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7日)
10月11日至10月17日,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對西藏自治區申報的12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進行了督導檢查。本次督導檢查是依據《義務教育法》《教育督導條例》和《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按照教育部《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及教育部與西藏自治區政府簽署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要求,本著“公平公正、嚴格把關”的原則,在對西藏自治區申報材料嚴格審核的基礎上進行的。
督導檢查組分5個小組對西藏自治區的12縣(區)進行了實地督導檢查,共隨機抽查學校65所,其中小學52所,初中11所,一貫制學校2所。檢查中,核查了相關文件資料、數據;召開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座談會共48個;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980份,回收有效問卷978份;采取隨機訪談等形式,征求了公眾意見。
督導檢查組對12縣(區)的督導檢查意見如下:
一、主要指標達標情況與檢查結論
按照《辦法》規定,督導檢查組對西藏自治區12縣(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公眾對本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滿意度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檢查,結果如下:
(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
《辦法》規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的評估認定,應在其義務教育學校達到本?。▍^、市)辦學基本標準的基礎上進行。各?。▍^、市)應根據相關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國家標準,制定既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又與國家標準基本相符的省級標準。西藏自治區結合本自治區實際,就辦學基本標準制定了相關指標。督導檢查組對12個縣(區)的相關指標進行了核查。核查結果:學?;具_到了評估標準(詳見表1)。
(二)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
《辦法》規定,對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的評估,以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冊數、師生比、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數8項指標,分別計算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評估標準為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分別小于或等于0.65、0.55。計算差異系數的8項指標數據來源于國家教育事業統計數據。差異系數是一組數據的標準差與其均值之比,是測算數據離散程度的相對指標。差異系數的值越小,說明縣域內校際間的差異也越小,即學校間的均衡程度越高。核查結果是:西藏自治區12縣的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均達到了國家標準。其中小學綜合差異系數在0.115至0.546之間;桑珠孜區初中差異系數為0.191,其它11個縣只有1所初中,不計算差異系數,(詳見表2)。
?。ㄈ┛h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工作情況
《辦法》規定,對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評估,主要從入學機會、保障機制、教師隊伍、質量與管理四個方面17項指標進行,省級可適當增加指標,總分為100分,評估標準不低于85分。西藏自治區對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評估,在國家指標體系17項基礎上增加了1項指標。核查結果:12個縣(區)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得分在88.2至93分之間,達到了國家規定要求(詳見表3)。
表3 西藏自治區12個縣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得分情況表
(四)公眾滿意度調查情況
《辦法》規定,評估認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需要對公眾滿意度進行調查,就有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相關問題,征求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等不同群體的意見。西藏自治區對12個縣(區)公眾滿意度調查結果均在85%以上。我們此次也設計了問卷,結合座談會、隨機訪談等方式對以上幾類人群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與西藏自治區調查的情況基本相符。
