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至7日,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對廣東省申報的51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以下簡稱縣)進行了督導檢查。本次督導檢查是依據《義務教育法》《教育督導條例》和《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按照教育部《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及教育部與廣東省政府簽署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的要求,在對廣東省申報材料嚴格審核的基礎上進行的。
督導檢查組分13個小組對51個縣進行了實地督導檢查,共隨機抽查學校和教學點482所,其中小學210所,初中120所,一貫制學校46所,完全中學34所,教學點72個。檢查中,核查了相關文件資料、數據;召開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座談會共204個;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26102份,回收有效問卷25611份;采取隨機訪談等形式,征求了公眾意見。
督導檢查組對51個縣的督導檢查意見如下:
一、主要指標達標情況與檢查結論
按照《辦法》規定,督導檢查組對廣東省51個縣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公眾對本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滿意度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檢查,結果如下:
(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
《辦法》規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評估認定,應在其義務教育學校達到本?。▍^、市)辦學基本標準后進行。各?。▍^、市)應根據相關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國家標準,制定既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又與國家標準基本相符的省級標準。廣東省結合本省實際,就辦學基本標準制定了相關指標。督導檢查組對51個縣的相關指標進行了核查。核查結果:學?;具_到了評估標準(詳見表1)。
表1 廣東省51個縣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表.docx
(二)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
《辦法》規定,對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的評估,以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冊數、師生比、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數8項指標,分別計算小學、初中差異系數。評估標準為小學、初中差異系數分別小于或等于0.65、0.55(不要求每個單項指標均達標)。計算差異系數的8項指標數據來源于國家教育事業統計數據。核查結果:51個縣的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均達到了國家標準。小學差異系數在0.189-0.648之間,初中差異系數在0.199-0.517之間(詳見表2)。
(三)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
《辦法》規定,對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評估,主要從入學機會、保障機制、教師隊伍、質量與管理四個方面17項指標進行,省級可適當增加指標,總分為100分,評估標準不低于85分。廣東省根據實際,在實施辦法中增加到25項指標,總分100分。核查結果:51個縣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均達到了國家規定要求,得分在85-94.5分之間(詳見表3)。
表3 廣東省51個縣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得分情況表.docx
(四)公眾滿意度調查情況
《辦法》規定,評估認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需對公眾滿意度進行調查,就有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相關問題,征求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等不同群體的意見。廣東省對51個縣公眾滿意度調查結果均在85%以上,基本符合要求。我們此次也通過座談會、隨機訪談等方式對以上幾類人群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與廣東省調查的情況基本相符。
督導檢查組還對51個縣有關教育工作情況進行了解,未發現作為“一票否決”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和重大違紀違規行為。
綜合以上結果,督導檢查組認為,51個縣均達到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標準。督導檢查組將把此次督導檢查結果向教育部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報告,提請最后認定公布。
二、主要做法與經驗
廣東省以“創強爭先”為總抓手,以“標準化學?!苯ㄔO為基礎,強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斷完善資源均衡配置長效機制,繼2014年57個縣通過國家認定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今年又有51個縣接受國家督導檢查,成效顯著。
(一)注重統籌規劃,強化政府行為
