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至13日,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對云南省申報的9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以下簡稱縣)進行了督導檢查。本次督導檢查是依據《義務教育法》《教育督導條例》和《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按照教育部《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及教育部與云南省政府簽署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相關要求,在對云南省申報材料嚴格審核的基礎上進行的。
督導檢查組分3個小組對9個縣進行了實地督導檢查,共隨機抽查學校和教學點77所,其中:小學38所,初中23所,一貫制學校4所,完全中學6所,教學點6個。檢查中,核查了相關文件資料、數據;召開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座談會共36個;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2791份,回收有效問卷2782份;采取隨機訪談等形式,征求了公眾意見。督導檢查組對9個縣的督導檢查意見如下:
一、主要指標達標情況與檢查結論
按照《辦法》規定,督導檢查組對云南省9個縣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公眾對本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滿意度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檢查,結果如下:
(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
《辦法》規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評估認定,應在其義務教育學校達到本?。▍^、市)辦學基本標準后進行。各?。▍^、市)應根據相關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國家標準,制定既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又與國家標準基本相符的省級標準。云南省結合本省實際,就辦學基本標準制定了相關指標。重點評估生均占地面積等10項指標,申報縣域內所有義務教育學校10項指標中,7項及以上達標的,認定基本達標。督導檢查組對9個縣的相關指標進行了核查。核查結果:學?;具_到了評估標準(詳見表1)。
(二)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
《辦法》規定,對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的評估,以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冊數、師生比、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數8項指標,分別計算小學、初中差異系數。評估標準為小學、初中差異系數分別小于或等于0.65、0.55(不要求每個單項指標均達標)。計算差異系數的8項指標數據來源于國家教育事業統計數據。核查結果:9個縣的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均達到了國家標準。小學差異系數在0.311-0.587之間,初中差異系數在0.218-0.452之間(詳見表2)。
(三)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
《辦法》規定,對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評估,主要從入學機會、保障機制、教師隊伍、質量與管理四個方面17項指標進行,省級可適當增加指標,總分為100分,評估標準不低于85分。云南省根據實際,在實施辦法中增加到四個方面23項指標,總分100分。核查結果:9個縣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均達到了國家規定的要求,得分在91-96分之間(詳見表3)。
(四)公眾滿意度調查情況
《辦法》規定,評估認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需對公眾滿意度進行調查,就有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相關問題,征求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等不同群體的意見。云南省對9個縣公眾滿意度調查結果均在85%以上,基本符合要求。我們此次也設計了問卷,通過座談會、隨機訪談等方式對以上幾類人群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與云南省調查的情況基本相符。
督導檢查組還對9個縣有關教育工作情況進行了解,未發現作為“一票否決”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和重大違紀違規行為。
綜合以上結果,督導檢查組認為,9個縣均達到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標準。督導檢查組將把此次督導檢查結果向教育部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報告,提請最后認定公布。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云南省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將其作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建設生態文明的奠基工程,作為實現社會公平的民生工程。在鞏固提高“兩基”成果的基礎上,攻堅克難,穩步推進,兩年來有9個縣通過省級評估,接受本次國家督導檢查,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總體部署規劃,強化政府行為
