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呼喚良師。2017年11月20日,十九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關注教師隊伍建設,審議通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該意見。這意味著,我國教育的重心正在從注重硬件建設轉移到更多關注內涵發展上。
為了辦好師范教育,在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30多年中,我國師范教育進行了許多重大改革,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這些改革和發展既取得顯著成績,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
面對大國呼喚良師這個新時代的歷史命題,南通給予了清晰有力的回答:100多年來,南通培養名師,筑起了一座高原。今天,我們有幸能夠“發現”和“攀登”一下這座高原,領略高原風采、掌握筑原本領。
為高原夯土——
師范教育從未被邊緣化
在去南通的路上,一位新聞同仁向記者講起了一個故事:他的愛人是南通人,2005年高考時已被省內一所知名高校錄取,但她卻選擇了復讀,第二年考進了心儀的南京師范大學。
“為什么?”“因為她想當一名老師,現在她已經如愿了?!?/p>
采訪還沒開始,已讓記者被當地尊師重教的氣息所感染。
到了南通市教育局,剛開始座談,局長郭毅浩就介紹起了南通師范教育的歷史:“大家知道南通的張謇是個實業家、辦了數十個企業,但他也是一名教育家,一生創辦了360多所學校,建成覆蓋各個學齡和各種門類的現代教育體系。甚至,他還提出了‘父教育而母實業’的精辟觀點?!?/p>
而在張謇創辦的眾多學校中,有很多都是當時中國的第一,例如中國第一所聾啞學校、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這也包括了中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師范學?!ㄖ菝窳煼秾W校。1905年,他又創辦了南通女子師范學校。
而在這眾多的學校中,張謇最為看重的還是師范教育,提出“師范為教育之母”,并親自擔任通州民立師范學校的首任總理(即校長)。通州民立師范學校與南洋公學師范院、京師大學堂師范館一起被世人公認為中國師范教育肇始的三大源頭。
在南通,不僅只有張謇一人辦師范教育,還有創辦于1902年的如皋師范,創辦于1905年的南通女子師范、1906年的海門師范,創辦于1921年的如皋女子師范……經過115年,這些師范匯融起來,成為了今天的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
“南通師范”(通州民立師范學校的簡稱、現名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已經被叫了100多年,一直叫到今天。100年間,師范從未被邊緣化,一直堅持傳承和創新師范教育辦學特色。
社會重視教育、尊重教育、參與教育,蔚然成風,“寧毀家,不可廢學”成為南通百姓的普遍價值認同,崇文重教的南通也被譽為“教育之鄉”。
在南通,幾乎全部市縣的教育局局長都是教師出身;在南通,教育局長名片上的職務,特級教師、省名師的頭銜紛紛位列第一;在南通,最好找對象的就是女教師,一畢業工作就有很多人上門說親。
郭毅浩也是從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校長轉任過來做市教育局局長的。也許在南通人看來,只有懂得師范教育、重視教師的人,才更有能力辦好教育。
從南通師范成立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但南通重視師范教育的傳統一直在延續和傳承。
給高原筑基——
本地化的優秀師源
現在很多人都在懷念中師,認為中師是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教育尤其是鄉村教育的基石。
從1983年到1999年,為了緩解農村小學師資不足的問題,實行從初中畢業生中招收學生就讀中等師范學校、學生畢業后到城鄉小學任教的招生政策。16年的時間內,全國近400萬學習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成為中師生。
記者仔細分析后發現,中師具備了三個優秀的特征:優秀師源、全科化、本地化——
優秀師源,中師生錄取的都是當時初中畢業生中成績最好的學生,這些學生中一些甚至可以成為科學家、音樂家、政治家、企業家,囿于當時的背景和現實,他們選擇了中師。
全科化,中師生接受的師范教育全部是全科化的,能文能武、能說能唱,三筆字更不在話下,一名教師能勝任所有課程。
本地化,因為中師學校辦學層次相對較低,基本都在當地縣里、市里辦學,學生也都是本鄉本土,與鄉土有著血緣上的聯系,對農村有一種天然的感情和責任感。畢業后相對容易回到自己的家鄉,自然能夠做到扎根農村、回報家鄉,流動性相對低、留任率較高。
但是,就要回到中師嗎?著名教育家顧明遠曾說:“教師學歷本科化及對其更高的學歷要求是世界總體的趨勢,問題不在于學歷問題,而是在教師培養的過程中,有些操作缺失掉了?!?/p>
因此,現在需要重新撿起和吸收中師的成功經驗,讓中師在新時代背景下以更高學歷、更高要求、更貼實際的面孔“復活”。
南通的師范教育恰恰具備了中師的上述三個特征,因此無論是取消中師、開辦五年制大專,還是提升學歷、教師本科化、探索“5+2”學制,南通師范教育萬變不離其宗,其宗就是:錄取到最好的學生、接受最全的師范教育、回到愿意扎根的家鄉。
為了保護好這個“宗”,南通師范教育又疏通了三條脈:第一條脈是“獨善其身”的師范學校,南通本地的師范學校堅持辦學100多年,并保持了縣級師范教育學校網絡,保持了接地氣、全覆蓋式的師范辦學格局。第二條脈是廣泛存在的教研機構。在南通市、在各縣市甚至各鄉鎮,都成立了教科院、教師發展學院等類似機構,這些機構的研訓員長期游走在各個基層學校中,促進了基層教師的專業發展。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上海曾兩次獲得第一名,在他們總結的經驗里就有一條:中國有教研室制度。
還有第三條脈,就是南通教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地方教育局之間的良性互動,大學與小學教師互進對方課堂,實現了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的交叉融合。
南通的一脈相承、活化石般的實踐,為師范教育提供了絕佳的范本。
為高原輸氧——
永遠在課堂、一生研究一個課題
很多名師評上了省特級教師甚至成為全國名師后,貌似已經達到了職業的巔峰,觸碰到了事業的“天花板”。
那么對于身處“高原”的名師而言,“氧氣”在哪里?如何才能在“高原”繼續前行,進而找到職業的“高峰”?
