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至28日,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對山東省申報的34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以下簡稱縣)進行了督導檢查。本次督導檢查是依據《義務教育法》《教育督導條例》和《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按照教育部《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及教育部與山東省政府簽署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相關要求,在對山東省申報材料嚴格審核的基礎上進行的。
督導檢查組分9個小組對34個縣進行了實地督導檢查,共隨機抽查學校和教學點285所,其中小學136所,初中102所,一貫制學校24所,完全中學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學點18個。檢查中,核查了相關文件資料、數據;召開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座談會共136個;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18735份,回收有效問卷18724份;采取隨機訪談等形式,征求了公眾意見。
督導檢查組對34個縣的督導檢查意見如下:
一、主要指標達標情況與檢查結論
按照《辦法》規定,督導檢查組對山東省34個縣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公眾對本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滿意度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檢查,結果如下:
(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
《辦法》規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評估認定,應在其義務教育學校達到本?。▍^、市)辦學基本標準后進行。各?。▍^、市)應根據相關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國家標準,制定既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又與國家標準基本相符的省級標準。山東省結合本省實際,就辦學基本標準制定了相關指標。督導檢查組對山東省34個縣的各項指標進行了核查。核查結果:學?;具_到了評估標準(詳見表1)。
(二)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
《辦法》規定,對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的評估,以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冊數、師生比、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數8項指標,分別計算小學、初中差異系數。評估標準為小學、初中差異系數分別小于或等于0.65、0.55(不要求每個單項指標均達標)。計算差異系數的8項指標數據來源于國家教育事業統計數據。核查結果:34個縣的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均達到了國家標準。小學差異系數在0.309-0.630之間,初中差異系數在0.151-0.532之間(詳見表2)。
(三)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
《辦法》規定,對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評估,主要從入學機會、保障機制、教師隊伍、質量與管理四個方面17項指標進行,省級可適當增加指標,總分為100分,評估標準不低于85分。山東省根據實際,在本省實施辦法中增加了4項指標,共20項指標(山東省無國家指標中的“農村轉移支付資金”)。核查結果:34個縣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達到了國家規定的要求,得分在90.3-99分之間(詳見表3)。
(四)公眾滿意度調查情況
《辦法》規定,評估認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需對公眾滿意度進行調查,就有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相關問題,征求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等不同群體的意見。山東省對34個縣公眾滿意度調查結果均在85%以上,基本符合要求。我們此次也設計了問卷,通過座談會、隨機訪談等方式對以上幾類人群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與山東省調查的情況基本相符。
督導檢查組還對34個縣有關教育工作情況進行了解,未發現作為“一票否決”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和重大違紀違規行為。