督導檢查組還對12個縣(區)有關教育工作情況進行了全面了解,未發現作為“一票否決”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和重大違紀違規行為。
綜合以上結果,督導檢查組認為,西藏自治區今年提出申報的12個縣(區)均達到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標準。督導檢查組將把此次督導檢查結果向教育部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報告,提請最后認定公布。
二、主要做法與經驗
西藏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將其作為富民興藏的重要民生工程,擺在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繼前兩年8個縣通過國家認定后,今年又有12縣(區)接受國家督導檢查,成效明顯。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
西藏全區不斷強化各級政府行為,加強統籌規劃,落實各級各部門責任,扎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一是注重科學規劃,明確發展方向。按照國家部署,結合西藏實際,以務求實效、保證質量為原則,全面開展摸底調研和測算分析,對照國家和自治區的標準要求,重新調整全區均衡發展推進規劃。同時,強調“硬件軟件并重”,在繼續完善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同時,注重大力提升學校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要求。二是落實政府責任,扎實推進工作。各地市、12縣(區)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黨政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黨政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出臺了實施意見、實施方案及相關細則。自治區今年先后召開了領導小組專題會、現場會暨工作部署會、校長培訓會等三次重要會議,各地市、縣(區)也召開會議,詳解均衡政策,明確目標任務,逐條逐項指導落實。自治區各級完善了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發改、財政、人社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認真落實相關工作,形成了密切協作、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各地市、12縣(區)實施“一把手”工程,黨政主要領導定期議教,深入一線,查找問題,研究對策,部署落實。日喀則、山南、林芝三地市以及堆龍德慶、墨竹工卡、桑珠孜、亞東、曲松等縣(區)均建立了領導干部定點聯系學校制度,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各地(市)分管專員(市長)均親自帶隊并全程參加了對相關縣所有學校的督導檢查工作。12縣(區)通過廣播、電視、標語、手機短信等形式開展專題宣傳,通過駐村工作隊和雙聯戶長進行“家訪”,宣傳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意義,營造了全社會人人知曉、關心、支持均衡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三是完善督導機制,強化問題整改。西藏自治區教育督導委員會今年出臺了《關于建立教育工作出現重大問題時對地縣鄉政府領導干部實行約談工作機制的通知》和《關于對地縣鄉政府履職教育工作情況進行督導考核的意見》,將均衡發展作為地方政府年度工作重要考核內容。自治區教育督導部門完善了摸底調研、過程督導、正式驗收三輪督導檢查工作規程,堅持問題導向,對每縣每校建立問題清單,要求限期整改,實行月報告制度,監督整改落實到位。
(二)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
西藏自治區不斷加大統籌力度,各級財政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堅持“抬高底部、傾斜薄弱”的原則,按照布局調整、全面改薄、標準化建設的步驟,依據《西藏自治區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一是認真落實自治區相關經費政策。2015年自治區再次提高教育經費標準,教師、學生公用經費標準比上年有所提高,“三包”和營養餐經費標準均每生每年再提高200元。這些政策在12縣(區)均得到較好的落實。2013年以來自治區政府每年安排均衡發展查缺補漏專項資金,2015年給12縣(區)下達9600萬元。同時,12縣(區)及所在地(市)均落實自治區規定,近三年對教育的投入均達到上年地方財政收入的20%以上,聶榮、洛隆、尼木等縣比例較高。一些縣將援藏資金重點向教育傾斜。洛隆縣從2014年起,將未來三年援藏資金的2/3,共計2400萬元投入教育。聶榮縣從2014年起連續三年每年從援藏資金中劃撥至少1000萬元用于改善辦學條件。二是不斷加大辦學條件改善力度。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12縣(區)改善辦學條件經費共計9.34億元,新增校舍面積26萬平方米,新增運動場館面積12萬平方米,新增實驗室78個,新增圖書35萬冊,新增計算機5000多臺,新增教師周轉房3000余套。12縣(區)狠抓教育信息化建設,多數學校建有多媒體教室,實現專任教師每人一機,多數班級配備了教學電子白板。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德育工作等方面信息化水平極大提高。堆龍德慶縣投入1700多萬元實施了縣域內教育信息化系統工程。桑珠孜區、亞東縣為轄區內所有中小學開通了校園寬帶網絡。洛隆縣克服山高谷深、土地緊缺的困難,近三年來新增學校用地353畝。