云南省結合山、少、邊、窮的省情,按照教育部與云南省教育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和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項目試點的總體要求,堅持“省級統籌、以縣為主、城鄉統一、穩步推進”的原則,不斷強化各級政府行為。
一是明確戰略思路。云南省確立了辦好每一所學校、讓每一個孩子都接受公平教育的宗旨。省政府于2011年、2014年兩次印發均衡發展意見,并先后出臺系列政策,提出了實施標準化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學生關愛、質量提高和學?,F代管理五大工程,努力實現“校園環境、設施設備、生均公用經費、教師素質、管理水平”五個大體相當的目標,明確了工作任務、推進步驟和基本策略。9個縣都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重中之重,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二是落實政府責任。云南省召開了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會、現場會,全面部署,精心安排。省、州(市)、縣三級政府層層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將工作任務逐級分解,項項落實。9個縣均建立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政府“一把手”負責、部門聯席會議、領導掛鉤包片等工作制度,明確了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職責,形成了黨政領導、部門協同、社會支持的工作格局。
三是強化考核監督。云南省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到對地方政府的考核內容,加強教育督導機構建設,完善教育督導評估制度,出臺了省級評估實施辦法和細則,建立全省動態監測數據庫,堅持問題導向,強化過程督導,指導各縣采取針對性措施,切實加以整改。省政府已經計劃安排資金對實現目標的縣給予獎勵。
(二)加大教育投入,均衡配置資源
云南省把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作為均衡發展的前提基礎,堅持“?;?、兜底線、補短板”的原則,按照云南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實施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全面改薄和標準化建設,持續加大投入,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
一是科學規劃校點布局。統籌考慮地理環境、交通狀況,以及區劃調整、城鄉人口流動、學齡人口變化等因素,在科學論證、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實施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既針對部分山區人口居住分散的現實情況合理布點,滿足學生就近入學的需要,又積極推進區域內學校資源整合,努力提高辦學效益。麗江市古城區通過近4年的統籌調整、盤活優化、投資建設,基本實現了“初中城鎮化、小學中心化”教育發展新布局。彌渡縣先后撤并初級中學4所、完小9所、校點118個,全縣中小學校數由2009年的232所調整為現在的106所。
二是實施系列改善辦學條件工程。近年來,全省相繼實施了校舍安全、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初中校舍改造、全面改薄、教師周轉房等重大工程,堅持將資金和項目安排向貧困縣、農村薄弱學校、邊境國門學校傾斜。各項工程累計完成校舍建筑面積3232萬平方米,添置了9.2萬套儀器設備、1.2萬冊圖書。全省中小學校校舍、設施設備、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全省中小學??拐鸺墑e和綜合防災能力明顯提高。9個縣近三年來投入35.7億元,新建校舍面積114萬平方米,新建教師周轉房2760套,新建體育運動場地面積71萬平方米,新建實驗室116個,新增教學儀器設備2.1億元,新購置圖書242萬冊、計算機1.5萬臺。彌渡縣累計完成投資5億多元,新征土地987畝,整體搬遷學校18所,改擴建學校88所。開遠市累計投入資金近5000萬元,配置中小學教學實驗儀器、計算機、圖書。玉溪市采取統一建設、統一籌資、統一還款的建設模式,投入33.5億元全力推進“美麗100校園行動計劃”和校安工程建設。
三是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云南省制定了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和發展規劃,在薄改計劃中專項實施了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項目,投入資金4.34億元,為全省5800多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配置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4萬余套;組織實施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項目,為4000多個教學點配備數字教育資源接收和播放設備。通過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玉溪市投入5億元,在全市整體建設數字化校園,建設集教學、管理、評價“三位一體”的玉溪教育云平臺,構建和拓展“互聯網+教育”應用體系。昆明市五華區“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互聯網+教師研訓+教學互動”全面服務于教育教學。水富縣大部分中小學接入互聯網、為每個班級安裝了電子白板。
