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督學、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任 王立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期,需要解決的問題格外艱巨,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案母镆⒅仨攲釉O計,系統性改革”。要努力“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建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從小到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級各類教育由弱變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教育發展總體水平已經進入世界中上行列。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大為我國教育事業率先實現現代化,建設世界教育強國指明了方向。
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教育現階段的發展與黨中央提出的建設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我國教育體系內部、教育與行業之間、中國教育與他國教育之間,還存在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一些重要領域甚至還存在明顯的“短板”。
比如,我國教育體系內部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立交橋尚不完備;國民教育整體質量保障體系尚待健全;教育育人標準與行業用人標準尚未對接;我國與別國在資歷互認的理念和能力上還存在差距;以學生為本,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學習成果可積累可攜帶可轉移可認可的體制機制尚未建立;集知識學習、技能培訓、校內學習、校外學習、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學習成果于一體的終身學習社會建設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等等。
這些問題的長期存在已經成為我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現教育現代化和國家人才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障礙。加快“國家資歷框架”建設是推動這些問題解決的突破口和有效抓手。
“國家資歷框架(Qualifications Framework)”是國家根據一定的標準和定義,將公民個人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通過規范的任何方式獲得的知識、技能按層級分類描述并依法確定的一整套標準和措施。資歷的內涵比學歷的內涵要豐富得多。資歷框架是把包括學校教育和非學校教育、正規學習與非正規學習、成人教育與職業培訓等在內的各種類型的教育與培訓統籌整合,實現各級各類教育、培訓的貫通和協調發展,為公民構建一個無障礙的、公平的、可以自由流動的、學習成果可以攜帶和累積的終身學習體系。同時,通過統一標準的制定和實施,保障和提高教育、培訓質量,實現各種資歷相互可比、可銜接、可攜帶,進而促進資歷的跨領域、跨行業、跨地區和跨國界的相互認可。
資歷框架可通過學分的積累、轉換和學習成果的認可,給各級各類學生成長成才暢通通道;可通過資歷的跨行業跨部門認可填平就業過程中的種種鴻溝;可通過育人標準和用人標準的對接大大提高國家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管理的效益;可通過國與國之間資歷框架的對比互認,增加彼此信任,促進深度合作;可通過簽訂雙邊資歷互認協議,為人員跨境流動提供切實的便利;可通過資歷框架的建立履行我國在《亞太地區國家高等教育資歷互認公約》所作的承諾;通過資歷框架國際多邊合作交流平臺參與、引導國際教育主流話語體系,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等等。
“國家資歷框架”的核心要素是“以學習成果為本”、“學分累積與轉換系統的構建”,以及“對先前學習經歷的認可”。
國際經驗表明,“國家資歷框架”對于融通各級各類教育,構建彼此銜接、整體統一的育人標準和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現代化國民教育體系;對于對接教育育人與行業用人標準,為學生就業成才搭建綠色通道;對于建設學習型和終身學習社會;對于增加本國教育透明度,實現與別國資歷互認;對于推動國家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國際意義。
“國家資歷框架”建設上世紀90年代由英國和新西蘭發起。后經英聯邦國家推廣,至今已有150 多個國家已經建立或正在建設“國家資歷框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他多邊或區域性國際組織也都在引導、支持、鼓勵、幫助成員國建立國家資歷框架。歐盟已經建立了區域內統一資歷框架,歐盟成員國正在陸續將本國的資歷框架與歐盟資歷框架對接。東盟統一資歷框架正在建設中,東盟多數成員國也已經建立了各自的資歷框架。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資歷框架建設起步于本世紀初,已于今年上半年實現了與歐盟資歷框架的對接。
“國家資歷框架”建設在我國國家層面尚處于課題研究階段。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逐步認識到建立“國家資歷框架”的必要性,陸續出臺了一些政策性文件,相繼提出“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統籌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發展,建立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加快學位學歷框架體系建設”等改革理念和任務要求。教育部《“一帶一路”建設教育行動計劃》更加明確地提出,“加快推進中國教育資歷框架開發”。 2016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將“制定國家資歷框架”列為國家十三五改革發展議題。2016年 9月,教育部印發《關于推進高等教育學分認定和轉換的意見》。2016年10月,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批準設立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點課題“國家資歷框架研究”。
近年來,我國一些機構和學者圍繞資歷框架在融通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推動終身學習體系建設、保障教育培訓質量、改革傳統的教育管理與評價體制、促進人才跨境流動等方面的作用和影響,重點圍繞“職業資歷框架”、“學位資歷框架”、“學歷資歷框架”、“教育資歷框架”建設等議題開展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國家各級各類教育標準不斷完善,行業領域內的技能標準逐步規范,努力推動研究生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對接,建設“學分銀行”促進正規學習與非正規學習成果相互融通等。目前,除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資歷框架已經以法律形式正式實施外,廣東省也已經制定了地方性終身教育資歷框架。國家開放大學和部分省市先后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學分銀行體系,等等。所有這些都為我國“國家資歷框架”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國家資歷框架建設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觀察國際成功實踐,通常需要5-10年的醞釀、設計、協調、立法、實施、完善。其難處主要是涉及理念的更新、共識的達成、利益的整合、體制機制的改革等?!皣屹Y歷框架”是關乎現代化國民教育體系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現代化國家人力資源治理體系建設的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是一項跨領域、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系統性改革創新舉措。沒有“國家資歷框架”,單一領域、單一部門、單一省份的涉及資歷框架的改革舉措,比如學分銀行、學習成果認可、資歷互認等都難以落到實處。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
“國家資歷框架”建設實質上就是“拆籬笆”“填鴻溝”“補短板”“強弱項”,是搭建“立交橋”、提高國家人才培養、管理、使用效益,實現國家人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因此,迫切需要國家在國家層面下大力氣推動。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表述的,要“組建國家資歷框架管理機構,發布國家資歷框架,制定統一的學習成果、認證標準;建立國家資歷框架認證平臺,建設國家學習成果轉化管理網,學習成果認證服務體系等基礎設施,為學習者建立終身學習成果檔案;推進同層次或不同層次學校之間,學校與行業、企業、培訓機構之間,區域之間實現學習成果互認”。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數已經建立或正在建立國家資歷框架。在實現與一帶一路國家“政策溝通”方面,我國也急需補齊“國家資歷框架”這塊短板。
十三五進程將半,作為一項屬于國家頂層設計,涉及國家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重大舉措,“國家資歷框架”建設已經變得十分緊迫。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