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擔負國計民生的雙重角色,發揮引領和支撐的雙重作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迫切需要強化科教融合發展,堅持科技教育經濟結合,全面提升高校創新能力,厚植創新驅動之基。
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四個服務”是黨的教育方針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具體化。堅持立德樹人,完成好“四個服務”,就是高校的根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對研究型大學寄予厚望:要加強學科建設,重點開展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要加強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使目標導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銜接、優勢互補,形成教研相長、協同育人新模式,打牢我國科技創新的科學和人才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引領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主動與國家戰略對接,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經濟建設主戰場、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過去5年間,以中國高??蒲袆撔聻榛摹爸袊圃臁?,正在見證中國的崛起。
近年來,在國家科技三大獎通用項目中,高校獲獎數占全國總數70%以上,產出社科重大成果比例占全國80%以上,專利申請數年均增長20%左右。高校智庫也在為國家重大政策制定提供決策參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承擔各類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34萬多項,出版著作約11萬部,發表論文131萬篇,提交各類咨政報告4.3萬篇。
高校充分發揮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不斷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和區域創新作出新貢獻:基礎性研究能力與水平顯著提升;原始性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圍繞國家需求不斷催生出重大創新性成果,并在工程實踐、國計民生、國防軍工等方面得到應用;圍繞國家需求,堅持大團隊、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直接服務于經濟社會建設的能力不斷提高。
以2016年的國家“三大獎”評獎結果為例,全國高校獲得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8項,占授獎項目總數42項的66.7%。全國高校獲得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二等獎38項,占通用項目授獎總數47項的80.9%;專用項目評出一等獎3項,高校獲得2項。全國高校獲得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106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創新團隊獎2項,二等獎96項),占通用項目授獎總數的80.3%。其中,高校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獲獎項目64項(一等獎3項,創新團隊獎2項,二等獎59項),占通用項目授獎總數的48.5%。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在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高校不僅要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強大的知識貢獻,更要逐步完善引領文化的功能并充分發揮其作用,為培育和發展創新文化作出特有的貢獻。
我國高等教育不斷向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拓展,發揮意識形態陣地作用,發揮傳承和創新文化的中堅作用,唱好主旋律,釋放正能量。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五路大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方面軍,學科齊全,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目前,我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隊伍63萬人,占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的80%以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堅持服務國家目標與鼓勵自由探索相結合,加強基礎研究;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加強應用研究。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塑造“中國精神”、展現“中國影響力”方面承擔應盡的職責。
加強新型智庫建設為治國理政建言獻策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痹谡軐W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殷切期望。
2014年2月,教育部印發《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布局全國66所高校的151個重點研究基地形成明顯優勢特色,推動重點研究基地轉型升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6家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
一流的大學一定要具有一流的社會責任、作出一流的國家貢獻、肩負一流的使命擔當。復旦大學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戰略發展,發揮學科門類齊全、科研人才集中的優勢,在2016年向上級部門上報各類專報500余篇,并協同其他機構專家上報專報150余篇,相關成果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以上領導批示達30次以上。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質量發展研究院對接“中國制造2025”“質量強國建設”等國家戰略,先后完成了“我國汽車制造質量現狀與提高戰略研究”“制造質量強國戰略研究”“制造業質量與品牌發展研究”等咨詢報告,及時向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建議,為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獻計獻策。
“一帶一路”、生態文明、中國制造、網絡安全……越來越多的國家重大戰略背后,往往都有高校智庫的影子。
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兩個月后,西北政法大學組建了“絲綢之路區域合作與發展法律研究院”。作為國家決策咨詢機構、高水平法律研究機構以及高端特色法律智庫,該研究院已向外交部、教育部提供“一帶一路”法律咨詢意見數份,并派員參與外交部“一帶一路”重大法律文件起草工作和相關國際公約談判。
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在中俄關系、俄羅斯國家轉型、“一帶一路”、上海合作組織等方面取得了眾多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中心還與中亞和東歐的重要研究機構和高校建立了穩定的學術聯系,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促進金磚國家人文交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在國(境)外設立研究機構,加強漢語國際研究和推廣、促進語言傳播與文明對話,高校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宣傳中國道路、展示中國形象、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我國高校還與國(境)外多所大學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派出3萬余人次到國(境)外講學、進修和參與合作研究,6萬余人次國(境)外學者來華參與科研活動;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9萬余人次;在國(境)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萬余篇,出版外文學術專著2000余部……高校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在中國與世界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梁和學術的通衢?!白屖澜缰馈畬W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绷暯娇倳泴φ軐W社會科學工作的殷切希望,如今正在變成現實。
產學研深度融合服務創新驅動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成為社會各界共識和行動。
5年來,中國科學家以自己高度的智慧推動人類科技進步。我國首次實現反?;魻栃牧孔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量子反?;魻栃毖芯繄蟾?,被視為“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2015年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團隊在世界上首次捕獲了真核細胞剪接體復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間三維結構,并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核酸)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實現了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原創性突破。
2017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等科學家成功構建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研究團隊還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并在超導量子處理器上實現了快速求解線性方程組的量子算法。這些成果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創造了堅實基礎。
華中科技大學與裝備制造企業、裝備應用企業長期緊密合作,建立技術協同與溝通長效機制,促使段正澄所在團隊憑借數十年產學研攻關成果,一舉奪得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币援a學研協同創新為抓手,搭建高校與政府、科研機構、企業深度合作的平臺,實現高??蒲小绊斕臁迸c“立地”的完美結合,直接服務于創新驅動發展、制造強國、軍民融合等國家戰略。
2012年,由北京交通大學牽頭,聯合西南交通大學、中南大學、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建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5年來,中心成員單位共承擔軌道交通領域各類科研項目4000余項,其中高速鐵路供電綜合監控技術與設備、牽引供電關鍵設備安全運行檢測技術與應用等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截至2015年底,中國高鐵的運營里程超過1.9萬公里,占全世界高鐵運營里程總數的60%以上。高校對中國高鐵技術領跑世界、走出國門起著重要的承載作用。
服務決定地位,有為才能有位。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不斷強化服務意識,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向社會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中國高等教育》記者 唐景莉 楊亞輝 王瑤 王弘揚)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