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新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用10個“更”詮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10個“更”中,“教育”居首,引人注目。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總部署、總動員,吹響了改革的號角。
教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領域,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實現人民對更好教育的期盼,除了深化改革,別無他途。5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從上到下,教育戰線煥發出改革的激情、激蕩起蓬勃的動力,推動中國教育事業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夯基壘臺,架起“四梁八柱”
唯改革者強,唯創新者進。
這5年,黨中央總攬國家發展的時和勢,作出全局性的謀劃部署,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如同一枚枚棋子,有力地落在改革發展的大局上。
改革由問題倒逼產生,又在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教育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自1985年教育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用改革的方法解決了教育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然而,舊問題解決,新問題又會產生,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當前教育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過去30多年的改革,很多容易改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留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甚至是牽動全局的敏感問題和重大問題,例如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管辦評分離等。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的系列重要講話中,“全面”“綜合”“統籌”“全方位”是高頻詞。改革的總體布局被形象地比喻為“四梁八柱”,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一深刻的思想也貫穿到教育領域的改革中。
教育領域立柱架梁,究竟要立哪些“柱”、架什么“梁”?
“要深化辦學體制、管理體制、經費投入體制、考試招生及就業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學校內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級各類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绷暯娇倳?016年在北京市八一學??疾鞎r,對深化教育改革指出了明確方向。
巨輪揚帆遠航,方向至為關鍵。
事實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有了非常明確的重點和突破口:
圍繞考試招生、課程內容、創新人才培養、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等內容,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圍繞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環境、完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制度、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等方面,推進辦學體制改革;
圍繞完善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機制、落實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改革教育監測評價機制、推進教育督導體制改革、完善高校治理結構等方面,推進管理體制改革;
圍繞教師管理制度、完善投入保障機制、改進教育信息化推進策略等方面,推進保障機制改革。
改革,改到深處是利益。人才培養、辦學體制、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每一項改革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全面深化改革絕非局部領域的“小修小補”,而是要敢涉險灘、敢動真格,啃下一個個“硬骨頭”。
緊盯育人,改革步步動“心”
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歷來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把握關鍵、立意深遠,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以及如何培養人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這成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一條清晰主線。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對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隨后,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進行全面規劃。今年9月,《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發布,為中小學開展德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從六大途徑細化中小學德育工作,把德育落實、落小。
大學生思政工作在這5年也開創了新局面。201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思政課教師徐川“火”了,他那篇名為《我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文章在網絡上一再傳播,堅定的理想信念、輕松幽默的語言,300多個公眾號的轉載,讓徐川以一種親切可感的形象刷新了公眾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認識。如何讓高校思政課越來越“可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后,思政課質量提升、大學思政工作改革邁出更加堅定的步伐。
同樣關涉培養什么樣的人還有一個重要議題——如何提高教育質量?沒有教育質量的提高,高素質人才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毫無疑問,提高質量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要務,也一次次成為每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教育關鍵詞。
圍繞著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義,標志性工程頻頻推出:
——實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完成修訂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出臺230個中職、410個高職專業教學標準,研制90多個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
——實施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創新工程、醫學、農林、法學等領域人才培養機制,已覆蓋600余所高校,數十萬學生受益;
——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已有350所高校、120家科研院所參與,覆蓋所有省份,每年惠及16萬名學生;
——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基本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切實加強;
——我國成為本科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協議會員;我國高校近600個學科進入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世界排名前百分之一,50多個學科進入前千分之一;
……
培養人才,離不開選拔人才的古老命題??荚囌猩贫仁侨瞬排囵B的樞紐,是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謴透呖家詠碜钊孀钌羁痰囊淮慰荚囌猩贫雀母?,就是在這5年里全面啟動:
——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充分體現了“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材、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精神,從招生計劃分配、考試內容和形式等五大方面,明確改革主要舉措;
——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規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完善和規范自主招生等關鍵配套文件相繼出臺;
