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督學、陜西省人民代表大會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 楊希文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扎根中國大地辦社會主義大學。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辦發〔2017〕46號)強調,“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健全高等學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改革目標是:統籌優化專業結構,切實增強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從基礎上有力支撐“雙一流”建設,從根本上提升高等教育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
健全高等學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兩個重大轉變——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從規模擴張到內涵式發展。高校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教育結構、教學模式,隨之發生深刻變革。但專業建設的理論研究、政策設計跟不上,專業設置盲目性與滯后性并存,人才培養供給不足與供給過剩并存,專業同質化問題突出,內涵建設優勢特色不明顯,社會上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批評根子就在這里。專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單位,是高校履行職能的基礎平臺,屬于改革最關鍵、最迫切、最關注的環節。從專業建設切入抓改革,既能起到牽一發動全身提綱挈領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作用,又不會產生抓手太大太空難以落地的弊端,可以以此為“牛鼻子”。
健全高等學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應堅持3條改革原則。堅持需求導向,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國家和?。▍^、市)重大戰略需要設置新專業。堅持宏觀調控,淘汰同質化嚴重、培養質量較差的專業。堅持內涵發展,加強師資、教材、課程、圖書、實驗等基礎建設,加強優質資源培育與核心指標建設,強化實踐教學和創新創業教育,強化專業建設的區域特色、行業特色和學校特色,爭創一流。
健全高等學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系統打出專業優化“組合拳”,改革措施主要有8條。一是統籌設置新專業,按照“有放有管、有進有出”的思路,支持新增社會急需、戰略新興且契合學校優勢特色的專業,通過設立省控專業限制設置率高、進入門檻低的專業。二是淘汰同質化專業。加大力度淘汰不符合學校辦學定位、缺乏優勢特色專業鏈群支撐的專業,淘汰布點過多、辦學水平低的專業,淘汰不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就業質量低的專業。三是開展專業普查。對專業的課程、教材、師資、實踐等基本辦學條件進行摸底監測,精準引導高校加強專業基本建設,兜住人才培養質量的“底”。四是開展新設專業檢查。這是薄弱環節,要對建設成效不明顯的要求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予以撤銷。五是建設一流專業。拔出“尖子”,形成“第一梯隊”,保持在全國、行業的領先水平。六是開展評估認證。支持高校參加國際國內專業評估認證,重點是《華盛頓協議》《悉尼協議》工程專業認證、醫學教育認證、師范類專業評估認證。七是建立專業共同體。依托 “一流專業”建立全省高校專業共同體,開展課程互選、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等,實質性促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協同深化教學改革。八是強化專業內涵建設。深化教學改革,推行學分制、課堂教學等重大改革;強化質量保障,開展本科審核評估、高職診斷改進。
健全高等學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有幾個關鍵環節:制定加強高校專業建設的意見,建立專家指導委員會,建立動態數據庫;推進“一流專業”建設,實施項目引領;開展理論研究。
健全高等學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追求的最終效應是:在簡政放權、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與加強宏觀調控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邊際,使行政權力放之有度、學校權利擴之有效,最大限度激發辦學活力,提高教育管理與服務的有效性,創造性落實十九大精神、中央改革決策,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專業優化治理模式。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