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督學、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張玨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未來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與目標,特別是關于2020年之后面向本世紀中葉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既充分體現了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綜合分析與把握,又符合我國人口大國的實際和具體發展條件。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和歷史性發展任務,十九大報告還針對國家的人才、人力資源、勞動力以及不同人群的發展和團隊建設,也提出更新、更具體的目標和要求。例如,十九大報告在明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的同時,還針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針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出了“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等方面的重要目標和具體要求。另外,在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中方面,十九大報告還特別提出要“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事實上,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進入到“十三五”規劃周期以來,黨和國家面向未來就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重大戰略性規劃,例如《中國制造2025》《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這一系列戰略規劃的目標設計都指向未來,而且都對我國的教育和人力資源發展也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
面對未來新要求,我國的人力資源總體水平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勞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依然很低,據“六普”的數據分析,僅有不到9%的人接受了大學以上程度的教育,超過65%的人口僅接受了初中及以下程度的教育(彭博新聞社網站2017年11月19日報道,我國官方數據也證實這一情況)。這樣的人力資源水平遠遠落后于高收入和創新型國家的目前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也不相適應,顯然,難以有力支撐和保障國家戰略與發展目標的如期實現。
應該說,在長期以來各級教育快速發展的推動下,我國的人力資源水平指標增長很快,正在加快縮小與中高及高收入國家的水平差距,但由于人口和人力資源存量基數巨大,若繼續按照以往的發展節奏和發展體制、依靠現有的增量途徑來提升和改變我國的整體人力資源結構與水平,無疑需要比其他國家花費更長的時間。若繼續按照現有的節奏和體制發展,我國既不能實現教育和人力資源發展的先行戰略,也難以落實和完成好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相關戰略任務與要求。
面向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和2050年建成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與要求,我國人力資源發展同時還面臨勞動年齡人口規模、比例雙雙持續下降的特殊困難和危機,同樣需要通過加快發展教育和人力資源以抵消“人口紅利”窗口關閉產生的不利影響。另外,盡管我國勞動年齡人口規模依然很大,未來十多年間也還會維持在7-8億人的程度,但受多重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勞動生產率目前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僅相當于歐美國家的1/8左右,成為國家發展的一個短板。所以,要加快建成人力資源強國,就必須進一步加快發展教育和培訓服務,加快提升人力資源開發、勞動生產率及核心競爭水平,為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發展動能和支撐。
目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盡管我國各級基礎教育還將圍繞更加公平、更有質量來進一步提高普及水平和鞏固水平,但從發展趨勢和已經達到的相對較高水平來看,未來的普及率發展空間有限,提升教育發展規模和普及程度的重任就必然歷史性地落在發展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上來。然而,若按照目前各級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發展節奏進行預測,那么到2035年,我國的人力資源發展主要指標、如勞動年齡人口中的高等教育學歷者比例、勞動年齡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等,甚至仍然達不到OECD、高收入、高創新指數國家目前現有的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實現國家現代化的發展目標要求很不相適應,難以引領和支撐國家的一系列戰略安排和目標的達成。
應對這一新挑戰,為了如期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從我國教育和人力資源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出發,基于大國國情、教情和面臨的發展危機,我們必須審時度勢、超前謀劃、果斷做出抉擇:積極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統籌協調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長項,站在國家戰略高度超前布局國家的教育和人力資源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通過加快發展教育加大增量、實施繼續教育和培訓的國家行動計劃以提升和優化存量資源,通過這“兩個輪子”來驅動和加快提升我國的整體人力資源的開發能級,滿足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在這里,增加增量就是要繼續加快發展高水平的各級各類教育特別是更快更好地發展高等教育,從增量的維度提升我國人力資源的開發水平和能級。另一方面,提升和優化存量就是要通過堅決實施國家行動計劃、對不同學歷技能層次、職業類型的從業人員和勞動年齡人口實施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及培訓服務,從調整和優化存量的維度進一步提升我國的人力資源發展水平,包括調整人力資源存量的結構和升級質量。通過存量和增量的雙輪驅動,提升我國人力資源能級和競爭力水平,并力爭到2035年,將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高等教育學歷者比例提高到40%以上,將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到12.5年以上,達到與高收入國家大致相當的水平,使我國的人力資源開發也達到與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適應的相對理想程度。
為了設計和落實好這個國家教育和人力資源發展“雙輪驅動”戰略,我們認為首先就需要繼續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從國家層面進行統籌規劃、系統設計和協調推進,以各地政府、行業企業、大型社區、專業機構等多種力量共同參與的模式具體落實和實施,并同步設計相應的監測評價機制、運用先進手段和信息化技術予以過程性支持和保障。具體應落實好以下五個方面的重大舉措。第一,通過學制、人才培養體系和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擴大現有高等教育機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規模和增量。在保持高等教育正常增長節奏的基礎上,通過彈性學制和新業態、新學習方式,擴大高等教育增量、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和更多人共同接受教育的機會。同時,按照改革發展的新趨勢,在2035年前全面實行高等教育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將同時接受本??平逃膶W生人數增長1/10-1/8,使更多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時間內分享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另外,通過高等教育業態和運行模式創新,擴大分享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獲得的有效學分比例、通過非正規教育及非正式學習方式接受高等教育及服務,提升高等教育的在學規模、毛入學率和多途徑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到2035年使得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5%以上。第二,實施繼續教育和培訓服務的國家行動計劃,優化升級人力資源存量,真正將我國人力資源大國發展成為人力資源強國。按照參與率50%以上的可操作參數預測,設計和安排接受繼續教育、各類培訓、多樣化教育服務的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并在2020年之前實質性啟動這一國家行動計劃。到2035年之前,期待有一半以上的勞動年齡人口以及從業人員能夠參與各類繼續教育和培訓服務。第三,通過“雙輪驅動”國家行動計劃的擴大增量和升級存量工程,將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以及從業人員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等重要指標提到與高收入國家大致相當的水平。第四,為擴大同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規模和毛入學率水平,我國高等教育要圍繞內涵發展、優化結構和提升質量,完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體系。特別要加快共建共享,統籌各方資源,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分享高等教育的發展成果。第五,為在人口大國能夠統籌多方面資源以形成合力共同實施人力資源存量提升的國家行動計劃,必須結合我國及各地的學習型社會建設,以大力推進現代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為重要抓手,充分運用人工智能、信息化、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和手段,創新現有的體制機制和運行模式。必須強調國家和地方的政府協同,特別要發揮好地方的有力統籌,才是實現“雙輪驅動”國家行動計劃的最根本保障。此外,還應結合國家深入推進教育現代化發展,加強相關立法,提升繼續教育、多種培訓與教育服務的基礎能力,尤其要加快相關體制機制建設,健全相關的繼續教育和培訓服務支持體系,為教育發展提升我國人力資源能級提供良好的保障環境。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