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咨詢委員 郝克明、季明明
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的教育活動,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因素,也是廣大社會成員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迫切要求。繼續教育是終身學習的一個新的重要領域,在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繼續教育的發展。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完善繼續教育制度,逐步建立終身教育體系”。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指出,“構建中國特色的終身教育體系,加強各類人才的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進一步把繼續教育列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指出,“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五年來,按照教育規劃綱要和《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具體部署,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領導以及全社會的共同推動下,我國繼續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加快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提高億萬人民群眾的基本素質,促進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和諧社會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我國繼續教育發展主要成就
教育規劃綱要頒布以來,我國繼續教育事業進一步呈現出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各行各業在職職工以及廣大社會成員繼續學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適應不同類型學習者的需求的學習機會和形式也更加多樣化,現代信息技術在繼續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繼續教育多元化辦學格局初步形成,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城市建設深入發展,繼續教育制度持續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繼續教育發展的新路初露端倪。
(一)社會各領域繼續教育發展出現了新的局面,參加繼續教育社會成員的人數日益增多,成為我國教育發展新的增長點。
面對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和知識更新加快的新形勢,廣大社會成員特別是在職職工和專業技術人員對繼續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強了對有關新知識、新技術的繼續學習和培訓,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增強了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據統計,全國企業職工全員培訓率由2010年的53.46%,提高到2013年的63.40%。社會各個部門職工繼續教育參與率由2010年的41.36%,提高到58.23%。黨政管理和部分專業性較強的部門,管理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參與率接近100%。例如,教育部2011年1月在制定和實施的《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中強調,“要根據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并規定:“對所有新任教師進行崗前適應性培訓,培訓時間不少于120學時。對所有在職教師進行崗位培訓,完善五年一個周期的教師培訓制度,每五年累計培訓時間不少于360學時?!?000年12月,衛生部、人事部在頒布的《繼續醫學教育的規定》中指出: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是衛生技術人員應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辈⒁幎?“繼續醫學教育實行學分制。繼續醫學教育對象每年都應參加與本專業相關的繼續醫學教育活動, 學分數不低于25 學分。
繼續教育的發展還為由于各種原因失去進入高等學校學習機會的社會成員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2011年至2014年累計培養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本??飘厴I生1395.32萬人,2014年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1040.48萬人,提升了他們的知識能力和學歷水平。同時,以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生活質量為重要內容、滿足社會成員不同學習需求的各種教育活動也蓬勃展開。以老年人的學習活動為例,全國有上千萬老年人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進行學習,目前我國老年教育的機構已近6萬所,學習者達700多萬人。繼續教育的發展不僅對滿足社會成員各種不斷學習的需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正在成為促進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提高各個組織、部門、社區和整個國家的創造力、競爭力以及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動力。
(二)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城市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
我國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城市的積極發展,從一個側面充分反映出繼續教育在全國范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截至2014年,參與學習型社區教育活動的人數達上億人。學習型城市建設的覆蓋面從東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區日趨擴大,建設學習型城市的實踐活動正在呈燎原之勢。全國已有一百多個城市開展了學習型城市建設工作。到2014年,已建設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示范區180個,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示范區500余個。不少城市在全市居民中形成了以社區學院為龍頭,以社區學校為骨干的社區教育和學習網絡。學習型組織建設也正在遍布我國各行各業,呈現積極發展的良好勢頭。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是推動全民終身學習和建設學習型城市的基石,不僅有利于促進每個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整體提高勞動者素質和人力資源水平,而且將大大增強和激發城市、社區和各個社會組織發展的活力和創造力,有力地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促進我國社會的和諧、進步和可持續發展。2015年,在教育部指導下,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終身教育工作委員會在推進各地創新實踐基礎上,組織編輯出版《中國學習型城市建設案例》,集中了北京、上海、常州、深圳等70個城市建設學習型城市的寶貴經驗,并將第一輯16個學習型城市案例文集和有關視頻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的首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這個文集是我國向全世界初步展示以終身學習和繼續教育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成果,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與會國家的歡迎和好評。全球學習型城市大會在北京的召開和通過的《建設學習型城市北京宣言》等重要文獻和2014年我國出臺的《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對于推動和共享國內外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先進經驗,大力發展繼續教育,進一步加強學習型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加快了我國繼續教育的發展,促進繼續教育質量與水平的提高。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運用信息技術和網絡等多種手段推進繼續教育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首先,適合中國國情的互聯網、數字衛星網、廣播電視網等遠程教學和教學管理平臺建設迅速發展并逐步完善,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數量與質量大幅提升,初步實現了繼續教育優質資源的開放與共享,正在逐步為我國社會成員創造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進行學習的機會和條件。截至2014年,廣播電視大學系統已為國家累計培養本??飘厴I生950多萬人,其中在職人員占70%以上。2014年以來,68所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高校開設專業和課程3000多個,設置了現代遠程校外學習中心2萬多個,形成了廣覆蓋、多途徑、全過程、信息化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截至2014年,68所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高校不僅累計培養了550多萬本??