一年來,廣東省各級人民政府緊緊圍繞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既定目標,對照省定辦學基本標準,進一步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按照“兜底部、補短板”的原則整改不足,查遺補缺,以評促建。一是強化組織領導。今年7月,省政府召開了全省教育創強爭先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會,省長出席會議,部署動員。省財政又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全部投向經濟欠發達地區,用于教育創強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補短板。各市、各縣落實省政府要求,按照本地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各級各部門責任,不斷強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組織保障、制度保障、經費保障。二是強化監督考核。各級政府層層建立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責任制,通過目標考核,逐級落實責任。同時,進一步完善督導評估體系,創新督導機制,“一縣一案”、“一校一策”,開展全省義務教育數據監測分析,強化問題導向,實現以評促建。通過督導,今年全省共追補“三個增長”欠撥經費15.6億元。
(二)注重均衡配置,改善辦學條件
2015年,廣東省再次提高免費義務教育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小學、初中分別達到1150元、1950元。同時,省級財政加大支付轉移力度,重點支持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各市、各縣都加大了投入力度,各級財政累計投入470多億元,全面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一是加強學?;窘ㄔO。各縣適應本地城鄉教育布局與入學需求變化,按照國家和省級學校建設標準,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加大學?;窘ㄔO力度,擴充城區教育容量,改善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條件。河源市源城區制訂了《源城區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建設實施總體方案》,新建學校12所,改、擴建學校29所,共增加學位2.2萬個。云浮市云安區近幾年新增學校校舍建筑面積20多萬平方米。揭陽市揭西縣投入2億元實施農村薄弱學校改造計劃。二是全面提升裝備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各縣以滿足學校教育教學需要為基本前提,不斷提檔提標,完善學校裝備,重點加強學校功能教室和常規儀器配備、以及學校信息化設施設備建設。近幾年,羅定市投入近2.6億元,建設了一大批中小學功能教室;五華縣累計投入5.27億元用于添置、更新信息化、常規教儀等設備設施;樂昌市投入資金6963萬元,添置教學平臺626個,電腦室51間,全面升級校園內網。汕頭市澄海區全面實現中小學?;ヂ摼W光纖接入,中小學教室多媒體電教平臺配備率均達到100%。目前,51個縣在校園面積、校舍面積、體育運動場地面積、教學計算機臺數、儀器設備值、圖書等多項辦學條件指標上,水平全面提高,配置更加均衡。
(三)注重優化結構,提高教師素質
廣東省將提升教師隊伍能力水平、均衡配置教師資源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任務,不斷完善教師隊伍的交流機制、培訓機制、激勵機制。一是加強教師交流。各縣積極探索新途徑,完善新機制,鼓勵校長、教師流動,均衡區域師資配置。云浮市云城區建立了區級以上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校際間均衡配置的機制,積極推進骨干教師交流、支教等活動。潮州市湘橋區兩年內共抽調市區300多名中小學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有效提高了農村學校教師的業務水平?;輥砜h實行農村教師“三個優先”的激勵政策:補充師資優先、評先評優優先、培訓學習優先。二是提升專業化水平。各縣積極創新教師專業發展機制,落實“強師工程”,加強教師隊伍培訓,不斷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珠海市香洲區3年共投入771萬元用于教師培訓和教研活動,人均1986元。東莞市以“三名”工程為抓手,建立名師工作室43個,培養各級骨干教師、校長292人,全力打造優質教師團隊。和平縣舉辦全縣第一、第二屆中小學校長論壇,并邀請30多位專家教授前來指導把脈。三是提高教師待遇。全面落實中小學教師收入水平的“兩相當”,繼續實施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崗位津貼制度。據不完全統計,崗位津貼實施后,農村教師平均工資增長了15%。翁源縣全縣專任教師人均月工資由2012年的2719元提高到2014年的4382元。新興縣落實學科帶頭人教研津貼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崗位津貼制度,并逐年提高,2014年偏遠山區學校教師崗位津貼高達1300元。
(四)注重內涵發展,提升教育質量
廣東省堅持全面育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內涵發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一是強化德育工作。各縣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探索創新多途徑多樣化德育工作模式。廉江市聯合市司法局舉辦法律講座,開展巡回演講,使城鄉20多萬名中小學生受到了法制教育。仁化縣充分發揮33個德育基地、15個社會勞動實踐基地的作用,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人格。韶關市湞江區通過“抓規范、促創新、建網絡、重感化、強實踐”,弘揚了“厚于德、誠于信、敏于行”的新時期廣東精神,形成了“一校一課題”的德育研究格局。二是深化教學改革。各縣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現教研模式、教學評價方式等多方面的創新,形成了以研促教、以評促學的良好局面。東源縣改革教學評價,鼓勵課堂教學改革創新,開展“同課異構”教研,積極探索山區教學減負增效的有效途徑。興寧市每學年安排一個月為“教研活動月”,每學期以片區學校為單位開展一次教研活動,充分調動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三是培養學校特色。各縣利用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廣泛開發特色校本課程,形成學校特色文化品牌,實現文化育人。廣州市黃埔區結合本土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光榮革命傳統,挖掘南海神廟、黃埔軍校、橫沙書香街的教育元素,形成“玉巖講壇”、“磨礪養成教育”、“走進九龍”等特色校本課程。吳川市著力打造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成校園足球場156個,全面普及校園足球活動。韶關市曲江區、翁源縣開展校園文化專項督導評估,通過督導評估促進中小學校走個性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內涵發展之路。
