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和永恒主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5年來,教育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崇德修身,以德化人
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新的時代高度,凝聚推動發展的新動力,才能始終引領筑夢腳步堅定前行。
“才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立德樹人,是夯實偉大復興的強國之基。
循著5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處處能感受到他對教育的深情——和孩子們一起過“六一”,和大學生們一起迎“五四”,和老師們一起慶“教師節”,無論走到哪里,習近平總書記講得最多的是中國夢,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大學,聽學生朗誦《沁園春·長沙》,與哲學家湯一介促膝長談,座談時指出,青年學子“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兒童節,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習近平總書記對學生說:“只要從小就沿著正確道路走,學到一點,就實踐一點,努力做最好的我、在自己最好的方面,人生就會迎來一路陽光?!?/p>
扣好人生“第一??圩印本鸵獔远ɡ硐胄拍?。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p>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2017年初,中辦和國辦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延續民族文化血脈的重任落到了每個教育者、每個孩子的肩頭。
一本教科書,從文章到插圖,都是幾代人心頭的記憶。
2017年9月1日,小學一年級和初一新生走入新校園時發現,今年的“新書”格外“新”,他們迎來了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新教材。而“部編本”教材的一大亮點就是注重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語文教材所選古詩文數量有所增加、體裁多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教育系統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依法治教、依規治校的實踐中,修訂《中小學生守則》,制定《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教師行為規范》和《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推進大學章程建設,強化規章制度實施力度,在學校日常管理中彰顯、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7年,臨近第33個教師節,教育部又送給全國教師一份“大禮”——《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學德育工作從此有了基本遵循和“指南”。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正呈現出強大的活力。
5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回信最多的,是青年學生群體;將青春夢融入到中國夢,則是他對莘莘學子的殷切期待。
在寫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的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在給留德學生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鼓勵海外學子“在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身價值,努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绷暯娇倳浾f。
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越來越多的地方和高校將思想政治工作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大學章程和教育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礎越來越牢固;網絡陣地建設正在快速推進;在全國現有的近7萬名思政課教師和13萬名輔導員中,中青年教師已成為思政課教學的主要力量。
美心靈,強體魄,全面育人
德智體美勞協調全面發展,一個曾經耳熟能詳的口號,如今被重新磨亮。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3000多字里,有多處提到“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p>
“東坡飲酒、秦觀夜話;稼軒論劍、清照煮茶?!苯衲瓿?,一檔有詩意、有溫度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格外火爆,讓中國人在感受辭藻之美、心境之美的同時,再一次深深觸摸到了自己身上中華文化的精神血脈。
詩心千古,詩情長存。如今,這顆詩心穿越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在校園和學生心里落土扎根。側耳傾聽,在四川省巴蜀小學,誦詩聲不絕于耳。在廣東越秀區黃花小學,開學典禮換成了《中國詩詞大會》現場版,大玩“飛花令”和詩詞文學常識搶答……
詩心詩情背后,是中華民族對美的孜孜以求、上下求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2016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辦法》,分別從學生、學校、教育行政部門三個維度,對學校藝術教育的質量進行立體評價。目前,已在全國31個省份確定了102個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實驗區,開展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實驗工作。
今天,美育的價值不僅逐步得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認同,而且越來越受重視。重慶市銅梁區以農業為主,年人均財政收入僅為5500元。這兩年,銅梁區委、區政府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投入150萬元藝術專項經費,用于改善學校藝術教育的教學場地、設施設備、功能室建設。
“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p>
2017年7月5日,德國柏林奧林匹亞體育場的看臺上,習近平總書記面帶微笑注視著綠茵場上的中德兩國青少年足球選手們。3年前的3月29日,也是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觀看了陜西省志丹縣少年足球隊同德國沃爾夫斯堡足球俱樂部少年隊的比賽?!拔铱春媚銈?,看好你們這一代?!笨倳浀囊笠髧谕?,讓少年們心潮澎湃。
今年,教育部已分三批認定了2.02萬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如今,在中國,20所中小學中就有一所是校園足球特色校。這些學校每周至少有一節足球課,每名學生都學會了踢足球。一只小小的足球,撬動了整個中國的學校體育改革。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人民健康是基礎性指標。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016年8月,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
