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督學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書記 省教育廳廳長 朱清孟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擺在民生之首,對教育改革發展做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并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作出了新的重大判斷,即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在教育領域表現得也很突出,所以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就要立足新時代、聚焦新矛盾、采取新措施,進一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著力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質量教育的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事業發生巨大變化,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教育質量持續提升,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持續改善,教師隊伍結構不斷優化。教育公平有效促進,建立了覆蓋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資助政策體系,從政策上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再因貧失學輟學,農村地區學校辦學條件顯著改善,農村孩子上重點大學的比例逐年提高。但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教育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依然突出,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均衡,教育的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校際差距仍然存在,部分農村、偏遠地區教育亟待加強,城鎮“大班額”“超大班額”問題有待繼續破解,教育供給水平還不能很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教育的需求。
解決教育事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接受優質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是今后教育工作的重點、難點所在。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對教育事業改革發展作出的戰略部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決策部署,從“兜底線”、“促均衡”、“上水平”三個方面著力,進一步健全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提升教育發展水平,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
一是兜底線,保障每個孩子都有學上。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要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為每一個孩子提供一定標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保障他們都有學上,“兜”好底線。大力推動教育脫貧攻堅,切實抓好貧困地區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工作,進一步完善各級各類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確保每一個學生都不因貧失學、輟學,努力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大力擴充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著力化解“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為主和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原則,切實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并落實好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政策。發揮好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構建關愛、幫扶、保護農村留守兒童的服務體系。大力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改善教育教學條件,切實保障好殘疾人平等受教育的權利。
二是促均衡,努力縮小城鄉、區域、校際之間的差距。以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工程項目為抓手,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切實改善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縮小硬件差距。在縣域內深入推動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制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完善鄉村教師培養培訓機制,縮小城鄉師資差距。進一步提高優質高中名額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比例,引導學生就近入學,縮小生源差距。發揮優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集團化辦學、城鄉托管和結對幫扶等形式,支持帶動薄弱學校,縮小管理差距。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使貧困地區、薄弱學校的孩子通過信息化手段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三是上水平,保障每個孩子接受有質量的教育。把質量作為教育的生命線,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切實提升學前教育保教質量,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探索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積極推動高中階段教育職普融合、普及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發揮品牌示范校和特色校引領帶動作用。推進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加快推進 “雙一流”建設,帶動當地高等教育整體水平提升。積極推進教育對外開放,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積極引進國外名校開展合作辦學。加強和改進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加強頂層設計,鞏固優勢特色,努力補齊短板,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在滿足群眾“有學上”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滿足群眾“上好學”的迫切愿望。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