(五)注重扶弱幫貧,實現教育公平
廣東省不斷完善政策,強化各項措施,保障各類特殊群體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權力,努力實現教育公平。一是讓殘疾兒童有保障。各縣大力推進特殊教育工作,努力構建完善的、全方位的特殊教育工作網絡。廣州市白云區制定《廣州市白云區特殊教育工作意見》,開展特教工作年度考核,區教育、殘聯、民政等相關部門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澄海區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每年下撥生均公用經費比普通學校生均公用經費高出10倍以上。遂溪縣落實特殊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制度,對特殊教育學生實行“三免一補”(免學雜費、課本費、住宿費,補生活費)。二是讓留守兒童有關愛。各縣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的留守兒童關愛體系。中山市創辦了“空中家長學?!?,組建專家隊伍,通過信息網絡媒體,搭建起學生、家長與教育行政部門、教育專家之間無障礙溝通橋梁。韶關市武江區積極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創設校園 “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心靈加油站”、“鄉村學校少年宮”。三是讓貧困兒童有溫暖。各縣制定多種政策措施,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資助幫扶,確保貧困學生不失學、有溫暖。南雄市在全面落實國家學生資助政策的基礎上,堅持對中小學困難生、特困生給予不同標準的補助,每年累計發放資金就達100多萬元。英德市對農村住宿困難學生發放每人每年600元的伙食補助,近三年補助學生23473人次。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區教育資源仍不能滿足新增入學需求
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區學校布局不盡合理、教育資源不能滿足新增入學需求。羅定市、興寧市、廣州市白云區、云浮市云安區等均有部分學校校園占地面積不足。中山市、河源市源城區、韶關市武江區、清遠市清新區等等均有部分學校生均校舍面積不足。云浮市云城區、羅定市等均有個別學校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不足。清遠市清新區中心城區小學、初中學位不足現象較為突出。
大班額問題普遍存在,東莞市、河源市源城區、珠海市香洲區、云浮市云城區、揭陽市榕城區、龍川縣、懷集縣、興寧市、大埔縣、和平縣、韶關市武江區、韶關市湞江區、韶關市曲江區、翁源縣、懷集縣、封開縣等縣比例較高。
(二)學校設施設備仍不同程度存在缺口
信宜市、潮州市湘橋區、東莞市、普寧市、中山市、惠來縣、龍川縣等均有部分學校體育運動場地面積不足。東源縣部分學校標準籃球場地不足。仁化縣、翁源縣、新豐縣、揭西縣等學校教學儀器設備仍有缺口,廉江市、湛江市麻章區、遂溪縣、徐聞縣等均有部分學校教學設備陳舊,圖書館狹小。和平縣部分中小學沒有多媒體。懷集縣、惠來縣等均有部分學校的教室缺多媒體設備。懷集縣、陸河縣、翁源縣、連平縣等計算機配置存在較大缺口。
(三)部分學校教師配備不足,一些地方教師交流機制不健全
廣州市、韶關市、珠海市、汕頭市、湛江市、肇慶市、梅州市、梅州市、河源市、陽江市、清遠市、潮州市、揭陽市、云浮市等城市部分學校教師數量不足。廣州市白云區、湛江市麻章區分別有部分學校缺專業衛生保健人員。和平縣部分教學點缺專業英語老師,每年有一定數量的優秀教師外流。韶關市、湛江市、河源市、梅州市的受檢縣、陸河縣、懷集縣、封開縣均存在教師交流比例偏低的問題。
?。ㄋ模┮恍┑胤饺源嬖趯W科結構和年齡結構不合理問題
各受檢縣普遍存在音、體、美、信息技術、英語等學科專業教師緊缺現象。盡管采取了其他學科教師轉崗培訓再頂崗任教的方式,但仍在部分學科、不同程度上存在專業教師缺口,東源縣、清遠市清新區、郁南縣、揭陽市榕城區、陽春市、韶關市武江區等問題較為嚴重。乳源縣部分農村學校大多數教師年齡偏大。新豐縣縣級以上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多數在縣城,校際間未均衡配備。
四、督導意見
廣東省應針對本次檢查中發現有關問題和薄弱環節,研究相應對策,切實部署整改。
(一)進一步完善經費保障機制
縣級政府要認真落實《義務教育法》,嚴格按照“三個增長”及各項教育投入政策要求,依法依規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形成教育經費投入的長效機制。要加強對經費落實情況的督導檢查,確保追補資金合理安排并落實到位。
(二)進一步改善學校辦學條件
各縣要認真做好人口變化預測,結合城市規劃建設,做好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要落實城市教育共建配套項目為主,努力做好中心城區學校擴容,逐步解決面積不足、班額過大等突出問題。要始終堅持抬高底部、補齊短板的原則,扎實實施薄弱學校改造工程,將工程項目向農村地區、邊遠山區,向薄弱學校傾斜。要對照國家和省定標準,強化全程監測和過程指導,逐校排查標準化學校建設中的薄弱環節,一縣一案,一校一策,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逐一加以解決。
(三)進一步提升教師整體水平
各縣要結合實際,完善配套措施,繼續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力度。要優化教師隊伍結構,重點解決好教師學科結構、年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要完善教師隊伍補充機制,新任教師要精準補充到農村薄弱學校、薄弱學科。要積極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不斷完善差別化待遇等激勵政策,吸引更多的名優教師服務于農村薄弱學校,努力實現交流輪崗的制度化、常態化。要不斷加強教師培訓,積極打造名優教師,構建合理教師梯隊,整體提升教師隊伍的能力水平。
(四)進一步健全均衡發展長效機制
對照省政府與教育部簽署的備忘錄中明確的任務和目標,今后的工作依然艱巨。各級政府要認識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長期性、動態性,已達標縣要不斷完善已經建立的各項制度,鞏固成果,提高水平;未達標縣要對照國家和省定標準,認真查找薄弱環節,及早制定工作計劃,早部署、早行動、早日實現規劃目標。
督導檢查結束后,請廣東省進一步研究,及時布置整改,在三個月內將整改情況報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