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刊社黨委書記、社長 李曜升
學習宣傳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是全黨、全國的重大政治任務,中國教育報刊社擁有兩報四刊及全媒體矩陣,作為教育系統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力軍、教育戰線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重要的政治責任,必須先學先行。六中全會剛剛閉幕,社黨委即于次日召開會議做出部署,從四個方面入手,迅速在教育系統掀起學習宣傳六中全會精神的熱潮。
一是《中國教育報》立即抽調骨干力量成立專門報道組,組織記者深入基層,挖掘教育一線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深入宣傳全會提出的重要觀點、重要任務、重大舉措,在頭版開設“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欄,大力宣傳全會精神,及時報道各地各學校學習貫徹情況。居于全國媒體類微信公眾傳播指數前列的中國教育報微信、在業界已有影響力的蒲公英評論互動平臺與紙媒深度融合,發揮快速反應、廣泛覆蓋、交互傳播的優勢,全方位立體化宣傳六中全會精神。
二是配合教育部直屬機關黨委在《中國教育報》開辦“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筆談”欄目,特邀教育部各司局長、直屬單位黨委書記撰寫暢談學習貫徹六中全會精神體會的文章,提出引領本系統貫徹落實全會的思路舉措?!度嗣窠逃冯s志第一時間撰寫社評,《中國高等教育》約請列席六中全會的部分大學黨委書記、專家學者撰寫學習體會,及時指導中小學和高校貫徹落實六中全會精神。
三是與中宣部理論局合作,在中國教育報理論版連續刊發關于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特稿。與求是雜志社《紅旗文摘》雜志聯合舉辦了“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家研討會。特約十八屆六中全會文件起草組專家,深度解讀全會精神。
四是提前準備,做好黨的十九大召開會前、會中、會后報道。策劃開辟“喜迎黨的十九大,深入實際看教育”專欄,展示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改革發展新變化,為黨的十九大召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第九屆中國記協理事會全體代表和獲獎者代表時發表重要講話,對廣大新聞記者提出四點希望,社黨委隨即召開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會議,從把握宣傳規律、持續推進學習宣傳全會精神,為黨的十九大召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等方面,提出了“三抓兩帶”的工作理念和具體舉措。
一、抓班子帶隊伍。社黨委堅持把開好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會、黨委成員民主生活會、黨委會作為學習領會貫徹落實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載體,把《準則》《條例》所涵蓋的主要內容、基本要求細化到會議中。
黨委會突出嚴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程序決策辦事。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會議,重在堅定理想信念、強化“四種意識”,把握大勢,扣脈入軌,不斷提高班子成員的黨性修養、理論素養和戰略思維能力,做到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放在第一位,始終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黨委成員民主生活會,聚焦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運用好團結——批評——團結這個公式,掌握好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武器,通過班子成員健全、嚴肅的黨內政治生活歷練,提升境界、做大格局、敢于擔當,志同道合。社黨委正按照《準則》和《條例》要求,完善十八大之后制定的一系列工作制度、會議制度、議事規則。按照部黨組下發的加強直屬機關黨建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充分發揮“三會一課”平臺和報刊社黨員、支部書記微信群載體作用、帶動全體黨員學習領會好全會精神。
二、抓兩頭帶中間。這是我們面向教育系統廣大黨員和基層黨組織宣傳六中全會精神,從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站位,辦報辦刊要貫穿的工作理念。
新聞宣傳本質上就是做群眾工作,抓兩頭、帶中間移植到新聞宣傳,就是統籌用好典型報道、輿論監督、評論等方式。先進典型和后進靶子是矛盾的兩個對立面,典型報道是解剖麻雀、以點帶面的重要工作方法;輿論監督是媒體戰斗力的體現,也是落實《準則》提出的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堅決捍衛黨的基本路線的必然要求,是落實《條例》提出的“新聞媒體應當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堅持正確導向,加強輿論監督,對典型案例進行剖析,發揮警示作用”的必然要求;評論是激濁揚清,促進后進向先進轉化,從而帶動中間的重要手段。從這種意義上講,抓評論就是帶中間,抓住了中間,就抓住了工作對象的大多數,就掌握了思想引領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三、抓住上下兩頭。把握新聞宣傳規律,在促進上下兩頭結合的“媒”字上狠下功夫。
抓住“上頭”,就是學習、吃透六中全會精神,落實部黨組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部署要求,將學習全會精神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結合起來,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個銳利武器,把好政治觀、導向觀、政策觀。抓住“下頭”,即深入推進“走、轉、改”,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及時了解教育戰線廣大黨員、基層黨組織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的新進展、新情況。
抓住上下兩頭,也是黨性原則和以人民為中心導向折射下的用戶思維。上頭不斷有新要求,下頭不斷有新進展,我們的新聞,新就新在不斷有新結合。作為傳媒人,“媒”就媒在善于用新聞手段把黨性原則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統一起來,把黨的主張和人民的心聲融為一體。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