綜合以上結果,督導檢查組認為,34個縣均達到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標準。督導檢查組將把此次督導檢查結果向教育部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報告,提請最后認定公布。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山東省高度重視義務均衡發展工作,將其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明確了“總體規劃,統籌城鄉,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結合自身實際,堅持問題導向,采取有效措施,持續努力推進。在前期59個縣通過國家認定的基礎上,今年又有34個縣接受國家實地督導檢查,工作成效顯著。
(一)以健全保障體系為基礎,不斷強化政府責任
一是明確目標任務,落實組織保障。各縣均成立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制定規劃,研究工作方案,落實目標責任,維護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形成政府依法履職、部門通力協作、全社會關心支持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格局。濰坊市濰城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實行項目負責制,定期開展督導檢查。沂水縣將學校標準化建設納入對部門和鎮(街)重點工作考核,一周一通報,一月一小結。泰安市岱岳區建立區級領導和區直部門聯系教育制度、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力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臨沂市河東區將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列為區委、區政府一把手工程,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區委常委會議、區長辦公會議專題研究,形成推動有力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機制。臨清市將教育重點工作列入為民服務實事,形成了重視教育、支持教育,配合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考核機制,落實制度保障。山東省委、省政府將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完成率作為對各市科學發展綜合考核的重要指標。全省各級也層層建立健全目標考核機制,把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考核地方各級政府及其主要負責人、表彰獎勵、責任追究的重要內容。全省各級充分發揮教育督導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強化評估技術手段的科學性,研發均衡督導信息化平臺和專家現場評估系統,充分利用信息化設備,實現后臺數據與現場情況的直接比對,提高了評估信息量和信效度;強化問題導向和整改落實,通過實地評估、現場指導、意見反饋、事后復查、約談問責等,扎實解決存在問題。通過省級督導評估,34個縣共追補欠撥的教育經費46.96億元。
(二)以標準化建設為引領,大力改善辦學條件
一是實施學?;窘ㄔO。各縣針對入學需求的變化,按照城鄉教育整體布局,多渠道籌措資金,不斷擴充教育發展容量、改善學?;A條件。滕州市投資17.73億改造農村中小學114處、城區中小學17處。臨沂市河東區投資14.7億元,新建、改擴建項目310個,竣工校舍面積69.5萬平方米,全區所有學校運動場地基本實現塑膠、草皮化。沂水縣投資10.7億元完成了標準化學校建設項目179個,城鄉學校建設和配備標準無差異。萊西市投資8億元實施了校舍標準化、教育裝備提升、教育信息化等系列工程。作為省財政困難縣,費縣、莒縣、濟陽縣、萊陽市等積極拓寬資金渠道,努力調整支出結構,加大教育資金投入,學校標準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二是完善學校功能教室。按照省定辦學基本標準要求,結合教育教學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各縣不斷完善學校功能教室建設,在建設實驗室、圖書室、勞技室等常規功能室的基礎上,還加強了多種與學生興趣活動有關的功能教室建設,受檢縣普遍實現了功能室與教室大體相當,有的還兩三倍于普通教室。平度市、日照市嵐山區、商河縣等功能室數量多、設備齊全,配備標準相對較高。
三是加強生活設施配套。各縣著力做好學校生活設施的配備和管理工作,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海陽市為34處農村學校新建了食堂餐廳,采購伙房設備約4萬件。金鄉縣為學生宿舍安裝4080臺空調,改善學生住宿生活條件。五蓮縣新建、改建食堂46個,7萬余名學生吃上“放心營養餐”。平度市、萊蕪市鋼城區、無棣縣等實現鎮村校車全覆蓋,滿足了所有農村學生乘車需求。
三是提升信息技術水平。山東省各級長期重視學校信息化建設,多數縣實現了校校通,信息資源平臺和信息管理平臺建設水平較高;交互式電子白板、觸摸一體機的班級配備率大幅提升。信息化手段在學校管理、教學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萊西市、煙臺市芝罘區、齊河縣、沂南縣等建成了多個錄播教室和視頻會議室,廣泛開展網絡教研,大量錄制微課,實現資源互動共享。
