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3日)
10月19日至23日,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對寧夏回族自治區申報的5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進行了督導檢查。本次督導檢查是依據《義務教育法》《教育督導條例》和《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按照教育部《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及教育部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簽署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要求,本著“公平公正、嚴格把關”的原則,在對寧夏回族自治區申報材料嚴格審核的基礎上進行的。
督導檢查組分2個小組對寧夏回族自治區的5個縣(區)進行了實地督導檢查,共隨機抽查學校46所,其中教學點6所,小學21所,初中10所,一貫制學校7所,完全中學2所。檢查中,核查了相關文件資料、數據;召開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座談會共20個;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1869份,回收有效問卷1866份;采取隨機訪談等形式,征求了公眾意見。
督導檢查組對5個縣(區)的督導檢查意見如下:
一、主要指標達標情況與檢查結論
按照《辦法》規定,督導檢查組對寧夏回族自治區5個縣(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公眾對本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滿意度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檢查,結果如下:
(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
《辦法》規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的評估認定,應在其義務教育學校達到本?。▍^、市)辦學基本標準的基礎上進行。各?。▍^、市)應根據相關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國家標準,制定既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又與國家標準基本相符的省級標準。寧夏回族自治區結合本區實際,就辦學基本標準制定了9項重點核查指標,包括校舍建筑面積、教學及教學輔助用房面積、體育活動場地面積、功能室設備裝備、學科教學儀器器材配置、計算機生機比、生均圖書、專任教師學歷高于規定比例、骨干教師比例等。督導檢查組對寧夏回族自治區5個縣(區)的各項指標進行了核查。核查結果:學?;具_到了評估標準(詳見表1)。
(二)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
《辦法》規定,對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的評估,以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冊數、師生比、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數8項指標,分別計算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評估標準為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分別小于或等于0.65、0.55。計算差異系數的8項指標數據來源于國家教育事業統計數據。差異系數是一組數據的標準差與其均值之比,是測算數據離散程度的相對指標。差異系數的值越小,說明縣域內校際間的差異也越小,即學校間的均衡程度越高。核查結果:寧夏回族自治區5個縣的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均達到了國家標準。其中小學綜合差異系數在0.348至0.548之間;初中差異系數在0.202-0.327之間(詳見表2)。
(三)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工作情況
《辦法》規定,對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評估,主要從入學機會、保障機制、教師隊伍、質量與管理四方面17項指標進行,省級可適當增加指標,總分為100分,評估標準不低于85分。寧夏回族自治區根據實際,在本區實施辦法中共設置20項二級指標。核查結果:5個縣(區)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得分均在87.8-91.6之間,達到了國家規定要求(詳見表3)。
(四)公眾滿意度調查情況
《辦法》規定,評估認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需要對公眾滿意度進行調查,就有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相關問題,征求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等不同群體的意見。寧夏回族自治區對5個縣(區)公眾滿意度調查結果均在85%以上。我們此次也設計了問卷,結合座談會、隨機訪談等方式對以上幾類人群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與寧夏回族自治區調查的情況基本相符。