(三)注重隊伍建設,均衡配置師資
全區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環節,12縣(區)認真落實自治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下大力氣做好教師培養、補充、培訓、交流、考核、激勵等方面工作。一是穩定教師隊伍。各地市、12縣(區)認真落實鄉村教師補貼,通過大力營造尊師氛圍、提高教師待遇、改善生活工作條件等辦法,激勵和挽留優秀教師,各學校均建設了教工之家,為教師營造溫馨的生活環境。拉薩市、日喀則市設立專項基金,對成績突出的教師給予表彰獎勵。墨竹工卡、洛扎等縣在本級財政中安排專項經費,為教師發放生活補助。堆龍德慶、尼木、洛隆等縣教師休假包干路費標準高于縣直機關及鄉鎮同級公務員。桑珠孜區為最偏遠的聶日雄鄉加慶孜完小配備最好的專用車輛,設立“鄉村優秀夫妻教師獎”。聶榮縣從2013年起實施了全縣校園供暖工程,極大改善了師生學習生活條件。二是加大培訓力度。12縣(區)注重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水平,在參加國家、自治區、地市等培訓的基礎上,努力開展縣級培訓和校本培訓。日喀則市先后組織舉辦了四期薄弱學科專題研修班。墨竹工卡、尼木、米林、亞東等縣積極協調本縣教師到內地省市學習交流。曲松、洛隆、札達等縣邀請內地專家對全縣所有中小學教師進行專題培訓。聶榮縣利用蟲草假組織開展小學音樂、體育、美術、科學等專業輪崗培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學科教師緊缺問題。三是加強教師交流。12縣(區)注重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積極開展教師交流輪崗,通過發放鄉鎮教師補貼、評先評優向農牧區學校傾斜等政策,促使城鄉教師流動,優化教師結構。日喀則市完成了市區、腹心縣(區)學校向偏遠高海拔縣的薄弱學校結對幫扶16名助理校長、輪崗交流48名教學骨干。
(四)強化控輟保學,關愛特殊群體
全區堅持教育公平普惠,采取切實舉措,創新工作方法,一手抓好入學鞏固,一手抓好特殊群體平等接受義務教育。一是繼續強化控輟保學工作。12縣(區)繼續將控輟保學工作納入對鄉鎮、學校的考核范圍,通過改善辦學條件、提高食宿質量、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等方式增加學校對學生的吸引力。12縣(區)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均達到90%以上。山南地區3個受檢縣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入學率均達到100%。尼木縣已成功創建無輟學村10個。二是保障特殊群體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全區堅持“兩為主”和“全納”教育原則,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實行就近、免試入學。12縣(區)積極開展關愛幫扶留守兒童和殘疾兒童少年工作,通過黨員幫扶、結對認親、送教上門、教育系統大包干等方式,努力保障弱勢群體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拉薩、日喀則、山南、那曲、昌都五個地市特殊教育學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三殘”兒童入學接受正規特殊教育的機會不斷增加。桑珠孜區邊雄鄉形成了“普特融合”教育。桑日、洛扎等縣設立了專項關愛基金,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同關愛留守兒童和失親、貧困、三類殘疾等特殊少年兒童。
(五)規范辦學行為,努力提升質量
各縣(區)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實施課程改革,打造校園文化,形成辦學特色,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一是堅持德育為先。各學校按照自治區要求,結合西藏實際,注重加強學校德育工作,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注重學生養成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注重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把德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二是強化教育教學常規管理。12縣(區)積極組織教研人員到學校蹲點指導,進一步規范了學校常規教學管理和教研工作,努力提高學校常規管理水平,創建有效課堂,規范常規教學行為。堆龍德慶縣中學、豐臺小學教研工作制度完善,基本實現常態化。桑珠孜區將學校劃分成多個片區,實行“網格化”教研制度。三是注重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堆龍德慶縣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有計劃、有內容、有特色。聶榮縣編寫了《聶榮縣我的家鄉》教材。札達縣積極創建具有藏區特色的校內博物館和配套教材。四是合力打造校園文化特色。12縣(區)各學校注重“第二課堂”建設,開設了書法、音樂、美術、體育、棋牌等多種興趣班。聶榮縣參加興趣班學生比例達到60%以上。札達縣安排音樂體育老師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創立自己的校園舞蹈,在學校課間操和課外活動中普及古格宣舞和古格鍋莊舞。桑日縣大力推進絨鄉卓舞等非遺文化進校園,將寓教于樂、強身健體與民族傳統教育相結合。米林縣突出特色辦學,將門巴、珞巴、藏族文化有機結合,融入校園生活,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著力打造“一校一品”。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照國家和自治區標準,根據2014年教育事業統計報表審核和此次督導評估現場檢查, 部分縣(區)仍有一些薄弱環節和問題。