(三)以優化師資配置為核心,持續提高教師素質
一是優化結構保需求。各縣按不超過農村中小學教師編制總量5%的比例核定機動編制,同時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以農村學校緊缺學科為重點,全面完善教師補充機制。煙臺市芝罘區建立教師隊伍梯次補充機制,堅持“退一補一”,教師平均年齡全省最低。泰安市岱岳區加大音體美教師的招聘力度,有效解決結構性缺編問題。高青縣初中、小學教師分別增設6%和3%的彈性崗位。費縣近三年招考教師807人,全部充實到農村學校教學一線。
二是加大培訓強素質。各縣結合中小學課程改革和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加大教師培訓工作。濰坊市濰城區開展“個性化課堂”觀摩、精品課堂展示、“訂單式”教研、微課大賽、班主任論壇等活動。泰安市泰山區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薄弱學校和新教師進行逐人觀課、評課和培訓。德州市德城區定期舉辦教學論壇、講課比賽等活動,每年組織骨干教師到華師大等高等院校進修。
三是推動交流促均衡。各縣不斷完善城鄉教師定期交流制度,推動校長和教師在城鄉之間、學校之間合理流動。日照市東港區72所城鄉學?!盃渴止步ā?,2000余名教師“雙向”交流。莒南縣通過送教下鄉、農村教師到城區學校跟崗培訓和學校干部輪崗交流等措施,帶動支持薄弱學校發展。昌樂縣校長每四年一個任期,且在同一所學校不能超過兩個任期。沂南縣實行教師定崗、選崗合理流動,2013年以來,有902名優秀骨干教師到薄弱偏遠學校支教。
四是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各縣積極落實省定鄉村補貼政策,努力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中小學任教。在工資套改、評優樹先、職稱晉升等方面對農村教師給予傾斜,農村中級以上職稱教師與城區教師數量基本相當。農村教師人均月收入比城區教師高300—700元。
(四)以堅持內涵發展為導向,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一是“一體化”布局,打破城鄉教育壁壘。各縣普遍建立以強帶弱、以大領小、以優幫差、以高扶低、優勢互補的聯盟辦學模式。商河縣把全縣中小學組建為四個城鄉教育發展聯盟,實施管理互促、研訓聯動、質量同進、文化共建、項目合作五大工程。金鄉縣成立12個教育教學共同體,實現了學校間優質資源共享。昌樂縣組建學校共同體,做到教學計劃、教學進度等“八個統一”。臨清市、高青縣等將優質普通高中招生名額劃片到縣域內初中的分配比例達到70%以上。
二是“創新性”實驗,深化課程改革。各縣鼓勵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引導學校按照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實施教育。濰坊市坊子區制定“政府投資、專家辦學、行業監管、中介評價”的改革思路,以管辦評分離為框架,構建現代學校制度。淄博市周村區為城鄉小學引進“夢想中心”公益項目,實施 “夢想課程”,拓展教學資源,提升教學理念。各縣還探索出“發現·選擇”教育、“271”教育模式、“探究、互動學習型”課堂、生本愉悅課堂等課改新模式,涌現出茌平縣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等一批課改典型學校。
三是“特色化”辦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各縣以素質教育為導向,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曲阜市實施儒學文化進校園活動,普遍形成了“校??鬃酉?、班班論語章、處處經典句、園園溢書香”的校園文化格局。萊陽市積極打造“一校一品”校園文化特色,各中小學定期舉辦文化藝術節、科技節等活動。海陽市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每所學校配備一名以上專業心理輔導教師。棲霞市打造雷鋒精神文化、孝道教育文化、崇善逐夢文化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校園。
(五)以促進教育公平為目標,廣泛建立關愛體系
一是關注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創造平等入學機會。各縣堅持就近入學原則,基本滿足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需求。淄博市周村區等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讀保障經費納入區財政統籌預算和管理,與本地籍學生同等待遇。
二是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學生,構建立體關愛網絡。各縣把關愛留守學生工作納入社會管理創新體系,創新關愛模式。沂南縣為留守兒童建設“七彩小屋”、“留守兒童愛心家園”、“四點半學?!钡然顒訄鏊?。莒縣建立了全員家訪工作機制,對留守兒童做到 “全面覆蓋、全程跟蹤”。
三是關注殘疾特殊兒童少年,大力發展特殊教育。各縣落實特殊教育教師待遇,努力辦好每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日照嵐山區等對隨班就讀殘疾學生進行補助,免除伙食、交通等費用,實現殘疾學生全免費教育,做到殘疾兒童少年教育“零拒絕”。
