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評價他的突出貢獻和崇高精神,號召學習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這體現和肯定了黃大年同志身上這種精神的可貴,同時也是黨中央對教育工作者、知識分子、廣大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
如何對待名利,是判定一個人境界高下的重要標準。唯有那些淡泊名利、一心奉獻給國家和事業的人,才能在干事創業、開拓進取中真正有所作為。黃大年同志在英國求學工作18年,已經有了很好的研究平臺、研究團隊、人脈資源和物質條件,但即便這樣,在國家需要和召喚的時候,毅然回國,成為東北地區引進的第一位“千人計劃”專家。黃大年同志回國后投身于科學研究,不兼任行政職務,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學術科研和人才培養上。黃大年同志面對名利的選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可貴的精神路標。
科學是求真的一項工作,也是為國家、民族和人民謀求長遠福利的一項事業。這必然需要沉心靜氣,踏實工作。做研究,就要甘于寂寞,或是皓首窮經,或是扎根實驗室,“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這也是黃大年同志的境界,他醉心的是科學上的追求,希望通過科學上的成就,來造福國家和社會。因為這樣,黃大年同志也贏得了科學界的充分尊重和肯定。他的研究團隊所研究的成果,多次填補國內空白,縮短了和世界發達國家的距離,許多研究成果甚至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這種境界,就是把整個人的身心奉獻給科學事業,充分體現了一名頂尖科學家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
黃大年同志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是他留給時代寶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活我們內心前行的動力。學習這種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是我們的價值選擇。廣大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都呼應這種時代價值。當很多人抱怨工資不高、待遇較差、工作繁雜的時候,還有這么一群科研工作者,不計個人得失,為國家科研事業在堅持奮斗。他們是中國真正的脊梁,是民族的希望。而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在什么崗位,只要學習并堅守這樣一種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精神,也同樣能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應有的貢獻。
要把學習和培育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作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時代責任。我們要把這種精神傳播開來和傳遞下去,尤其要培育孩子們從小養成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通過我們的言傳身教,讓這樣一種精神在孩子們身上延續并發揚光大,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培育新的力量。
學習黃大年同志這種精神,不僅要體現在思想上,更要落實在行動中。見賢思齊,貴在行動,向科學家致敬的最好態度,就是繼承他這種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在他未竟的事業上,懷著赤子之心,繼續前行。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需要數以千萬的科技人員和知識分子、數以億萬的勞動者堅守崗位、不斷創造,貢獻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凝聚成當今時代的中國最強音。(本報評論員)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