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貧困地區,我們必須補上這個短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闭驹谌娼ǔ尚】瞪鐣臍v史關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教育公平的意義。
2015年12月3日,在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談到了今年春節前夕在貴州黎平蒲洞村的一次考察?!拔以谫F州一個村寨看到,雖然破舊貧窮,但老百姓都覺得日子有希望。因為最近兩三年,村里出了20多個大學生。整個村子的年輕人、孩子們都感到有上升的通道、向上的希望,全村的‘心氣兒’都不一樣了?!?/p>
而就在當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次提到“縱向流動”:第一次是“為切實把教育事業辦好,我們要保證投入,花好每一分錢,暢通農村和貧困地區學子縱向流動的渠道,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第二次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
這兩次都與教育公平息息相關。在民生期待里,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最直接、最深沉的映射。異地高考方案從無到有,成為教育公平的重大突破;義務教育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85%的入學率到100%的入學率,成為教育普及的重大突破……
翻閱這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有關教育公平的表述,從2014年的“優先發展,公平發展”,到2015年的“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再到2016年的“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詞句的變化背后,是教育朝著公平和效率的協調之路堅定邁進。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今天,我們如何描繪理想中的教育呢?教育公平,幾乎成為用到的最經常、最普遍的詞匯之一,可10多年前這個詞還很少被提及。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的記憶里,“教育公平”這個詞真正進入政策話語體系,是在2006年左右。而在這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教育的任務仍然是在“還舊賬”。
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義務教育還未完全普及,高中教育入學率徘徊在40%左右,高等教育入學率還不到10%,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擴大規模、解決“有學上”的問題。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朱永新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發展走了一條效率優先的道路,教育公平的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地方政府熱衷追求教育GDP,背后是一種追求效率的沖動,造成區域、城鄉、校際差距越來越大??梢哉f,過去我們是一個追趕型的國家,有追趕的心態、辦追趕型的教育,在教育公平上是存在歷史欠賬的。
“矯枉必須過正?!痹谥煊佬驴磥?,現在甚至可以適當犧牲一些效率來追求公平。
翻開最近幾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教育部分,公平一直是中心內容。朱永新說:“其實,從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到教育規劃綱要將‘促進公平’作為今后10年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針之一,公平是這個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主旋律已經奠定?!?/p>
一枝獨放不是春。實現教育公平,必須讓城鄉教育的質量同步提高。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全力推進,是讓農村孩子學得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全面實施,是讓農村孩子吃得好;實施城鄉統一“兩免一補”標準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錢隨人走”惠及近1300萬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 “有學上”的幸福感尚未走遠,“上好學”的迫切渴望接踵而來。2012年,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中學羌族考生蘭易以619分的成績成為恢復高考后九寨溝縣第一個考上北大的學生。蘭易說:“如果沒有連片扶貧定向招生政策,要考上這么好的大學想都不敢想?!?/p>
4年的時間,國家針對680個集中連片貧困縣啟動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從1.2萬人增加到6萬人,很多寒門學子的命運,隨著這項政策的落地而改變。
“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边@是2015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擲地有聲的話。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對教育明確提出公平與質量并重,將教育質量納入教育公平發展內涵之中,對教育公平賦予了全新的定義。
