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咨詢委員、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 柳斌杰
為了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五年前,黨和國家頒行的教育規劃綱要,把“保障教育經費投入”作為六大保障措施之一列入奮斗目標,并且明確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012年就要提高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達到法定目標。綱要實施之初,有人擔心難以實現,放了“空炮”。然而五年的實踐證明,我們看準了的事情說到做到,我國教育經費保障水平連創歷史新高,2012年達到4.28%,2013年達到4.3%,2014年達到4.15%,尚未完全統計的2015年,繼續穩中有升。經費保障是辦好教育的硬實力,數字背后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力量和教育戰線的艱苦努力。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鞏固提高還需深化改革、完善機制,提高基礎能力。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一、肯定成績,增強信心
教育規劃綱要頒行以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把教育投入作為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來看待,這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上至中央、下至百姓,都有舍得花錢辦教育、培養下一代的決心。由是,我們教育經費投入就有了思想基礎,工作上也就有了力度,累計投入10萬億元,年均以16.5%的速度增長。
第一,加大財政投入,政府率先確?;A。一是國家出臺財政教育投入的意見,指導全國落實“兩個比例”、“三個增長”的規定,確保投入到位。二是分省核定教育支出比例、合理分解了目標任務,以便落到實處。三是擴大財政教育經費的來源,從稅收、地方教育附加、土地收益計提教育資金等三個方面增收教育經費。四是建立財政教育投入評價激勵機制,對于好的省份給予獎勵,調動省級投入的積極性。在多方努力下,國家財政性教育支持占比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以上,在財政總支出中占比16%,是公共財政支出的第一大戶。這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第二,鼓勵引導社會投入,擴大教育經費來源。社會投入是發展教育的重要資金來源,我國民間有巨大的潛力,是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的途徑,世界各國都有此道。一是出臺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引導民間資金進入教育領域,可以出資、捐資、投資辦學,也可以合資、合作、互補辦學,分類管理、政策扶持,調動民間投入492億元投入教育,年均增長快于財政的16%,而達到了18%;捐資辦學收入達157億元,增強了教育實力。
第三,建立合理分擔機制,多方面籌集教育經費。教育費用分擔是個通行的原則,特別是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成本由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已經成為基本政策。明確了中小學服務性收費項目、標準、幼兒園保教費和住宿費相關規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在全面治理亂收費、限制學費收取比例、救助困難學生、減輕學生家長負擔的基礎上,穩定了合理分擔機制,高校中個人分擔達到25%。個人分擔占了教育經費總量的10%左右。
第四,完善投入保障機制,加強了監督,提高了效益。五年來一個突出的成績是千方百計完善了教育經費穩定增長機制,鞏固了4%的目標,形成義務教育生均經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中央高校生均撥款制度、提高地方高校撥款水平、高職院校生均撥款制度、中職學校生均撥款制度等一些長效機制,保障了教育經費實現倍增,年均增長最快的達到30%以上。與此同時,國家加強了教育經費的審計監督、使用監督、責任監督,日常監測與經費執行統計公告相結合,重點對經費數據定時統計分析,嚴查預算安排、管理使用、執行績效等重點情況,增強了各級政府和學校的經濟責任。
以上成績不僅是改善了當前教育的經濟保障,也為今后的教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必將在支持我國教育邁上新臺階方面發揮實實在在的根本性作用。
二、總結經驗,鞏固提高
回顧教育規劃綱要實施五年來教育經費投入實現大增長、保障水平大提高的歷史性變化,有許多經驗和做法都是值得總結的。單從鞏固提高、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一些好的經驗值得認真推廣和堅持。主要有五點。
一是認識要到位。教育是民族復興的基業、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石,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一定要在思想上明確、行動上自覺。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之戰略,把教育投入作為國家謀求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采取有效措施給以確保。只要認識上到位,工作上就能做好。許多地方這幾年財政狀況并不好,但都保證了教育經費持續增長,就是他們落實教育經費優先的原則,“再窮不能窮教育”的思想牢牢樹起來了。
二是依法辦教育。教育經費中的財政投入要不低于GDP的4%,這是我國法定的目標,也是唯一寫進國家法律中的投入標準。隨著依法治國戰略的落實,依法辦教育成為各級政府的自覺行為。這在履行各級財政的法定責任,在促使教育經費穩定增長上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政府嚴格依法辦事,也帶動了其他方面教育經費的投入。
三是標準當先行。標準是預算的基礎,也是經費核定的依據,沒有標準就無法衡量多少、貧富、優劣。教育行政部門這幾年細化了經費核定標準,從校舍建設、設備采購到各類教育的生均撥款,都制定了嚴格的標準,使教育投入精準化。這對各級經費投入起到穩定增長作用和比較效應,地區差距明顯縮小。
四是機制是保證。教育投入要穩定、要增長,需要一套完備的制度體系去支撐,制度化就是最好的長效機制。這幾年所形成的投入機制、保障機制、分擔機制、救助公平機制和預算、管理、監督、公開等制度,都是非常有效的機制,從多方面保障了教育經費籌措、管理、使用,績效評價的全程控制,使社會感到教育經費投得放心、用得滿意,增強了信任感。
五是管理須嚴格。財政部、教育部先后制定了多項教育經費管理制度,從落實管理責任、嚴肅財政紀律、加強審計監督、強化內部控制、堅持反腐倡廉等方面,三令五申防范資金亂用,組織了專項治理、專項檢查、專項審計和定期督查、定期巡視、定期公告,保證了教育資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這也是獲得更多投入的重要前提和提高資金效益的有力措施。
三、重視問題,再開新局
雖然我國教育經費投入已經達到歷史新高,保障水平與五年前亦不可同日而語,但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挑戰還是嚴峻的,需要繼續努力,開創新局面。
一是教育投入總量不足,與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相比尚有較大差距,貧困地方的辦學條件、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學前教育經費、高中階段的經費保障、職業教育的投入等,都還存在缺錢的問題,該保障的保障不了,制約這些環節的發展。
二是4%法定目標的鞏固仍要下功夫,隨著GDP增速放緩、財政減收等問題的出現,政府投入也有不確定因素,而已攀高的教育經費投入指標近兩年業已出現下滑,即使達到4%,也不能滿足教育需求,財政投入強度還要只增不減。
三是多渠道籌資辦學的政策尚不完善,社會力量捐資辦學、出資辦學、投資辦學沒有相應的鼓勵和支持的辦法,沒有有效的補償機制,制約了社會力量投入辦學的積極性。
四是在資金管理使用方面依然存在管理不善、鋪張浪費、違紀違規、變相亂收費等群眾意見較大的問題。資金開支標準、管理責任也有不明確、不落實的現象。
為此,我建議“十三五”期間還要緊抓不放,?;?、建機制、開渠道、嚴管理,把教育投入總量增加和資金使用效益的提高作為兩個重點去抓。加大資金投入、使用、管理、績效評價的力度,落實預算管理制度和財政經濟政策,統籌使用各類經費,生均撥款標準化、工程費用項目化。落實中央關于事權和財權相匹配的要求,劃分中央和地方教育經費投入的責任,完善教育經費分擔機制,規范教育轉移支付、加強省級統籌,拉動各方面增加教育投入。財政投入的教育經費使用要更加合理,突出?;?、兜底線、促公平、惠人民的要求,從機制上解決公平性、普惠性、持續性的問題。要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嚴格財經紀律,強化內部監督和審計監督,把每一分錢花好用好,用人民的錢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