——2017年被稱為“新高考元年”,上海市、浙江省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啟動后的首批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兩地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全國高考改革風向標;
……
這5年,教育改革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創新教育供給方式和育人為本上蓄足了改革動力,在人才培養改革上釋放出巨大的改革紅利。
資源配置,彰顯教育公平
一個家庭,口袋里的錢該花在哪兒,用在誰身上,都有自家的規矩。
一個國家,財力、人力、物力、技術、信息等資源流向哪里,往往代表這個國家的發展思路和方向。
縱觀這5年的教育改革發展,在教育資源配置上,保障教育公平成為最重要的價值取向。
2015年11月,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通過“三個統一、兩個鞏固”,首次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2016年5月20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用十大改革舉措來統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加快縮小縣域內城鄉教育差距。
統計顯示,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得到全面改善,覆蓋了全國2600多個縣近22萬所義務教育學校,被譽為“我國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史上中央財政投資最大的單項工程”。
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五個一批”工程,其中就有“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教育部等六部門出臺《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成為國家首個教育脫貧的五年規劃。
入學機會亦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保障人民群眾的入學機會公平,是推進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把保障入學機會公平的陽光普照到貧困地區、弱勢群體。
這組數據很振奮人心:過去5年,我國累計資助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中職教育和高等教育學生(幼兒)達4.25億人次,資助總金額近7000億元,基本實現了“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
教育部對完善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頻出含金量高的改革動作,重點監測的24個大城市數據顯示,義務教育基本實現免試就近入學、劃片規范入學和陽光監督入學。
實施國家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高考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縮小到5個百分點以內;實施國家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2012年以來累計招生27.4萬人,更多的農村孩子有了上重點大學的機會。
一些特殊群體的利益需求成為資源配置關注的重點: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保障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在公辦學校就讀的隨遷子女比例穩定在80%左右,30個?。▍^、市)實現了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
教育資源的配置更意味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從“985”“211”到“雙一流”,高校建設不再固化身份。2017年,三部委聯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更明確了資源分配的指向,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突出建設的質量效益、社會貢獻度和國際影響力。
能否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考驗各級政府的智慧,資源走向哪里,代表政府的執政思路,想讓資源走向哪里,代表政府的引領能力。5年里,教育改革發展在合理配置資源方面守住了底線、補齊了短板、提升了水平,進而讓各項標志性工程逐一穩穩落地。
創新制度,激發澎湃動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教育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我國舉辦著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究其根本,在于教育治理理念、治理體系、治理方式、治理能力滯后,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關系沒有理順,在一些方面,政府“越位”“缺位”,制約了學校辦學的積極性、社會參與的積極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領域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從“越位點”退出,主動放掉該放的權:
——加強省級政府教育統籌,使省級政府有更大的教育統籌權?!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這代表教育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后的一個戰略設計,是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思路;
——政府向學校放權,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審批和干預,教育“放管服”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計取消15項部本級教育行政審批,取消所有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取消兩項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取消11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教育行政許可事項。
從“越位點”退出,還要把“缺位點”補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加強督導體系建設,全面強化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大功能。比如,第四輪學科評估推出了“綁定參評”等多項創新舉措,杜絕了“拼材料”“數頭銜”,真正實現以評促建,把關注點引向學科質量和水平提升。
找準突破口,以制度創新促根本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尊重基層、尊重首創”的精神再次凸顯。教育部負責人強調,“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就要撲下身子把一線情況摸上來,把施工現場放到一線去,找準制約改革的‘卡脖子’關節點”。
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出臺《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為部分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明確了路線圖和任務書,同時也為先期探索的學校吃了“定心丸”。
2016年5月,常熟理工學院“汽車工程學院”揭牌。這已是常熟理工學院正式掛牌成立的第5個行業學院。在有的高校還在糾結身份問題的時候,已經有一批像常熟理工學院一樣成熟轉型的高校。
而一切制度的創新,都要沿著法的軌跡前行。
依法治教,是實現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創新要和于法有據相結合。
《民辦教育促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一攬子法律的修訂完成,代表著全面推進依法治教步伐加快。同時,這5年里,完善以章程為統領的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全國普通本科高校章程制定核準工作基本完成。
特別是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經過“三審”通過,實施分類管理是此次修法的核心,觸及到了民辦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矛盾。從取得合理回報到民辦教育分類管理,理順了民辦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頂層設計問題,將“營利”這一昔日敏感字眼置于陽光之下。
改革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這5年,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大局大勢,以大手筆大方略謀劃全面深化改革。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迸發出澎湃動力,實現了跨越發展。9月28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曬出5年“教育成績單”:中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的教育,也必將一如既往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奮進,引領中華文明、推動中國航船駛向更遠的彼岸。(本報記者 趙秀紅)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