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說:“現在,在保持一定增長的同時,更多地關注教育質量,包括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教育的結構更加合理、教育資源的配置更加科學,同時教育更加公平,教育的各種要素本身能夠得到質量和內涵上的提升?!?/p>
從“同質”到“多元”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與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的提法相比,表述的微妙變化背后,對教育改革發展大有深意。
都是“公平”和“質量”,但順序的調整卻蘊含著理念的轉變。簡而言之,雖然都強調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同步進行,但“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以公平為先,容易出現稀釋優質資源搞機械均衡的傾向,而“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則是優先考慮質量,要求發展有質量的公平。
“不以犧牲質量講公平,也不脫離公平講質量?!痹趪医逃稍兾瘑T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談松華看來,有質量的公平應該是一種可選擇的教育公平,追求的不僅僅是教育“同質”,更強調“多元”,因為對學生個體來說只有符合其個性特征的、適切的教育才是高質量的、有效的教育。
近年來,國家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建立國家助學制度、實施義務教育薄弱教學改造計劃、免費師范生和特崗教師計劃等,各地也積極探索了教師流動、集團化辦學等方式,把質量和公平作為一個整體來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下一步深化有質量的教育公平,需要把提高教育質量與教育改革創新結合起來,把促進學生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作為公平與質量結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痹谡勊扇A看來,為學生提供“適切教育”和“有效教育”,促使學生得到最充分的發展,既強調統一性(基本標準)又強調差異性(多樣性、選擇性),這正是一些國家所積極推行的教育政策,也是我國推進教育公平時應該選擇的教育政策。
“原有教育供給中的僵化、單一、缺乏個性和吸引力,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期待和需要?!北本┦薪逃瘑T會副主任李奕認為,未來的教育改革,體現在原有供給、服務的改造和轉型上,在培養方式、學段銜接、專業部署、課程設置、考試評價、就業指導等眾多領域,實現育人減負的“降成本”、人才培養的“高效率”、評價考試的“揚長與補短”、就業創業的“產能提升”等。只有教育的供給端實現轉型升級了,有效的教育供給、精準的教育供給、創新的教育供給才能夠真正解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問題。
從做增量到調結構
2012年,教育人揚眉吐氣,這一年,教育界等待20年之久的“教育支出占GDP的4%”這一目標終于實現了。這一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計劃3781億元,地方預算教育支出17800億元,總支出將超過2萬億元。
4%,作為一個多次寫入文件卻遲遲未能實現的目標,牽動的是一個崛起的民族優先發展教育最深層的渴望!多年沒辦成的事兒,終于實現了。
4%是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縮影和體現。當其成就背后,留給教育反思的空間仍然不少。
這幾年的教育改革,熊丙奇有個明顯的感覺,給錢建房,這樣增量積累式的改革紅利已經釋放得差不多了。
體量巨大的數據增長和光鮮亮麗的成績背后,教育結構的短板也愈發明顯。一邊是大學生就業難,一邊卻是企業用工荒;一邊是城市學校學位難求,一邊卻是鄉村學校日顯凋敝;一邊是公辦學校做大做強,一邊卻是民辦教育參差不齊……
熊丙奇說:“以往我國教育往往通過外延式增長就可獲得快速發展,但也使得內涵建設層面的一些問題被忽略,尤其是教育結構的問題。教育結構問題存在方方面面——人才培養結構問題,城鄉教育結構問題,公辦民辦教育結構問題,普教職教結構問題等?!?/p>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含其中》的報告中曾指出,教育系統不可能無止境地滿足迅速增加的需求,此時教育需要作出選擇。而教育的選擇就是社會的選擇。
有一個更加流行的說法是,容易改革的都改了,剩下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在熊丙奇看來,教育政策制定者需要一次徹底的頭腦風暴,在“靈魂深處爆發革命”。
這場風暴摧枯拉朽,席卷和打破了原有單一的培養模式、統一的課程資源、僵化的考試評價供給結構。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和教育服務模式的新供給側結構正在悄然建立。
一系列供給側的改革正在穩步推進。李奕說:“‘學區制下的區域教育供給’替代和優化‘單一學校教育供給’;‘9年、12年一貫制和普及高中教育’替代和優化‘對學生分段加工層層選拔’;‘管辦評分離的教育治理’替代和優化‘職責不清的教育管理’。只有教育的供給側實現豐富多元可選擇,才是對學生和人民群眾需求的最大尊重,良好的教育生態才能夠真正實現綠色、協調、持續。要讓改革的成果真正能夠被人民群眾樂于分享,而不是‘被分享’?!保ū緢笥浾?劉博智)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