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寄語
教育援疆是民生工程,也是“造血工程”,希望能夠有效發揮教育援疆的作用,為當地培養帶不走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劉志懷
他是河南理工大學的一名普通干部,卻在新疆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
“得知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我有點意外,我是一名援疆干部,占了新疆的一個名額?!币姷絼⒅緫?,他滿懷歉意地說。然而,接受采訪的當地人卻異口同聲地告訴記者:“他就是我們新疆人、哈密人,當選十九大代表實至名歸?!眲⒅緫咽呛幽鲜〗逃刹?、新疆哈密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他參加三輪援疆,已經援疆7年,新一輪援疆任務結束后,他在哈密職院工作時間就將長達9年。
2010年12月,河南理工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志懷響應援疆號召,報名援疆,來到了哈密,擔任當時的哈密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
那時的學校,僅有一棟樓,1000多名學生,學校發展面臨很多困難?!拔覜]有失望,反而充滿信心,下決心盡全力改變學校面貌?!眲⒅緫颜劦?年前剛來時的感受,“當時我就想,我可以在援疆的幾年中沒有英雄壯舉,但我決不能碌碌無為?!?/p>
當時,學校網絡僅僅接了一根10兆的帶寬。作為信息化方面的專家,劉志懷發現,這里的信息化水平會成為學校今后發展的“瓶頸”。為此,他建議成立數字化校園項目組。這個提議很快得到學校批準。經過3年努力,數字化校園建成了,一卡通、IP廣播、高清錄播等一應俱全。為了建好數字化校園,劉志懷既要制定方案又要組織實施,前后共編制了12本設計方案、12本招標文件,合計50多萬字。數字化校園建成了,對教師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劉志懷便在學校開辦信息化培訓班,親自給教師們上課。
7年援疆,劉志懷參與了哈密職院新校區建設、國家中職校示范校建設、哈密職院創建等,流了不少汗水,付出很多心血。然而,談起這些成就和付出,見證了哈密職院快速發展的劉志懷淡淡地一笑,對記者說:“這些都是我應該做好的,到這兒來,我就是來奉獻的?!?/p>
“為何選擇一次又一次援疆?”記者和很多人一樣,想知道劉志懷決定背后的想法。
“我放不下‘豫新能源產業研究院’這個項目?!眲⒅緫颜f,“它就像我的‘孩子’,剛剛誕生,就要離開它,實在舍不得,我想看著它一天天‘長大’?!?/p>
一個或幾個人援疆,對促進哈密的發展力量有限。劉志懷想搭建平臺,把河南高校更多的資源引進來,共同推進援疆。就這樣,一個推動哈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強產學研合作的名叫“豫新能源產業研究院”的項目,在劉志懷的努力下,于2014年成立了。這個研究院位于哈密工業園區,得到河南援疆兩期共4100萬元資金資助,是劉志懷的“心頭肉”。
為了能第二輪繼續援疆,劉志懷想盡辦法,做通家里人的工作?!半m然家里人不大情愿我再次援疆,但也都理解了我?!眲⒅緫鸦貞浧甬敃r的情景,“當臥病在床的老人,點頭贊同我的決定后,我忍不住淚眼模糊了?!?/p>
然而,很多人沒想到的是第二輪援疆結束后,已經在哈密工作了6年的劉志懷,又選擇第三輪援疆?!耙驗榈诙喸蝿战Y束時,研究院的項目還沒有完全建成?!眲⒅緫颜f,“我想把這件事認認真真做好?!?/p>
“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外來的干部,既然來了,就得全心全意做事,把工作干好?!眲⒅緫颜f。為了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教師和技術隊伍,劉志懷和第三批9名援疆教師組建了10個專業教學團隊。在他的努力下,河南理工大學先后為學校培養緊缺專業第二學歷教師23名、工程碩士15名。
在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揮部食堂的墻上,寫著這樣一句話:“不是哪一朵花都能盛開在天山的冰川上,雪蓮做到了;不是哪一棵樹都能長在戈壁灘上,胡楊做到了;不是哪一個人都能來援疆,我們做到了?!?/p>
不是哪一個援疆人都能選擇三輪援疆,劉志懷做到了。(本報記者 蔣夫爾)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