青少年健康是今天人民健康的“基數”,是明天人民健康的“基礎”。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必須從娃娃抓起,從基礎做起,這是一項戰略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體育工作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明確要求,深刻闡述了體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定位、方針、目標、思路、舉措。
全面育人,體育被習近平總書記寄予厚望——
“體育強中國強,推動我國體育事業不斷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分類指導,從娃娃抓起,扎扎實實提高競技體育水平,持之以恒開展群眾體育,不斷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
……
這幾年,隨著一項項政策的密集出臺,“體育”成了一個社會熱詞。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學校體育工作的目標、思路和任務,系統指出了落實學校體育國家戰略的政策要求、制度規范和工作機制。
中國學校體育從理念到實踐正在悄然發生一場變革,受益的是億萬孩子和他們的家庭。
標準在變。當前,評價一所學校是否足夠好,校園中的體育場地乃至場館一定是諸多硬件標準中不可或缺的選項。
數據在變。教育部從1985年開始,每5年發布一次學生體質調研數據。2014年的數據顯示,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在持續20多年下滑的情況下,近年來出現了積極的變化,大部分指標止跌回升,個別指標甚至出現了連續上升的勢頭。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曾經對無數中國人來說,這是最真實的生活,也是最本初的教育?!翱?00斤麥子走10里山路不換肩”,曾經在陜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度過了7年插隊生活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以親身經歷指出勞動實踐是寶貴的人生財富,是成長和進步的起始,引導青少年“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通過勞動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磨煉意志、鍛煉自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也提出,要“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高校學生支教、送知識下鄉、志愿行動等活動,都展現了學生的風貌和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情懷。許多學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中樹立了對人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忠誠?!?/p>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全國各中小學要開展研學旅行。這意味著,將有1億多的中小學生,今后在火熱的實踐路途上磨礪自己。經風雨、見世面、受磨煉,必將造就一批批未來國家棟梁。
創新為要,責任為先
“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未來?!痹凇吨虑迦A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啟動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如此寫道。
時移世易。但21世紀的競爭,不變的依舊是人才競爭。面向未來的人才要用責任意識去砥礪民族復興的重托,用創新精神去推動民族奮進的巨輪。
在今天中國上百座城市的街頭,一種耀眼的“小黃車”常常會映入眼簾,你只需根據車后的編號,用微信獲取密碼后就能開鎖,騎行1次1元。
遍布街頭的共享單車,解決了困擾大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共享單車出現以來,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出行習慣,也悄然改變了自行車制造業的生存狀態。
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小黃車”的創始團隊正是2016年“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的季軍。從小徑變成大路,照亮前路的,是這群90后澎湃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如今,這條路不再寂寞。一些名校畢業生放著國企、BAT[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騰訊公司(Tencent)三大互聯網公司首字母的縮寫]不去,從一碗米粉、一個肉夾饃開始創業……
2016年12月7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為90后大學生點贊:“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F在高校學生大多是95后,再過兩年,新世紀出生的青少年也將走進高校校園。他們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對當代高校學生,黨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p>
這群“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出生在國家經濟起飛、社會重視教育的年代,成長中又趕上了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也是中國從“追趕”西方到“平視”西方的時代。他們令人羨慕,又被“寄予厚望”。更高的素質、更強的自信、更多元的人生追求,也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也應該具有更理性平和、多元包容的大國心態。
少年強則國強,他們享受著贊美,也肩負國家民族的重托。創新精神成了這一代青年人身上最鮮明的特征。
距離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目標,只有最后3年?!笆濉逼陂g,中國經濟增長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要從39%提高到60%以上。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p>
2015年被稱為中國創客教育元年。李克強總理在給清華大學創客的回信中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核心在于激發人的創造力,尤其是在于激發青年的創造力?!?/p>
如何培養更多的創新者和創業者,是“雙創”教育的核心命題。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從2015年起,將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瞄準9項改革任務,推出30余條具體舉措。
有了改革“路線圖”,各地各高校精準發力,綜合施策。據統計,全國82%的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68%的高校建立了創新創業場地,613萬人次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教育部舉辦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1800余所高校20萬名大學生參賽。
創新創業教育的起點和終點都是育人。如今,只要你稍稍留心就會發現,小學課本隨處可見教材編寫者的精心“留白”,教師被要求“多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改革,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每一個環節都“動起來”。
“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苯裉斓闹袊幱谂榔逻^坎、轉型發展的關鍵期。當今世界風云變幻,沖突和矛盾重重,人類面臨種種挑戰,教育要為未來可持續發展承擔責任。立德樹人的偉大教育事業,任重而道遠。(本報記者 劉博智)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