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組長 趙沁平
我國擁有近14億人口,教育規模居世界第一,目前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萬所,在校生2.6億、教師1500多萬。由于我國地域廣、差異大,教育發展還不均衡,既有上萬學生的“超級中學”,也有僅幾個學生的“鄉村教學點”。在這樣復雜的情況下,要有效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創新型人才,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多層次教育需求,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教育信息化顯得極為緊迫和重要。
2010年,《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實施,將“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單列一章,并列為十大項目之一重點推進,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2012年,為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求,教育部發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目標、任務和路徑。同年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延東同志出席并講話,對“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工作進行了全面系統部署,提出要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以及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工作任務和目標,從整體上規劃出中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路徑,教育信息化從此步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教育信息化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成為帶動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戰略選擇。
今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指出,“中國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我們將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這一論述精辟地闡明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訴求,為進一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指明了目標、方向和途徑。
《教育規劃綱要》頒布五年來,教育信息化的戰略地位得以確立,“三通兩平臺”這一教育信息化核心任務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我國學?;ヂ摼W覆蓋率城市已達97%、農村也達到了81.5%?!敖虒W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的成功實施使全國偏遠農村地區6.4萬個教學點的400多萬孩子享受到了優質教育資源。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力度加大、應用模式創新,特別是通過“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的探索,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同時,有力促進了教學模式創新。全國33%的中小學建有校本資源,職業教育建設了56個專業教學資源庫,高等教育上線931門視頻公開課、2700門精品資源共享課。教育管理和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全國51.4萬所學校實現“一校一碼”,中小學生基本實現“一人一號”。通過全國中小學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為學生資助、轉學、經費核撥等提供了極大便利。
總體來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期間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顯著進展和喜人成績,對教育改革發展的支撐作用已逐步顯現。一是通過信息化有效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如成都七中的“四位一體”教學模式,實現了與甘孜藏族自治州等民族地區學校異地“同時上課、同時備課、同時作業、同時考試”,為探索信息化支撐下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探索出了一條有效路徑。二是通過教育信息化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創新。通過信息化手段的應用,逐步推動教學模式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發展,改變了傳統的授受方式,使學生擁有自主選擇和個性化學習的機會,逐步涌現出哈爾濱香檳小學能力導向式學習、河南省鄭州二中“移動自主學堂”等教育教學創新模式。三是通過教育信息化極大提升了教育管理與服務水平。特別是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運行僅一年就完成省內轉學512萬人、跨省轉學66萬人,跨省轉學最快不到9小時即辦理完成,成為教育系統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的民心工程。
“十三五”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將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五年?!笆濉睂τ诮逃畔⒒酝瑯泳哂蟹欠惨饬x?!?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是黨和政府對全社會做出的承諾。優質、公平、個性化是教育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變革、創新是達成優質、公平、個性化的根本路徑。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時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突出標志,更是信息時代推動教育變革與創新的重要動力和途徑。教育信息化不僅是教育手段的變革,更是教育理念、教育體制、培養模式、教學方式和內容的變革?!笆濉逼陂g,要按照“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的發展目標,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推進“三通兩平臺”,全面深化應用,促進教育變革。
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方齊心協力、大力支持下,在全國各地積極探索、共同推進下,我國教育信息化必將翻開蓬勃發展的嶄新一頁,必將成為教育事業發展歷程中的光輝里程碑。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