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督學、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一中 楊子林
毋庸諱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黨的十九大繼續把優先發展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中心任務,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反映了人們對于美好教育的期盼。
但目前我們的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華東師范大學楊小霞教授認為:“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改革,在廣大中小學尚未出現實質性突破和轉型性變化,一些學校的辦學理念與目標,組織與管理方式,教師的觀念與行為,運行機制與動力等方面,基本上還處于傳統框架之內?!笨傮w來說,目前高中教育存在的問題有:辦學特色不鮮明、辦學品位低;文化建設表面化,膚淺化;搶生源,搶教師,辦所謂的名校;過分注重“分”的提高而忽略了“人”的培養;一些官員的行政思維左右教育的發展等。如何打破高中教育發展的桎梏,逐步使高中教育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之。
一、建設高品質高中,要打造一支有教育情懷的校長隊伍,建設有品位有文化氣息的學校
眾所周知“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長是學校精神氣質的代言人,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設計師,是學校發展的引路人。1983年鄧小平為景山中學題詞,“三個面向”可謂高屋建瓴。教育歸根結底是面向未來的事業,要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能力。所以一個好校長既要關注“分”,更要關注“人”的綜合素質;既要關注學生的今天,更要著眼學生的未來;好校長要敢于堅守,勇于擔當,要用文化的視角,抓住時代的發展的脈搏,辦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的教育。要完成這一任務,校長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國家乃至地方要完善校長選拔任用機制,建立健全校長培訓的長效機制,提升校長的文化品位與追求,提高校長的執行力、領導力。相信一批好校長的涌現,就會有一批有品位有文化的學校出現,更多的家庭、學生就會享受更多更好的優質資源。
二、建設高品質高中,要改變“一考定終生”的高考模式,給予高校選拔人才的自主權
眾所周知,國家人才選拔錄用體制是影響素質教育實施的關鍵。高校的選人導向左右著普通高中甚至初中小學和學前教育的辦學方向。高中作為基礎教育的出口,這一特點更加突出。在現行體制下,一分都能決定學生不一樣的發展走向。因而從小學初中到高中,都是在追求考分的軌道上運行,甚至連學前教育也不例外。由此衍生了諸多的教育問題:某些學校變為軍營,對學生進行壓榨式的教育;某些地區高中搶生源、搶教師,集中地區的優質資源辦所謂的名校,這些做法使得教育發展愈發不平衡。素質教育、核心素養的培養,都游離于教育之外?!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睘榇?,要給予高校一定比例的招生自主權,逐步建立有利于優秀人才選拔的多元錄取體制,可在一些學校先行先試,取得經驗后推而廣之。與此同時,必須建立誠信機制和監督機制,把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網絡的監督力量,讓自主招生工作在陽光下運行。
三、應借助一切教學資源和學習平臺,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
育人任務的完成終究要依靠課程來實現。課程建設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學校的品質和品位。新高考改革強調“選擇性”“過程性”“綜合性”,這就需要學校具備全面整合的課程理念,具備多元的發展觀念和過程性評價的能力??赡壳案咧械恼n程建設卻不盡人意。單一的高考錄取模式,使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單一,功利化、形式化,而且很多走了過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很多年前就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即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先生的“六大解放”其核心內容就是強調要把學習的自主權交還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令人可喜的是,這一思想已經在新高考改革中有所體現。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創造的主人呢?學校應借助一切教學資源和學習平臺,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逐步完善以國家課程為核心,衍生拓展課程為補充,綜合實踐課程廣泛的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更要大膽創新,因地制宜為自主招生而自主設置課程,盡快打破“千校一面”的格局,辦出自己的特色,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這樣才能培育品德高尚、氣質高雅、精神高貴的學生。為此要完善課程體系,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者統一的理念落到實處,從學生成長規律出發,合理調整課程結構,科學規劃課程方向,有序組織課程實施。無數個鮮活的案例證明,為學生提供更多更豐富的課程,對學生自主選擇能力、有效決策能力和效能感大有裨益。
其實,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始終孜孜以求于“人”的教育,盡管事業發展中遇到一些問題,但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只要我們以歷史的責任擔當,放眼未來、放眼世界,回歸教育本質,才能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才能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不變成一句空話!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