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學校時強調,我們的教育改革要堅持文化自信,好經驗要堅持,不足的要補齊。這一深刻論斷,為我們理解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智慧,對推進教育改革提出了更加明確和有針對性的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深刻領會這一論斷的豐富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切實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努力培養黨、國家、人民、時代需要的人才。
“教育改革要堅持文化自信”,這一對教育改革的基本定位告訴我們,教育改革要對我們民族的文化價值和生命力有堅定的信念,要立足中國的傳統和國情審視中國教育的現狀和未來,還要有能力整合和包容外來的優秀文化。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苯逃母锏奈幕孕磐瑯邮墙⒃谪S厚的文化積淀上。這種文化自信啟發我們,在中國辦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必須有中國特色,同時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辦教育更是如此,教育改革必須同我們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中國有著悠久的教育文明史,有著豐富的教育理論與經驗,重視品德養成,重視智力培育,重視身心發展,注重全面發展教育。這是我們教育改革在文化上所具有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推動教育改革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好經驗要堅持”,我們要尊重自己的創造,堅持好的經驗,既是改革中應有的定力,也是自信。這種自信,既背靠悠久的文化傳統和教育傳統,又指向當代豐富的教育實踐。中國基礎教育重視學生“雙基”的培養、課程結構嚴謹、師生關系和諧等優點是一向被外界稱道的經驗。近年來,英國基礎教育界向上?;A教育界真誠、虛心學習的行為在國內外引起不小的震動。在新形勢下推進教育改革,就必須堅持好、發展好這些經驗,同時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尤其是在面對外來文化、意識形態競爭和挑戰的壓力下,我們必須捍衛自己的文化,才不至于“迷路”。這就要求我們,在具有文化自信的前提下開展教育改革,要古今并重,把挖掘歷史智慧與把握當代經驗有機結合起來。在教育改革的實踐中,我們既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又不能妄自菲薄,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教育改革不可能成功,要改變教育領域中盲目崇外媚外的傾向,站準改革的立場,把穩改革的方向。
“不足的要補齊”,教育改革要以問題為導向,這正是教育改革過程中要著力解決的現實問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堅持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并不是關起門來搞改革,并不是無視國際教育發展的優秀經驗,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出發點,大膽借鑒外來的經驗,正是有文化自信的表現。我們的文化向來是開放的,有著強大的兼容性、柔韌度和滲透力。教育改革亦當有這樣的氣魄,立足教育發展的階段和特點,從實際出發,擇善而從、兼容并蓄;尤其要進一步優化辦學體制、管理體制、經費投入體制、考試招生及就業制度等,深化改革學校內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學管理制度等,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及方式方法等層面的改革,使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更多更好地培養黨、國家、人民、時代需要的人才。
“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苯裉?,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的相互碰撞,面對教育改革走入深水區的現狀,基礎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地位決定了其改革任務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征途中,“教育改革要堅持文化自信,好經驗要堅持,不足的要補齊”,唯有如此,我們的教育改革方能不迷失方向,不走彎路,又不狹隘保守,以充滿自信的姿態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為社會提供優質教育服務,更好滿足人民需求,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勁的教育動力。(本報評論員)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