督導檢查組還對5個縣(區)有關教育工作情況進行了全面了解,未發現作為“一票否決”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和重大違紀違規行為。
綜合以上結果,督導檢查組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今年提出申報的5個縣(區)均達到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標準。督導檢查組將把此次督導檢查結果向教育部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報告,提請最后認定公布。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堅持“科教興寧、人才強區”戰略,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連續8年作為全區10項民生計劃和為民辦30件實事的主要內容,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不斷強化政府職責,改革創新,真抓實干,多措并舉,強力推進,在前兩年8個縣(市、區)順利通過國家督導評估認定的基礎上,今年又有5個縣(區)接受國家督導檢查,成效顯著,經驗豐富。
(一)健全工作機制,落實政府行為
寧夏各級政府認真落實國家和自治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各項目標任務要求,注重強化政府行為,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建立健全工作機制。一是科學謀劃。各市和5個縣(區)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本地教育總體規劃,按照自治區制定的《實施方案》,對照國家、自治區的任務目標和標準要求,結合各自實際,制定了具體辦法、實施步驟和任務要求,一縣一策,一校一案,明確了基本定位和發展方向。二是落實責任。各市和5個縣(區)認真落實各級、各部門責任,事事落細、項項落實。黨政領導定期聽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專題匯報,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人大、政協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重點建議、提案,多次深入基層視察指導工作;政府各部門按照各自職能,落實均衡發展分項任務。從上到下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支持的工作格局。三是強化監督。全區各級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地方政府和黨政領導干部考核,每年進行教育工作目標考核評估。各級教育督導部門按照自治區督導評估實施方案,不斷完善評估程序和評估體系,進一步強化過程性督導制度和整改復查制度,開展年度監測,堅持問題導向,印發整改通知書,對工作不力、問題突出的縣(市、區)進行約談、通報,督促整改落實。
(二)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全區各級政府將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不斷強化經費保障體系,統籌各類項目資金,全面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一是持續加大投入力度。近三年,全區公共財政義務教育經費支出從78.17億元增加到93.21億元;小學、初中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分別從520元、720元增長到 620元、820元。同時,各市、縣按照自治區要求,增加本級財政對公用經費的投入,最高達到1100多元。建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三個增長”督查機制,要求5個縣(區)對2012年以來“三個增長”缺額資金4.06億元進行填平補齊。二是加強學校標準化建設。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5個縣(區)累計投入25.8億元,組織實施了“校安工程”、“中西部地區農村初中改造工程”、“全面改薄工程”、“自治區改造農村教學點項目”等一批教育重點工程,實施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和標準化建設,新增校舍45.8萬平方米,新增運動場館面積59.9萬平方米;新增教學功能室323個,新增圖書188萬冊,新增計算機21700多臺,新增教師周轉房367套,建設塑膠運動場103個,配置校車105輛,學校整體面貌煥然一新。三是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5縣(區)全面推進 “三通兩平臺”建設,寬帶網絡接入率達到100%,優質資源“班班通”達到75%以上,教師網絡學習空間覆蓋率達到50%以上,多媒體電子白板班級配置率達到90%以上,實現教師人手一機,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實現基本覆蓋。銀川市興慶區建設教育城域網,為廣大教師開展網絡教研、網絡評課搭建平臺。永寧縣組織實施“智慧校園”建設,建成數字化校園信息平臺、平安校園管理平臺、自動課程錄播教室共45個,實現了城鄉教育信息資源的交流共享。平羅縣、中衛市沙坡頭區和中寧縣堅持“建管用并重”的原則,促進了信息化手段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三)制定相關政策,優化教師隊伍
2011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印發專門文件,以理順管理體制為重點,以滿足教育教學需要為目標,著力加強中小學校長和教師隊伍建設。5個縣(區)認真落實意見精神,創新教師隊伍管理機制,合理配置教師資源,提高隊伍整體素質。