(三)加強隊伍建設,補齊均衡短板
云南省始終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任務,逐步完善補充交流機制,在教師招聘、教師待遇、職稱評聘等方面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優化教師合理配置,整體提高教師隊伍能力水平。
一是注重教師補充。云南省一次性投入資金23億元,于2013年底整體解決了中小學原民辦代課教師的歷史遺留問題。同時,將“特崗計劃”作為補充農村教師主渠道,不斷完善“國標、省考、縣管、校用”招聘體系。10年來共計招聘“特崗教師”5.7萬名,占全省義務教育專任教師總數的16.4%,分布在2000多所農村學校,有效緩解了全省農村教師在數量、年齡、學歷、學科等方面的結構性問題。景洪市、開遠市、玉溪市紅塔區近三年分別補充教師718人、504人、386人。
二是注重教師培訓。制定并認真落實省級中小學教師培訓“十二五”規劃,按照整體統籌、分類安排、分級規劃、分層布置的原則,開展全員培訓,形成“國家項目引領示范、省級項目整合拓展、州市項目跟進擴散、縣級項目補充覆蓋、校本研修積極配合”的格局。形式上,實施“質量興教”項目、“名師工作室”項目、“未來教育家成長計劃”、“云嶺教學名師”工程,培養骨干教師,構建合理梯隊;對象上,將培訓重心放在農村薄弱學校、相對薄弱學科,抬高教師隊伍底部;手段方式上,強調以教師需求為主導,通過“影子培訓”、集體教研、遠程培訓等方式,強化交互式、參與式、體驗式,豐富培訓資源,增加現場感和實際獲得感。幾年來,全省培養了“云嶺教學名師”87名、40歲左右的骨干教師200名、學科骨干教師2000名,每年幫助滇西片區10個州市深度培訓500名農村中小學校長。昆明市五華區啟動了“51336教育人才培養計劃”,用5年時間,培育10個優勢學科、30位名校園長、30位專家級名師、600名后備軍。
三是注重教師交流。按照省政府意見要求,各市州、縣積極開展城鎮教師援助農村教育,因地制宜建立校長、教師定期交流輪崗制度,鼓勵退休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講學。開遠市實行城區教師晉升職稱與支教掛鉤制度,構筑“區域—片區—學?!比壛Ⅲw教研平臺,采取定期交流、對口支教、跟班學習、送教下鄉等方式,大力開展城鄉學校對口交流活動。
四是注重教師差別化待遇。為鼓勵優秀教師服務于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云南省積極探索并較好地落實城鄉教師差距化待遇政策。首先,在教師職稱評聘上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在同等條件下對農村任教教師優先評聘;其次,先是在績效工資發放上向邊遠艱苦的農村地區傾斜,又于2014年起全省統一實行每人每月發放500元的鄉鎮工作崗位補貼,有的縣還實行了“500+X”的政策,“X”的標準為每人每月50元-1000元不等;再次,實施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項目。2011—2014年,共計投入資金9億元,建設項目956個近1.8萬套,建設面積近63萬平方米,改善教師居住條件。水富縣于2012年即由縣財政安排資金,根據工作環境和交通條件分成5個類別,對偏遠艱苦地區中小學在職在編教師發放專項補助,最高達到每月1700多元。
(四)落實普惠政策,實現機會均等
云南省深入落實各項教育普惠政策,確保各類特殊受教育群體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促進教育公平。
一是實現三個“全覆蓋”。在85個國家試點縣的基礎上,將營養改善計劃“全覆蓋”到全部129個縣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同時按照營養改善計劃相同籌資方式,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寄宿生生活補助“全覆蓋”,兩項合計,省和市州財政每年投入近12億元。從2013年起,免費教科書“全覆蓋”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公、民辦學校。富民縣自2012年春季學期起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在國家補助3元的基礎上對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生每人每天增加補助1元。
二是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出臺了專門文件,要求隨遷子女“兩為主”入學,在接受教育、評優獎勵、入隊入團、課外活動等方面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2014年,省財政下達獎補資金4.46億元,用于改善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截止2014年底,全省小學、初中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分別達到81.09%、88.21%。昆明市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100%享受公費學位,與本地居民子女同等待遇。目前隨遷子女已占昆明全市學生的29.07%。麗江市古城區這一比例達到38.1%,且全部進入公辦學校就讀。
