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四川省涼山州民族中學教科處副主任 陳紹燕
1994年大學畢業后,我在四川省涼山州民族中學任教至今。涼山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在涼山工作的20多年里,我切身感受到了國家對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關注和支持。
四川省、涼山州把教育發展作為區域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F在,涼山在四川率先實現了十五年免費教育,在全州鋪開“一村一幼”,每個村莊都有一所幼兒園。隨著一項項政策的落實,涼山群眾的教育觀念也慢慢發生變化。過去,當地老百姓認為教育就是能認字、能算數,學生上完小學便出去務工,學??剌z保學的壓力很大?,F在,不僅家長大力支持孩子上學,外出學生也大量回流。涼山州民族中學現在已經發展成兩個校區,有學生5000余人。
作為一名來自民族地區學校的代表,我走訪了許多基層學校,發現彝區急需加快發展學前教育。民族地區學生如果不能在學前階段過語言關,到了中小學階段就很難跟得上,所以四川省的“一村一幼”在民族地區呼聲很高。
但優秀教師難留仍是制約涼山學前教育發展的瓶頸。比如,“一村一幼”政策雖好,但給四川省財政帶來了巨大壓力,全州1000多個村幼點,需要2700多名保教員,待遇差了,年輕人根本待不住。借此契機,我把這些基層的聲音帶到了會上,希望黨和國家能繼續給予支持。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深入研究涼山教育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和問題,為民族地區孩子幼有所教、成長成才貢獻綿薄之力。(本報記者 魯磊 采訪整理)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