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剛剛結束幾場十九大精神宣講報告,張正竹就趕往安徽省黃山市參加“推進茶產業創新發展,助力山區脫貧攻堅”研討會。
張正竹是一名黨的十九大基層代表,也是安徽農業大學一名“茶專家”。他對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深有感觸,“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攻城拔寨的沖刺階段,農業科技工作者必須沖鋒在一線”。
多年從事農業科技的他深知“產業脫貧是持久穩定脫貧的首要途徑”,為此,他在大會上提出“把茶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三產融合、鄉村旅游、田園綜合體等有機結合,促進農民增收,培育鄉村振興的新業態新亮點”。
“做大做強徽茶”,成了張正竹的關鍵任務。和他一樣,安徽農大的農業科技工作者,都加快了腳步,讓一項項技術變成老百姓手中的“真金白銀”,讓一項項產業成為貧困地區致富的“造血干細胞”。
技術“良方”:讓產業起死回生
金寨縣大畈村是安徽農大的對口幫扶村,地處大別山腹地,平均海拔580米,是典型的高寒貧困村。安徽農大專家的到來,讓村子面貌煥然一新。
村民陳堂宏以前只會打理小麥水稻,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成了村里典型的貧困戶。
轉機出現了,安徽農大蔬菜專家汪承剛教授帶著團隊來到這里,指導鄉親們種植高山茭白。陳堂宏將信將疑試種了4畝,沒想到年底純收入達到1.35萬元。嘗到甜頭的他今年又擴大了種植規模,單憑高山茭白這一項收入,就成功摘掉了“貧困帽”。
有一件事,讓大畈高山有機香稻米合作社負責人葉乃兵對安徽農大的丁克堅“佩服得五體投地”。一次,葉乃兵陪著丁克堅查看水稻情況,走到一塊地前,丁克堅一眼就看出水稻有問題。葉乃兵不相信:“看著長得好好的,怎么可能有問題?”丁克堅拔起一棵,里面果然有小蟲子。
改良品種、改進技術……從生產、管理到加工、銷售,丁克堅團隊為高山有機稻產業提供了全產業鏈服務。這劑“良方”,讓田地里長出了“黃金”,讓產業起死回生。2013年,金寨縣兩個高山有機米基地遭遇嚴重的病蟲害,基本顆粒無收?,F在,畝產從300斤提高到600斤,最高達到800斤,2014年每畝綜合效益增加500元,2015年增加1000元。
“農大專家手里有絕活兒?!比~乃兵感慨,以前搞培訓的時候,上面的教師講得眉飛色舞,下面的村民都在打盹、聊天。安徽農大專家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直接到田埂上講解種植技術?,F在村民只要聽說農大的專家來培訓,甚至抱著孩子過來聽。
安徽農大專家們拿出的“看家本領”,演繹著一出出發家致富的“拿手好戲”。
產業聯盟:為脫貧注入“造血干細胞”
“對于農業高校來說,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是要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以扶持產業為重點,徹底解決貧困農民的持續增收問題?!卑不辙r大校長程備久說。
為此,學校依托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牽住產業的“牛鼻子”,送技術下鄉,讓產業扎根,形成了“學校扶產業、產業聚企業、企業帶大戶、大戶聯貧戶”的產業扶貧模式。
潁上縣吳寨村也是學校的對口幫扶村,村里有成片農田,但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不少農田被撂荒,留守的老弱病殘或勞動能力較低的村民,基本只種一季水稻或小麥,耕作形式單一,產量低、收入少,成了縣里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學校組織專家對該村進行了全面評估,提出從蔬菜產業入手,逐步恢復“造血功能”。汪承剛帶領團隊來到這里,幫助該村篩選扶貧產業、制定產業發展規劃,開展技術培訓、技術示范和技術指導。
2016年1月,學校投入20萬元資金幫助吳寨村建起了第一座占地7畝的現代化聯棟溫室大棚,并將學校選育的口感好、產量高的優良酥瓜品種引入該村進行種植。5月初,第一茬酥瓜正式上市,平均畝產5000斤以上,平均價格2.5元,畝收入超12500元,畝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
有奔頭,老百姓干事才有勁頭。在酥瓜產業的示范引領下,2016年,該村的蔬菜大棚從無到有發展迅速,兩年時間發展到200多畝。村里先后成立酥瓜種植合作社、蘆筍種植合作社,注冊了董瓜瓜酥瓜品牌,設施蔬菜已經成為該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如今,安徽農大在全省組建了73個縣域農業主導產業聯盟,扶持了大別山區及皖南山區茶葉、經果林、毛竹、畜禽、食用菌、高山蔬菜等特色產業,打造了岳西茭白、碭山酥梨、亳州藥材、皖西白鵝、霍山毛竹、寧國山核桃、舒城油茶等一大批品牌產業,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學校端出的一盤盤“產業大餐”,成了農業生產的“香餑餑”,迅速轉化為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力。
“強農基因”:流淌在安徽農大人的血液中
張子軍擔任著安徽農大江淮分水嶺試驗站站長、農區草牧業特色試驗站站長職務。自從試驗站啟動建設以來,他就一頭扎下去,把幫扶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當成了頭等大事。兩個試驗站,一個在定遠縣,一個在潁上縣,他馬不停蹄奔走在兩地,就像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螺。
張子軍的兒子讀高中,正是學業的關鍵期??嘤趯嵲跊]有時間照顧家庭,張子軍“索性”把家搬到了定遠,把女兒從省城學校轉到了一個縣高中。他的愛人是實驗員,白天做實驗工作,晚上還常?!凹媛殹苯o在試驗站實習的學生們做飯。
像張子軍一樣,安徽農大有350多位專家常年奔波在農業生產一線。在扶貧攻堅中,安徽農大傾全校之力,為貧困地區送去一項項技術,扶起一個個產業。
吳辰華是安徽農大派駐到大畈村的第一書記,為了推進產業興村,他來回奔波于學校和大畈村,聯系多位專家教授進村調研,確定形成高山有機香稻、高山茶葉、高山茭白、特色中藥材、生態養殖和鄉村旅游等六大特色產業。
胡明勝是吳寨村第一書記,為了幫助農戶拓寬銷路,他利用有限的辦公經費購買了電腦、打印機,接通網絡,指導農戶線上售賣。吳寨村董瓜瓜牌酥瓜已經通過網絡遠銷到上海和浙江。
這背后是對家庭的愧疚和遺憾。吳辰華為了工作,咬著牙狠心放下39攝氏度高燒的孩子,連夜趕回大畈村。胡明勝沒有過過一個完整的節假日,甚至有一次剛回到合肥的家,還沒歇腳就接到工作任務返回吳寨村。兩人常年吃住在村,每年駐村時間在240天以上。
也正是這種全力的付出,今年底,學校對口幫扶的兩個村將全部“出列”。
安徽農大黨委書記江春說,脫貧攻堅只是一個階段性任務,對于學校來說,興農強農是永恒的責任和使命,這就像流淌在血液中的基因,讓鄉村振興、讓農業做強,是學校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本報記者 俞路石 通訊員 曹雷)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