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提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所體現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準確把握,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人類前途命運的深刻思考,表達了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合作的真誠愿望。
黨的十九大報告所體現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明確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而提出的戰略理念,指明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歷史方位、戰略目標和實現路徑,體現了中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體現了中國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是新時代中國外交的行動指南。
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誕生偉大理論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是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后,世界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指導中國外交實踐的理論體系,它繼承了中國外交傳統,同時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時代內涵。
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積貧積弱,成為受人宰割的對象,弱國無外交。新中國成立之后的較長時期內,綜合國力仍然較弱,在國際上遭受敵對勢力的孤立,不能發揮大國的影響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逐漸富了起來,國家整體實力有所增強,中國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努力為國內改革開放事業創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做了物質和指導思想上的準備。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誕生于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背景之下。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局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中國為代表的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引起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大調整和全球治理機制的重大變革。中國2010年在經濟規模上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前所未有地具備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但從全球層面看,全球化并沒有使發展均衡化,并沒有帶來一個更加公平與公正的世界,反而使部分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南北差距擴大,世界主要國家國內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發展和財富分配的不平衡加上外部力量的干涉,導致部分地區沖突不斷,恐怖主義肆虐。發達國家內部也出現了對全球化的懷疑,民粹主義情緒上升,國內政治趨向保守,一股逆全球化潮流開始涌現。國際格局呈現出加速演變之勢,中國外交面臨改革開放以來少有的世界之變局。
偉大的時代產生偉大的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展大勢,繼承和發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傳統,貫徹“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針對性的外交思想和方針政策,包括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理念,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觀,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強化亞非合作、拓展南南合作、推進南北合作的合作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合作共贏的國際秩序觀,義利兼顧、以義為先的義利觀,形成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
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要走新路
中國的快速發展引起了西方大國和周邊國家的疑懼。西方傳統國際關系理論認為,國際社會處于無政府狀態,國家之間為生存而展開斗爭,一個國家之得就是另一個國家之失,一個國家力量的增長,必然形成對另一個國家的威脅。中國的發展壯大很容易被理解為對其他國家的威脅?!靶尬舻椎孪葳濉敝f就是形容崛起大國對守成大國發起挑戰而最終走向戰爭的戰略困境。中國的發展壯大引起了人們對守成國與崛起國之間關系的種種猜想。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各國“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化和平發展的戰略思想,堅持主權平等、共同安全、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包容互鑒、公平正義,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主張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齊心協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在全球化時代,各國利益交織、深度融合,同時也面臨著共同的全球性問題,歷史上那種大國之間戰場廝殺和冷戰對抗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在處理與美國的關系時提出中美建設不沖突、不對抗、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的主張,隨后又在與其他國家的交往中把這種理念進一步發展,提出了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主張,十九大報告更是把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主要任務之一。
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主張,破解了西方國際關系體系形成以來“國強必霸”的歷史怪圈,摒棄了現實主義國際政治中的零和博弈和“贏者通吃”的舊思維,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外交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努力為充滿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的世界帶來了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的突出貢獻。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擔當大國責任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碑斀袷澜?,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和社會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的融合程度不斷加深,世界各國越來越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緊密關系,各國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具有共同性,氣候變化、生態失衡、網絡安全、恐怖主義、毒品泛濫等問題超越國家邊界,成為全體人類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世界政治經濟發展大勢,從共同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出發,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回答了中國追求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的問題,是中國夢在世界意義的詮釋,是中國超越狹隘的民族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分歧的體現,體現了非凡的全球戰略眼光,表明了日益走近世界政治舞臺中心的中國的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著豐富的政治、經濟、安全、文明、生態等多方面的內涵,它要求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在安全上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國際安全;在經濟上堅持合作共贏、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在文化上要求兼容并蓄、交流互鑒,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在生態環境上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將中國的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相聯系,將中國夢與世界夢相結合,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的重要支柱。
全面布局,展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獨特品格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未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戰略目標,對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具體路徑進行了總體謀劃和戰略布局,把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貫徹到中國大國外交的實踐,展示了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的指引下,中國大國外交實踐將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首先,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中國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發展自己,但也決不會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其次,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世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與世界主要大國協調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與周邊國家按照親誠惠容的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深化關系;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以正確的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的理念加強團結合作。再其次,堅持對外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同時打造新的國際合作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加大國際開發援助,促進縮小南北差距;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的世界經濟。最后,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所體現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準確把握,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人類前途命運的深刻思考,表達了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合作的真誠愿望。這一理論體系所包含的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一帶一路”等務實合作舉措相聯系,使新時代的中國外交呈現出光明的前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 王明進)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