南通的經驗告訴我們,名師的“氧氣”在課堂。
這方面的楷模就是李吉林和李庾南兩位老師。幾十年來,兩位李老師都奮斗在教學一線,不擔任行政職務,而且永遠堅持在課堂。
從1957年8月28日走上講臺開始,李庾南從教已經60多年。她長期執教初中數學,同時一年不落地擔任班主任?!拔乙恢眻孕?,不只是專家教授,每一個教師都可以憑努力留下自己的印跡?!彼恢边@樣說,“能夠將職業做成一輩子的事業,并享受事業追求中的藝術感受,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p>
同樣,另一位李老師也是這樣做的。當初,原國家督學、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成尚榮從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校長調任江蘇省教科所所長時,就對李吉林說:“李老師,我推薦你任校長吧?!睕]想到李吉林一口回絕:“我不想做校長,還是好好做我的小學老師吧?!?/p>
課題研究也是一以貫之。李吉林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課程經歷了四五十年,課題也從“八五”課題開始一直做到“十一五”課題。
一直在課堂,一直研究一個課題,李吉林堅持了60多年。在二李的帶動下,這樣的老師在南通不斷涌現。南通教育科研的許多課題,堅持10年、20年,產生了一系列豐碩成果,成就了一批好老師,造就了一批好學校。
從高原起飛——
一群人的成長與奮斗
長途飛行或者飛越高山,不是一只大雁孤獨飛行,從來都是一群大雁成隊出行。名師成長之路,同樣如此。
在南通,每個教師參加工作之后,從來不是一個人在苦苦摸索,會被納入到很多個群體和組織當中,很多人帶著他一起成長,而教師教學教研的點滴努力都會得到別人的喝彩和學校的鼓勵。
普惠教研、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新教師成長手冊、中青年名師工作室、名師成長共同體,把所有教師納入教研成長的隊伍中,哪怕是在最偏遠的農村,哪怕是最默默無聞的教師。
名師導師團的生動實踐,更是有力說明了這一點。5年中,導師們根據學段、學科組成若干導師組,與培養對象結對,深入課堂,聽課、評課,幫助學員確立教學主張、構建教學體系、凸顯教學風格;5年中,他們為培養對象推薦閱讀書目,開設專題講座,指導課題研究,進行個別或集體訪談,為培養對象提供研究資源,協助他們總結研究成果,完成專著,聯系出版事宜;5年中,帶領培養對象到基層學校送教支教,搭建一個又一個展示平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原校長、導師團首任團長朱嘉耀曾指出,名師培養第一梯隊成立伊始就致力于建成一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彼此相近、密切合作的共同體?!盀榇?,我們在這個梯隊實行了‘四同’:確立共同的目標,落實共同的任務,開展共同參與的活動,進行共同性的總結評估?!?/p>
第一梯隊名師培養工作的推進帶動了各縣區市和各單位的名師培養:崇川區、港閘區成立了區名師培養導師團,遴選培養對象,有組織、有計劃開展培訓工作;海門市以教師研修中心為依托,加大了包括名師培養在內的教師培訓力度,在各縣區中首建一批名師工作室;如東則以“創新團隊”建設為龍頭,培養名師,推進教育研究;通州區則持續推進名師沙龍活動,促進教育科研遍地開花。
成尚榮在深入分析南通名師培養的路徑之后說,南通的名師之路是一個召喚性結構,破解了名師發展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南通樣本具有標本意義。它將繼續把對名師發展的追問、對理想的追問寫在藍天上,回響在教育田野上空。它對追問的應答,又將完善已有的召喚性結構,形成新的召喚性結構,召喚我們去實現“復興始于教師”的偉大判斷,召喚地方樣本走向全國。
記者堅信,只要掌握了筑建高原的方法,在您的教育熱土上,同樣可以建起一座高原,同樣會有一群群的大雁飛過。(本報記者 禹躍昆 繆志聰 李大林)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