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督學、華中師大一附中校長 周鵬程
教育是民生之首,是為人民服務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并再次明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教育本質的回歸。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教育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這本質上是對新形勢下“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新回答、新闡釋,實際上更是我們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形成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出發點,克服我國以往教育改革的功能性缺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課程改革、教師隊伍建設、課堂教學改革和考試評價改革,探索一條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面向未來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教育改革新路子。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經典格言:“只有調準了弦的小提琴才可以演奏?!倍覈媾R創新型人才嚴重缺失的現狀,我們的教育卻還在那條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老路上步履蹣跚,教育工作的變革迫在眉睫。在此情形下,我們又該如何定位學校教育教學的目標呢?
中學是為培養創新拔尖人才奠基的階段,我們培養的學生,起碼十年以后才能走向社會??萍嫉娜招略庐?、知識的更替之快讓我們更加清楚:在長達6年的中學時期,決定學生未來競爭力的不是知識,而是方法、能力。2014年8月,開學之初,新的教育教學方案制定之時,一個核心概念的提出顯得尤為重要——“關鍵能力”。
何為關鍵能力?這一概念最初由德國著名職業教育學家梅騰斯提到,指在現代社會中,對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都至關重要的能力,是實現自我、終身發展、融入主流社會和充分就業所必須的知識、技能、態度之集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提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自我發展、學會適應改變”等五大關鍵能力。關鍵能力是學生立足社會、改變社會的根本,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和關鍵。
我校近四十年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實踐證明,我國中學生應該具備的關鍵能力主要有4種,即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效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維能力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其核心是獨立思考和邏輯推理;有效溝通能力則既包含基本的語言能力,也涉及認識他人和自我的能力,是與人相處、協同合作的必備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自我管理能力指個體對自己的目標、思想、心理和行為等進行控制的能力,包括時間管理、情緒管理、財務管理、基本生活的管理能力。
關鍵能力的培養對于學校來說是一個考驗,涉及學校的頂層設計,需要各方面的齊心協力和通力合作。其中,教師是關鍵,課程是載體,課堂教學是主渠道,評價是導向。
作為學校的核心力量,教師事關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成敗,因此,應當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爭做“腹有詩書”的博雅教師、 “具備特質”的專業教師、“能力導向”的智慧教師,最終修煉為學生終身受益的“成長導師”。同時,學校要著力優化課程體系,挖掘學科育人資源、實現課程多樣性。如當前較受歡迎的基于項目的學習和大學選修課程,讓學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觸大學課程內容,接受大學思維方式、學習方法的訓練,讓學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水平和興趣的教育,幫助其為大學學習乃至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
課堂教學是教育改革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并非要另起爐灶,而是貫穿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為了給學生關鍵能力發展創造條件,我們需反思和改進教學組織形式,努力實現小班化教學,增強課堂的互動,促進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協作;同時,倡導“顛倒課堂”,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課堂學習任務前置。在課堂教學中直面真實問題,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此外,我們還需努力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教學方式根本變革,為學生數字化能力的發展、適應未來的數字化社會打下基礎。
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尤為重要的是評價體系。學校在學生和教師評價以及管理制度建設上,需從當前的以分數為主轉向以能力為重;國家和地方考試機構在高考、學業水平測試的命題中,應更多地體現出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做到使學生的分數與能力水平相當,努力避免“高分低能”現象;大學名校應發揮自身對教育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積極主動地引導社會輿論,而不是被動地受社會輿論牽制。
中學生是否能具備關鍵能力,事關創新拔尖人才培養的成敗。只有多方面的努力結合起來,才能為學生能力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從而讓學生成為更具競爭力的高水平人才。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