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秋季開學到現在,每周都會從外地轉來一兩名學生,現在已經有一二十名了?!苯?,記者在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尋山小學采訪時,今年剛從城區學校交流來的校長李愛燕對記者說,“剛開始我還有點不太理解,一個農村學校為什么會不斷有學生轉來上學?”
漸漸地,李愛燕就明白了。
原來,尋山小學所在的尋山鎮以海洋漁業為主,學校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比例高達66.6%。其中,辦學條件好、教育質量高是吸引外來務工人員把子女帶到尋山鎮上學的重要原因。有的孩子本來已經在老家上學了,又被父母轉到了尋山小學。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近年來,威海下轄各區(市)堅持以“同城同待遇”為目標,結合特色因地制宜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致力于實現“全域城市化,市域一體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文登區:實施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最低撥款制度
2014年,威海市文登撤市設區,是全市完善一體化布局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撤市設區后,加快教育現代化、一體化發展,成為整個市域一體化發展的基礎?!拔?013年從城區學校交流來到侯家小學當校長,雖然我們學校屬于地處偏遠、學生少的小規模農村學校,但辦學經費有保障,師資不比城區差,教育教學質量也很好?!焙罴倚W校長宋修芬自豪地告訴記者。
原來,伴隨著城鎮化的進程,當地一些農村學校生源數量不斷減少,一些小規模學校因生均公用經費少而導致辦學經費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文登區率先統一實施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最低撥款制度,確定了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最低撥款額度:從2016年開始,對初中年公用經費不足50萬元的學校,按50萬元撥付;對小學年公用經費不足35萬元的學校,按35萬元撥付,為農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提供了堅實的經費保障。
環翠區:“三個一體化”激發基層學?;盍?/strong>
通過片區一體化、協作區一體化、特色項目基地一體化管理機制“三個一體化”,創新改革基層教育管理體制機制,激發和釋放基層學?;盍?,是威海市環翠區近年來下功夫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有力抓手。
“片區一體化管理機制主要是縱向深化學區制度創新,將每所初中與其生源小學結成11個片區,通過加強師資交流、課程對接、特色傳承、資源共享等,建立中小學教育有效銜接工作機制,構建學生成長無縫培養鏈。協作區一體化是在片區的基礎上,以區直中學為中心校,再加強城鄉學校橫向聯系,形成縱橫交錯的網格化城鄉教育協作區,促進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縱橫網格化交流共享?!杯h翠區教育局局長宋軍良說,特色項目基地一體化,則是整合全區所有學校的藝體特色項目,成立相同門類、相同項目的學校發展群,以優勢學校為引領,以特色項目共建為載體,引領區域教育整體發展。
威海七中是一所鄉鎮學校,80%的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當地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支持學校打造“魅力排球”優勢項目,形成了以排球為特色項目的健康教育品牌。2016年,當地以威海七中為核心校,建起了由錦華小學等3所小學共同參與的排球特色項目訓練基地和聯盟,開展教、研、訓一體化活動。
榮城市:“縣管校聘”促城鄉師資均衡
榮成市則在城鄉聯盟化辦學的基礎上,深入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機制改革,讓剛性的改革柔性落地,進一步促進了城鄉師資均衡?!拔覀儼讶?4所中小學組建成7個學校聯盟,在‘縣管校聘’、競聘上崗、交流輪崗改革過程中,各聯盟學校一體研究、一體部署、一體推進,遇到問題逐校研究、協調解決,2016年從超崗學校向缺崗學校分流教師126人,參加交流輪崗的干部教師386人,其中骨干教師達到27.5%,形成了市域內中小學教職工‘總量控制,動態調整’的有效機制?!睒s成市教育局局長姜旭明說。
此外,榮成市還專門設置了110個臨時周轉編制、150個農村機動編制,用于補充短缺學科教師。從2014年開始,榮成市將分配到農村學校任教的新教師,分期分批全部安排到城區學校頂崗學習,學習城區優質學校的先進教育教學經驗,練好本領后再返回農村學校任教。
威海市教育局局長徐東暉介紹,在市域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全市統籌謀劃,整體推進一些“老大難”重點難點問題解決。2017年,威海中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統一達到小學910元、初中1110元,并按照“托底不限高”原則,建立增長機制。針對以往經常被當作“副科”看待的體育、藝術課程,威海堅持按照“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規范與特色相結合”的思路,創新機制扎實推進體衛藝工作“三年行動計劃”,搞活了城鄉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針對學生綜合實踐教育不足的問題,威海已建起市、區兩級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教育基地,實現了城鄉學生共享共用。針對由于編制滿額、職稱晉升難等原因導致城鄉中小學“校醫”配備不足,學校醫務室建設滯后的問題,威海市創新機制實施“選派校醫”制度,從醫療機構選派專業衛生技術人員到學校當校醫,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近年來,威海市被評為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推進市域內義務教育高位優質均衡發展”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本報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宋艷慧)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