三是推進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省教育廳聯合6個部門出臺了專門文件,要求各地全面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全面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條件。各地結合實際,普遍建立了“留守兒童”跟蹤管理制度、結對聯系制度、親情關愛制度,關注、關心留守兒童,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水富縣對4133名留守兒童進行普查登記建檔,學校堅持實施留守兒童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心理上優先教育、活動上優先安排“四優先”工程,積極向留守兒童送溫暖、獻愛心。
四是推進特殊教育工作。云南省著力推進特殊教育體系建設和特殊學校標準化建設,近7年來,新建成59所特殊教育學校,全省特殊教育資源大幅擴張。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云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實施方案(2014-2016)》,明確提出到2016年,初步建立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布局合理、學段銜接、普特融合、普職融合、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基本普及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工作目標。啟動實施全省特殊教育學校建設、體系構建、質量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殘疾學生資助五大工程。省政府從2012年起,每年安排5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改善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購置儀器設備、教師專業化培訓等工作?,F已立項安排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建設項目36個,資源教室建設項目170個。2013年以來省級投入970萬,啟動了特殊教育學校全員培訓、轉崗教師培訓、骨干教師培訓、校長管理干部培訓等培訓項目。截至2014年底,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在讀的殘疾孩子2.1萬人,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1.36%。
(五)深化綜合改革,破解發展難題
云南省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為動力,聚焦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積極破解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一是推進考試制度改革。從2009年秋季學期起,在全省范圍內系統推進初中教育評價制度的改革,建立并實施初中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改革高中階段招生考試制度“三位一體”的初中教育評價制度。從2012年起,全省各市(州)均實行優質公辦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制度,“擇校熱”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玉溪市紅塔區、開遠市、富民縣近三年優質公辦高中招生名額分配比例均超過30%。
二是探索實施聯盟辦學。各地結合實際,積極推行區域內義務教育學區化管理模式,建立了城區、壩區優質學校對口幫扶山區、壩區薄弱學校制度,整合資源、盤活存量、以強帶弱,推動城鄉學校共享資源、共同發展。玉溪市紅塔區將轄區內30所中小學劃分為8個學區,校級領導、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在學區內進行交流,努力做到學區內所有學??荚?、教研“兩同步”,理念、資源、科研“三共享”,教學、管理、科研、考核“四統一”。昆明市五華區由一所城區學校與一所農村學?;虺墙紝W校結為幫扶對象,城鄉聯動、捆綁考核、結對發展。
(六)堅持內涵發展,全面提高質量
云南省堅持黨的教育方針,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切實轉變育人觀念,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提高義務教育質量。
一是堅持立德樹人。云南省出版發行德育地方教材,以深化進教材、進課堂、進課外、進網絡、進教師隊伍建設和進評價體系等“六進”為抓手,組織開展“少年傳承中華美德”、“小小百家講壇”、“墨香書法展示”、“尋訪紅色足跡”等活動,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彌渡縣堅持以“三德、三規”培養人,做到學校德育、教師德育、學生德育一起抓,把學校常規、教師常規、學生常規同時落實在培養學生行為習慣上。
二是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按照開齊課程、開足課時的要求,培育學生藝術、科學技術素養;以青少年活動中心及鄉村少年宮為陣地,鼓勵開展特色社團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常態化開展體育活動,不斷豐富體育鍛煉形式,增強學生體質;開展多種社會實踐和以種植養殖為主要形式的勤工儉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勞動觀念。開遠市大力推進足球、圍棋、科技創新進校園活動。足球隊多次代表云南省參加“全國校園足球冠軍聯賽”;學生獲得國家科技發明專利228項;連續舉辦六屆校園圍棋聯賽,是云南省除昆明之外學生獲得業余段位人數最多的城市。