(一)教師隊伍專業結構不夠合理
尼木縣、堆龍德慶縣、墨竹工卡縣、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桑日縣教師專業結構不夠合理,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學科專業教師缺口大。堆龍德慶縣大多數受檢學校沒有專業的音體美、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曲松縣中學物理、化學、政治等學科專業教師不足。洛扎縣縣中學教師未按編制配齊,仍有較大缺口。
?。ǘ┙處熽犖閷I技術職務水平較低
曲松縣部分中小學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人數偏少。聶榮縣全縣中、高級教師比例偏低。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個別學校中級及以上教師比例偏低。洛扎縣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校際差距較大。各縣(區)均存在轉崗任教的非師范專業教師,對其專業培訓力度仍不夠,教科研工作仍較為薄弱。
(三)辦學條件仍有薄弱環節
尼木縣、墨竹工卡縣、亞東縣、洛隆縣、聶榮縣等部分中小學實驗室、圖書室等功能教室不足,或數量不夠,或面積偏小。洛隆縣受檢學校中,有半數小學功能教室不全,部分功能教室面積不足,個別小學運動場地不規范。全縣中小學均無取暖設施。堆龍德慶縣部分學校適合低年級學生閱讀的書籍較少,報刊、雜志的品種和數量不足。曲松縣結巴、古龍、色四等教學點校舍簡陋,設施陳舊。墨竹工卡縣、洛扎縣小學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差異較大。
(四)部分縣校舍建設工程未完工,并存在安全隱患
洛隆縣、墨竹工卡縣、米林縣均有部分學校校舍及附屬工程未按期完工。米林縣有部分學校體育場地項目建設未按期完工。札達縣、米林縣部分學校周邊環境未整治,校門口建筑工地管理混亂,存在安全隱患。
四、督導意見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西藏自治區各地市、各縣(區)應針對本次檢查中、以及市縣自查和自治區級評估中發現的薄弱環節和問題,對照國家和自治區標準,認真研究,提出方案,部署整改。
一是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要結合西藏各地實際,認真做好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落實國家和自治區要求,扎實推進薄弱學校改造工程;要堅持“抬高底部”的原則,采取“一校一策”的辦法,認真查找薄弱環節,逐一加以整改。要以滿足學校教育教學需求和改善師生生活條件為目標,不斷提升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加快學校標準化建設。
二是進一步加強校長教師隊伍建設。要始終把校長教師隊伍能力水平提升和師資均衡配置作為工作重點。要在不斷完善教師隊伍穩定和待遇保障相關政策的基礎上,采取“精準補充”的辦法,完善教師學科結構,大力加強校長教師培訓,充分利用信息化網絡平臺,全面提高校長管理水平和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培養骨干教師、名優教師,建設合理的教師隊伍梯隊,完善教師交流制度,發揮名優教師的輻射引領作用。
三是全面提高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水平。要始終堅持硬件軟件并重的原則,在不斷提高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水平的基礎上,把工作重心放在內涵發展上。要加強學校常規管理,完善相關管理規章制度;全面規范教學常規行為,努力打造有效課堂、高效課堂;廣泛開展教科研工作,提升學校內在發展動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要注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全面育人為目標,努力打造內容豐富、具有西藏特色的育人文化。
四是進一步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長效機制。對照自治區政府與教育部簽署的備忘錄中明確的任務和目標,今后的工作依然艱巨。各級政府要認識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長期性、動態性,已達標縣要不斷完善已經建立的各項制度,鞏固成果,提高水平;未達標縣要對照國家和自治區定標準,認真查找薄弱環節,及早制定工作計劃,早部署、早行動、早日實現規劃目標。
督導檢查結束后,請西藏自治區進一步研究,及時布置整改工作,在三個月內將整改情況報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