飘厴I生,還面向農村和西部貧困地區的社區、行業、企業以及弱勢群體,提供了繼續教育和培訓、專業證書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等,培訓人數總計超過500萬人。第二,積極推動高校數字化學習資源開放與聯盟。2011年,啟動了 “網絡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建設”;2014年,順應國內外在線教育新一輪革命,組建了“高校繼續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開放與在線教育聯盟”,參與聯盟的高校建設和開放網絡課程15000余門,微課程20000余門,由此受益的學習者達一億多人;聯盟高校探索了慕課、微課、移動課程等多種新型資源開放課程和教學模式,緊密結合“依法治國”、 “三農建設”、“一帶一路”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創新驅動發展”、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推出包括“國際軌道交通人才培養計劃”在內的30個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的人才培養和資源建設行動計劃,預計今后兩年將發展到500所高校和200家企業以及幾十個行業參加,成為中國最大的繼續教育資源開放和服務聯合體及公共服務平臺之一,預計三年內受益人數可望達到1.5至2億人。第三、我國開放大學的建立與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為推動廣播電視大學系統的戰略轉型升級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教育規劃綱要關于“辦好開放大學”的要求, 2012年,國家開放大學和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和云南開放大學等6所開放大學成立,這些開放大學,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主要面向廣大社會成員開展遠程開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學校,可以獨立設置本科專業并授予學士學位。六所開放大學積極探索、大膽試驗,在創新辦學管理與運行體系、充分調動開放大學所在地區黨委和政府以及學校自主辦學的積極性創造性、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索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密切合作,根據國家和地區發展需要,引進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更好地為廣大社會成員的終身教育服務、構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帶動了廣播電視大學系統的整體轉型,在開拓具有中國特色開放教育發展的征程中邁出了一大步。
(四)初步形成了政府、行業企業和全社會通力支持繼續教育發展的新格局。我國初步形成了在政府領導和統籌協調下由教育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齊抓共管、共同推進的新格局以及行業企業、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推進繼續教育的生動活潑的局面。繼續教育的提供主體正在日趨多元化,不僅包括為社會成員提供各類學歷與非學歷網絡教育的開放大學等遠程教育系統和各類高等學校,也包括行業、企業教育培訓系統、遍及城鄉由各種社會力量舉辦的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以及社區教育系統等等,形成了多層次、多規格、多類型的繼續教育辦學網絡,呈現出學校辦學為主體、企業和社會等用人單位辦學為骨干、社會力量共同支持繼續教育發展的新局面。
二、進一步推進和發展我國繼續教育的若干啟示
第一、終身教育(學習)理念,對個人和教育事業發展最根本的啟示在于,人們在整個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識從學校教育中獲得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識以及各種能力和技能等,都要在社會實踐中通過不斷的繼續學習才能獲得。
進一步提高各級政府和全社會對發展我國繼續教育的認識,是促進我國繼續教育新的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證。從現在起到2020年,是我國全面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最關鍵的時期,也是經濟轉型和社會深刻變革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我國在職人員和全體社會成員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加強學校教育的同時,面向廣大社會成員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是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創新驅動戰略、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是廣大社會成員特別是從業人員自身發展和提高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國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和人力資源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這些年來,我國的繼續教育雖然取得重大成績,但仍很不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前一時期我國股市出現的暴漲暴跌以及全國多個地區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特別是天津港重大火災爆炸等事故,固然有很多復雜的原因,但各級干部和職工新的專業知識嚴重缺乏和對學習培訓工作抓得不夠也是重要的因素。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和知識更新加快的新形勢下,面對國內外復雜、艱巨的任務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進一步提高對發展繼續教育極端重要性的認識,并需要社會從包括制度、投入、機構、組織、技術等進行多方面的變革與支持,進一步調動全社會發展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并建立健全繼續學習的激勵機制和加強相應的制度建設,大力開創我國繼續教育更大、更好、更快地發展的新局面。
第二、根據繼續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新特點,滿足廣大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我國和世界許多國家繼續教育發展的實踐表明,繼續教育特別是大量的、非學歷的教育培訓活動,不僅具有周期短、針對性強、傳播新知識和新技術較快的特點,而且教育的內容、模式、方法等與傳統的學校教育有著很大的不同。特別是在學習主體的廣泛性和多樣性,學習者學習時間、空間和內容的可選擇性、學習內容、學習形式的針對性、豐富性、實用性,學習機會的充分性等方面具有許多不同的特點。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終身學習需求日益高漲的背景下,當前我國繼續教育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1.隨著經濟和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繼續教育的形式、內容和方法的需求也日益彰顯出多樣化和個性化。繼續教育類型正從學歷補償教育為主向終身化的繼續教育目標發展。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習者多樣化需求的各種非全日制、非學歷教育,正逐步擺在繼續教育發展的突出位置。
2.社會和學習者對繼續教育的質量需求越來越高,要求和職業發展密切結合的繼續教育將從偏重于知識傳授,向注重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注重其對工作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專業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崗位轉移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轉變。
3.繼續教育提供者趨向多元化,從較單一的學校教育機構向學校、企業、行業等共同參與轉變、從公辦教育培訓機構提供為主,向公辦、民辦機構共同提供的格局轉變。
4.繼續教育在高素質勞動者和高層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中國和世界許多杰出人才的成長過程充分表明,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大都是學校教育與繼續教育相互補充、不斷學習與工作實踐相互交替的結果。高質量的繼續教育越來越成為提高勞動者素質和造就各類專門人才,包括一大批能進入世界經濟、管理和科學技術前沿的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應在繼續教育發展進程中,總結研究各類人才培養模式和途徑的經驗
5.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發展和運用,突破了傳統繼續教育方式的時空限制,導致優質資源有可能在更低成本、更廣范圍內讓更多的學習者共享,并具有選擇性、開放性、交互性等許多新的特點,從而向社會成員提供更加靈活便捷的學習途徑和優質資源成為了可能。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對我國利用后發優勢,推動繼續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是我國在教育資源相對短缺的條件下能夠促進繼續教育又好又快發展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與學習型社會的重要保證。因此,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為廣大學習者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和更加方便、靈活的學習機會,成為推動繼續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