三是促進民族文化進校園。云南省結合少數民族人口多,多民族共居共榮的特點,大力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近三年來,下撥專項經費1140萬元,為38所中小學購置了民族樂器,建成了一批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各學校結合實際,將紅河州的煙盒舞,版納州的竹篙舞,大理州、麗江市的打跳等民族舞蹈,融入學校大課間活動中。景洪市利用西雙版納當地多元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建立了基諾族“大鼓舞”文化傳承基地,傣陶慢輪制作工藝、民間織布工藝文化傳承基地等。普洱市思茅區將普洱茶文化、民族特色藝術融入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思茅一小千人葫蘆絲演奏上中央四臺演播。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個別縣教育投入未實現“三個增長”
普洱市思茅區近三年個別年份義務教育預算內經費撥款比例低于地方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比例,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下降。盡管做了追補,但尚未補齊。
(二)大班額問題普遍存在
普洱市思茅區、昆明市五華區、景洪市、麗江市古城區、玉溪市紅塔區、水富縣、開遠市等均不同程度存在較大班額。其中麗江市古城區、普洱市思茅區景洪市問題比較突出。
(三)學?;窘ㄔO仍存在較多缺口。
開遠市城區學校數量、規模不足,布局不夠合理。昆明市五華區、玉溪市紅塔區、開遠市有部分學校校園占地面積不足。開遠市、景洪市昆明市、五華區、麗江市古城區有部分學校校舍建設面積不足。昆明市五華區、玉溪市紅塔區、景洪市、開遠市、水富縣、富民縣有部分學校體育運動場地面積不足。部分縣學校功能室不足,普洱市思茅區、水富縣、麗江市古城區缺口較大?!叭▋善脚_”建設普通存在缺口,景洪市、普洱市思茅區、玉溪市紅塔區、麗江市古城區、彌渡縣等問題突出。富民縣少數學校學生宿舍、食堂不能滿足需要。麗江市古城區個別學校計算機配備不足。彌渡縣、普洱市思茅區仍有部分學校教學儀器設備配備不足。
(四)教師隊伍均衡配置仍存在問題
各受檢縣普遍存在音、體、美、英語、信息技術等學科專業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水富縣、普洱市思茅區、玉溪市紅塔區、彌渡縣、開遠市等問題相對突出。普洱市思茅區、昆明市五華區有部分學校教職工配備不足。多數縣教師交流機制不健全,教師交流比例偏低。富民縣、水富縣、麗江市古城區、景洪市等近三年教師交流比例偏低。
四、督導意見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各級政府要以本次督導為契機,針對檢查中發現的薄弱環節,對照國家和省定標準,認真研究對策,切實加以整改,迎頭趕上全國步伐。
(一)進一步完善經費保障機制,不斷加大教育投入
要不斷強化政府主體責任,健全和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長效機制,重點向農村、山區、邊境地區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要依法保障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確保實現“三個增長”。對于相關縣追補的“三個增長”欠撥資金,未到位的要盡快補撥到位,并明確使用方向,確保足額用于義務教育。
(二)進一步加快標準化學校建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
要依據云南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加強標準引領和規劃指導,采取一校一策的辦法,切實加快標準化學校建設;要堅持“?;?、兜底線、補短板”的原則,強化指標動態監測,分階段、分步驟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著力解決學位不足、面積不夠、班額過大等問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要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資源的使用效益。
(三)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要進一步加強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著力解決教師數量不足、結構短缺的問題,精準補充音體美等專任教師;要建設合理的教師隊伍梯隊,健全完善教師交流制度,充分發揮名優教師的輻射引領作用,形成區域內義務教育師資共享模式,促使城鄉學校師資水平更加均衡。同時,健全獎勵機制和差別化鼓勵政策,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服務偏遠、貧困地區,整體提高教學質量。
(四)進一步加大工作推進力度,持續提升均衡水平
要進一步加強統籌管理,履行各自職責,建立健全推動有力、檢查到位、考核嚴格、獎懲分明、公開問責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機制;要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化解義務教育階段擇校、擇班、課業負擔過重等熱點難點問題;要進一步強化督導,對已實現基本均衡目標的縣做好動態監測,鞏固提高均衡水平。對未達標地區要加強督查,指導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制定分階段目標,確保均衡發展目標如期實現。
督導檢查結束后,請云南省進一步研究,及時布置整改工作,在三個月內將整改情況報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