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描繪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藍圖,強調我們黨以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宗旨,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明確把教育事業作為民生之首,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指明了新時期教育工作的發展方向,點出了打造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升級版的時代主題。
5年來的教育成就與挑戰
黨的十九大報告用“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高度概括和精準評價了教育5年來的巨大變化。這是建設教育強國的5年,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部署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政策措施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連續5年保持在4%以上,各級各類教育全面提質增效,教育事業取得了歷史性進展,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提高了全民素質,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5年也是人民的教育獲得感不斷增強的5年,在“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指導下,加強對農村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扶貧,沒有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目標基本實現,視力、聽力、智力三類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0%以上,在公辦學校就讀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比例穩定在80%左右,30個省份實現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15萬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報名參加高考,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建立,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的人數顯著增加,建立健全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覆蓋各學段的資助體系,應助盡助,保障了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揭示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發展不協調、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同樣反映在教育領域,群眾在教育等方面還面臨不少難題,社會大眾的教育需求已向教育質量轉變,從能上學到上好學,從能成人成才到就業創業,需要深入研究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現形式,主動回應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新期待,貫徹落實好十九大精神,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在新的起點上、在更高水平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切實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滿足對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求。
新時代教育要增進全體人民更多獲得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教育而言,獲得感是提高受教育機會、增加受教育年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分享更普及、更公平、更優質的教育紅利,讓每個孩子享受公平而又有質量的教育,讓13億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一是擴大教育資源,提高受教育機會,讓全體人民接受更多的教育,使更多的人民接受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通過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網絡教育、繼續教育,通過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加快高等教育普及化,到2020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占80%以上,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實現高等教育基本普及,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8年以上,從幼有所育到老有所學,實現教育總體發展水平接近發達國家目標。
二是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東西部教育協調發展,幫助民族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義務教育鞏固率從93.4%提高到95%,在新技術條件下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人人時時處處都能受教育,實現有教無類和學有所教目標。
三是更加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質量,到2020年,消除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有條件的地方推進小班化教學,健全教育質量標準,加快課程教材教學改革,解決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問題,制定相關政策措施,識才、愛才、用才、容才、聚才,吸引優秀人才長期從教,培養更優秀的學生,實現教有良師,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目標。
新時代教育要增進人民更多幸福感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幸福感是一種長久的、內在的、堅定的心理狀態,并非短暫的情緒體驗,幸福指數是社會發展狀況及其問題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苯逃l展并不一定必然提升幸福感,有時反而會與幸福感提升形成“幸福悖論”。不忘初心,教育的本質是增進人類的幸福,教育幸福感是指人類基于自身的滿足感而主觀產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幸福教育的樣子是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提供可選擇的多樣化優質教育,是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的教育,是奠定學習者事業成功走向人生幸福的重要基石,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列格坦研究所(Legatum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曾甄選出世界上最具幸福感的國家,諸如挪威、丹麥、芬蘭、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其共同特點都是教育良好,能夠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發展要求。
為此,一是要有力保障人民對教育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參與權,參與教育事業的共建共享。
二是要全面增強人民對中國教育的信任度和自豪感,通過開放包容和互學互鑒,使素質教育理念得以全面貫徹,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多樣,中國教育優勢特長全面發揮,中國教育的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中國教育的社會貢獻得到普遍承認,中國教育的國際競爭能力顯著提高,成為世界富有吸引力的留學目的地國。與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簽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是要維護人民受教育合法權益,全社會尊師重教,依法教學,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夠相互聆聽和尊重,發揮更大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享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四是要滿足人民受教育的美好需求,為每個學習者提供適合的教育,搭建縱向貫通、橫向銜接的教育立交橋,保障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讓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五是要幸福的教師培養更幸福的學生,傳遞正能量,傳播主流價值觀,傳授科學知識,傳輸創新、創造、創業能力,為學生一生幸福奠基,讓學生走上人生幸福之路。
新時代教育要增進人民更多安全感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安全”一詞共出現了50多次,涉及國家安全、生態安全、網絡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足見其重要性。
生命第一,安全的需要是人類最重要的需要,也是決定身心健康的最重要因素。維護正常的教學和生活秩序,保障學生人身和財物的安全,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是教育部門的職責所在。
安全感是衡量教育運行機制和人們教育生活安定程度的標志,安全感的需要是實現人類更高層次需求的基礎,安全感是走向幸福生活的支撐。增進安全感,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于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而對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御焦慮并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
我國社會總體安全形勢良好,但學生安全現狀不容樂觀,交通事故、溺水、自然災害是威脅學生安全的三大殺手。據調查,涉及學校青少年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安全隱患達20多種,包括食物中毒、體育運動損傷、網絡交友、交通事故、火災、溺水、黃賭毒等,這些都危害著青少年身心健康。學生在校受到傷害事故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于學校防范意識不強、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設施條件差造成的,也有由于學生自身行為不當造成的。
保護好每一個學生,使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意外事故減到最低,讓他們健康安全成長,是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
為此,一是要從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出發,把學生人身安全放在首位,擔當學生安全的主體責任,安全管理工作和安全教育相結合,織密安全保護網絡,全面提高廣大師生安全意識和安全素養,努力創造學生健康安全成長的環境。
二是預防為主,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保障校園環境安全,防范公共安全事件,消除安全隱患。
三是確保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安全,保障教育教學過程安全。
四是安全防范、有效應對和妥善處理校園欺凌(暴力傷害)事件,防止校園暴力,禁止從身體、心理、經濟等方面懲罰學生。
五是加強安全教育,學校要把安全教育真正納入教育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樹立安全意識、法治意識,有效開展逃生演練,熟練掌握基本的自救自護技能,養成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主動遵守各項安全行為規范,做到“人人懂安全、人人講安全”,掌握安全知識,培養及學會自我保護,提高自保自救逃生能力,遠離溺水、交通、災害危險及良好的應急心態。通過“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最大限度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質。
六是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咨詢和疏導工作,增強師生安定感、歸屬感,幫助學生克服各種心理障礙,防止因心理障礙而發生的自傷、自殘事故,培養出具有安全感的下一代。
打造人民滿意教育升級版循序漸進方得始終
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教育是新時代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升級版,體現在教育機會、過程、結果的有機結合,體現在公平、質量、個性多個方面,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統一、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人民受教育權益都能夠得到完全的維護,受教育的美好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都能夠向著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目標邁進。
為此,一是要不忘初心,永不懈怠,堅持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把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服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二是要盡力而為改革創新,一切以人民福祉為中心,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更大貢獻,建成世界教育強國,增強教育國際競爭力,使中國教育占據世界教育舞臺中央,引領世界教育潮流,從跟跑者、并行者變成領跑者。
三是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合理引導群眾預期,穩中求進,不要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急功近利,不要盲目攀比而追逐虛榮,以知足的心態面對生活,著重補短板、強弱項、兜底線、?;?,保障全體人民對教育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曾天山)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