒”指向全面素質教育。要對政府履行教育職責進行評價,堅持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重點評價政府領導、管理、保障、推進本行政領域區域內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穩定工作有關情況,評價結果作為對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干部進行考核、獎懲的重要依據。
營造良好教育生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做的還有很多。例如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切實改變“學校減負、家庭增負,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現象,形成家校社育人合力。例如要在全社會大力宣傳普及“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促進孩子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等教育理念,著力加強終身學習和人才成長“立交橋”的制度設計等。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內外協同,共同努力,從而讓我們的教育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為我們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