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老了,誰來接棒?”61歲的李祖清在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村小的講臺已經站了整整40年。雖然去年已領了退休證,但如果一時無人“接棒”,這位“單腿教師”仍將繼續堅守。曾經,鄉村教師隊伍補充難、補充質量不高,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老大難”問題,制約著鄉村教育的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領導多次就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明確要求。2015年6月,國辦印發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從師德榮譽、補充交流、職稱編制,到工資待遇、培養培訓、管理改革,對鄉村教師給予全方位支持。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為廣大鄉村教師扎根鄉村學校解決后顧之憂,讓鄉村教師感受到溫暖和踏實,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
暢通源頭活水,讓鄉村教師“下得去”
城鄉教師資源配置的結構性矛盾突出、二元化特征明顯,鄉村教師補充難、補充質量不高的問題長期困擾著鄉村教育的發展。為此,各地紛紛落實“省級統籌、統一選拔”的鄉村教師補充機制,從源頭上保證鄉村教師質量,保障鄉村教育質量。
在培養補充方面。山東實施免費師范生全科教師培養計劃,2016至2018年培養1萬人;新疆每年培養“一專多能”的鄉村教師3000人左右;云南實施定向師范生專項招生計劃,專門培養本??茖哟蔚男W全科、“民漢雙語”、初中“一專多能”等類型教師。
為鼓勵優秀高校畢業生到鄉村學校任教,陜西積極落實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等相關政策;廣東實施“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教上崗退費”政策。目前,全國已有24個省份采取在學免費、學費返還等方式,每年約有3.4萬名師范生和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比2009年增加75%。
城鄉交流是優化鄉村教師資源的重要途徑。各地通過定期交流、跨校競聘、學區一體化管理、鄉鎮中心學校教師走教等途徑和方式,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浙江規定,在同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校長連續任職達到10年、教師連續任教達到12年的,均要實行交流;青海預留5%的崗位,鼓勵城鎮優質學校未聘的中高級職稱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
加強政策保障,讓鄉村教師“安下心”
今年46歲的買買提明·塔吉買提是新疆墨玉縣卡瓦克鄉博斯坦村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教師,他所在的學校距縣城近100公里,地處沙漠,條件十分艱苦。買買提明·塔吉買提也曾想調離學校,但自2015年墨玉縣實行鄉村教師補貼政策后,他每個月可以比縣城教師多領1340元生活補貼和交通補助,一年下來,比在縣教育局工作的朋友還多收入2.4萬元。
這也是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越往基層、越是艱苦,待遇地位越高”的重要舉措。提升收入水平,落實編制保障、教師住房、職稱評定等,切實提高鄉村教師待遇,讓鄉村教師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
積極落實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和周轉宿舍建設。2015年,中央財政核撥綜合獎補資金22.8億元,惠及94.9萬名鄉村教師,人均月補助標準超過300元;安排資金19.42億元,建設包括鄉村教師在內的農村教師周轉宿舍3.2萬套113.1萬平方米,有力保障了鄉村教師的生活權益。
在職稱評定方面,湖南適當調整鄉鎮及以下學校教師崗位結構比例,中級增加5個百分點,高級增加3個百分點;河南對在農村一線從事教學滿30年、距離退休不滿5年的教師專設職數聘任,對“長期堅守”予以傾斜……
再造學習鏈條,讓鄉村教師“教得好”
鄉村教師學歷偏低、參加培訓機會偏少、職業發展通道偏窄等問題,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提高農村教師適應現代教育的素質需求,不論是《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還是各地的“實施辦法”都將目光投向了再造鄉村教師學習鏈條,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職前培養、準入、職后培訓和管理的全過程。
“國培計劃”集中支持鄉村教師培訓。教育部聯合財政部印發通知,部署未來6年“國培計劃”總體目標,要求調整方向,集中對中西部鄉村教師校長培訓;培訓內容要結合鄉村教師實際需求,推行短期集中面授、網絡跟進研修和課堂現場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模式;建立高校、縣級教師發展中心、片區研修中心、校本研修四位一體的鄉村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計劃培訓中西部鄉村教師校長200多萬人。
一些地方也著力通過教研提高鄉村教師專業化水平。貴州構建鄉村校長教師專業發展服務支持體系;遼寧計劃到2020年建立不少于100個鄉村教師“影子”培訓基地學校,組建1000名鄉村教師導師團隊。
通過信息化推動教師培訓常態化,逐漸成為各地破解優質教師培訓資源不足難題的一條有效途徑。吉林建立全省中小學教師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一師一號”;天津建立以“互聯網+”為標志的教師網絡研修社區、搭建學習培訓資源云平臺,為每名鄉村教師配備價值5000元的電子學習設備。(本報記者 董魯皖龍)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