四是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善學生資助機制。各縣積極開展資助和幫扶,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廣饒縣建立建立“四免兩補一包”義務教育保障機制。日照市東港區為偏遠學校的學生實行免費校車、免費校服、免費作業本、補助生活費的“三免一補”政策,讓均衡發展優惠政策溫暖特殊家庭和偏遠鄉村家庭。滕州市廣泛開展“四個一”活動,每名教師結對幫扶一名困難學生。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部分學校辦學條件仍有缺口
茌平縣、金鄉縣、海陽市、齊河縣、濰坊市坊子區、莒縣、淄博市周村區、煙臺市芝罘區、濰坊市濰城區部分學校校舍建筑面積不足。平度市、沂水縣、臨清市、德州市德城區、萊蕪市鋼城區、昌樂縣、棲霞市、金鄉縣、濟陽縣、滕州市、煙臺市芝罘區、海陽市、萊陽市、莒縣、沂南縣、濰坊市坊子區、臨沂市河東區、泰安市泰山區、日照市東港區部分學校校園占地面積不足。泰安市泰山區、金鄉縣、五蓮縣、茌平縣、萊蕪市鋼城區、日照市東港區、沂南縣、廣饒縣、齊河縣部分學校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不足。棲霞市、煙臺市芝罘區、泰安市泰山區、滕州市、德州市德城區、臨清市、平度市、高青縣、萊陽市、沂南縣、濰坊市濰城區、沂水縣、臨沂市河東區、齊河縣部分學校體育運動場地面積不足。
?。ǘ┙處熽犖榻ㄔO有待加強
商河縣、滕州市、平度市、德州市德城區、萊陽市、莒南縣、無棣縣、泰安市岱岳區、沂水縣、海陽市、費縣、莒縣、臨沂市河東區部分學校音體美等專業教師配備不足。萊西市專任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無棣縣、棲霞市、廣饒縣、昌樂縣、費縣、淄博市周村區、日照市嵐山區、曲阜市教師交流機制不健全。德州市德城區、滕州市、日照市東港區、沂南縣、茌平縣、泰安市岱岳區、日照市嵐山區、濰坊市坊子區、曲阜市、濰坊市濰城區部分學校師生比不達標,教師缺編問題比較突出。
(三)部分城鎮學校班額偏大
本次受檢縣中均有部分學校不同程度存在大班額問題,特別是一些城區學校大班額比例偏高。泰安市泰山區、德州市德城區、昌樂縣、臨沂市河東區、日照市嵐山區、日照市東港區、海陽市、濟陽縣、無棣縣、茌平縣、高青縣、萊蕪市鋼城區、萊陽市、商河縣、棲霞市、莒南縣、萊西市、淄博市周村區、沂水縣、濰坊市濰城區、滕州市、金鄉縣、廣饒縣、沂南縣、齊河縣、曲阜市、五蓮縣、臨清市、費縣、濰坊市坊子區、煙臺市芝罘區大班額問題相對突出。
四、督導意見
山東省應針對本次檢查中發現有關問題和薄弱環節,研究相應對策,切實部署整改。
(一)進一步完善經費保障機制
各縣政府要認真落實《義務教育法》,嚴格按照各項教育投入政策要求,在年初安排公共財政預算時,充分考慮教育事業需求,細化預算編制,硬化預算執行,強化預算監督,確保義務教育經費實現法定“三個增長”,形成教育經費投入的長效機制。對于追補的“三個增長”欠撥資金,要明確使用方向,確保足額用于義務教育。
(二)進一步改善學校辦學條件
要在做好學校布局調整、薄弱學校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學校的標準化建設,著力解決城區學校大校額、大班額、面積不足、學位不足的問題,以及農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缺口。對于城區新建住宅小區、生源較集中的區域要配套建設學校。要始終堅持抬高底部、補齊短板的原則,扎實落實薄弱學校改造工程,向農村地區、邊遠地區、薄弱學校傾斜,一縣一案,一校一策,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開展工作。
(三)進一步提升教師整體水平
要結合實際,完善配套措施,繼續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力度。以加大音樂、體育、美術、計算機、英語等學科教師的配備為重點,完善補充機制,實現精準補充。要完善相關激勵機制,加大城鄉之間、校際之間教師交流工作力度,均衡配置城鄉教師資源,優化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和學科結構,切實解決學科專業教師短缺的問題。要結合新課程改革,不斷完善教師培訓機制,打造合理教師梯隊,提升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業務素質,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四)進一步健全均衡發展長效機制
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強統籌管理,履行自身職責,健全完善推動有力、檢查到位、考核嚴格、公開問責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責任制。要充分認識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長期性、動態性,已達標縣要不斷完善已經建立的各項制度,強化均衡發展監測復查工作機制,鞏固成果,提高水平;未達標縣要對照國家和省定標準,認真查找薄弱環節,及早制定工作計劃,爭取盡快實現均衡發展。
督導檢查結束后,請山東省進一步研究,及時布置整改工作,在三個月內將整改情況報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