一是完善教師退出機制和補充機制。自治區探索建立了教師退出機制,對年齡偏大、長期有病且不適應教育教學要求的教師,由相關部門做好分流工作;一定工作年限的教師可申請提前退休。騰出的編制用于招錄年輕教師,補充新鮮血液。檢查組所到學校呈現出教師隊伍高學歷、年輕化的喜人現象。5縣(區)堅持“國標、省考、縣聘、校用”的準入制度,共招聘特崗教師1900多名,落實安排免費師范畢業生116名,并對2030名不適應教育教學的中小學教師辦理了提前退休手續。對于新入職的特崗教師,探索實施“先在城區優質學校頂崗實習1-2年再安排到農村學校任教”的政策,以確保特崗教師質量,更好地服務農村學校。
二是完善教師培訓機制。5縣(區)均建立了教師培訓經費投入保障機制,縣本級財政投入教師培訓經費達到人均1000元左右。認真完成國家、自治區、縣三級教師培訓任務,并不斷創新培訓方式方法,逐步建立起以骨干教師為龍頭、以農村教師為重點的培養培訓體系。銀川市興慶區在國內師范院校建立了教師培訓基地,2014年專門安排270余名農村教師赴北師大、西北師大、南京教科院等培訓學習,還安排了52名農村教師到香港進行交流學習。中衛市沙坡頭區累計舉辦各級各類校長、教師培訓班77場次,培訓校長、教師1.3萬人次,培養骨干教師600余名。中寧縣組建“名優骨干教師專家指導服務團”,對農村教師進行“一對一”教學培訓活動。
三是落實教師交流機制。5縣(區)不斷完善教師交流機制,積極組織實施輪崗交流、送教送研下鄉,實現縣域內教師交流制度化、常態化。銀川市興慶區組織30多名骨干教師服務團,進行為期兩年的支援農村學校代培帶教活動。支教教師在享受農村教師待遇的基礎上,每月再補貼1000-1500元。永寧縣制定了《中小學校長和教師交流工作實施方案》,三年調配交流校長和教師700多人。中衛市沙坡頭區針對個別學校音體美教師配備不足的問題,實行了音體美教師跨城鄉、跨學?!白呓獭敝贫?。
四是不斷改善教師的生活待遇。平羅縣建立了骨干教師津補貼制度,為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骨干教師發放100-1000元不等的津貼,為全縣教師定期體檢。銀川市興慶區為農村教師租賃通勤車,免費提供一日三餐,每月發放480-550元的津補助。對于下鄉骨干教師,另外每月發放600—1500元的帶教津貼。
(四)落實關愛體系,保障平等就學
5縣(區)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留守兒童、殘疾兒童及其他需要特別照顧的學生平等接受義務教育作為重要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保障。銀川市興慶區為隨遷子女入學開辟綠色通道,不斷簡化程序,實行一站式服務,努力實現同城同待遇。平羅縣建立了義務教育貧困生資助長效機制,并對孤、殘兒童少年發放生活補助。中衛市沙坡頭區、中寧縣建立健全了教育、民政、團委、婦聯等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機制,解決留守兒童在親情關愛、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社會保護等方面的實際困難。銀川市興慶區和永寧縣本級財政還安排專項經費,為學生提供營養餐。
(五)促進內涵發展,提高教育質量
各縣(區)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著力引導中小學校抓管理、提質量、辦特色、創品牌,促進內涵發展。一是探索實施聯盟辦學。5縣(區)認真落實自治區優質教育資源擴面工程,形成了名校集團化、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鄉鎮中心學校與村校聯盟、名校托管相對薄弱學校等多種模式,如銀川市興慶區、永寧縣組建名校教育集團,中衛市沙坡頭區、中寧縣城區優質中小學托管農村薄弱中小學等等。這些做法盤活了優質資源,釋放了名校能量,以強帶弱,捆綁發展,為城市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注入全新的辦學理念,實現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快速提升。二是強化教育教學管理。5縣(區)認真落實自治區推進依法治教,規范中小學校辦學行為實施意見精神,切實規范辦學、招生、收費、學籍管理、教育評價和教師從教等行為,抓管理、提質量、辦特色、創品牌,實現內涵發展。永寧縣、平羅縣全面組織實施中小學校發展性督導評估工作,挖掘和培育學校發展潛力。中衛市沙坡頭區在農村學校探索建立了以“因材施教、學為中心”的小班化教學模式,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5縣(區)還為所有的中小學校配置了統一的“校園警務室”、安全人員、電子監控、一鍵式報警器等,認真開展安全教育,做好校園安全工作。
三是加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5縣(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創建文明校園、書香校園,組建學生藝體社團,豐富“第二課堂”,提升學校文化內涵。銀川市興慶區實施“特色項目、學校特色、特色學?!比阶甙l展策略,形成了西夏探秘、寧夏花兒、多米諾骨牌等100多項特色項目。中寧縣依托青少年活動中心和鄉村學校少年宮廣泛開展科普活動;發掘枸杞之鄉特色文化,編寫了《綜合實踐活動》校本教材,廣泛開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平羅縣、永寧縣全面開展“三愛”、“中國夢”、“民族團結”、“文明伴我行”、“日行一善”等主題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價值觀教育。中衛市沙坡頭區建立23個校外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照國家和自治區標準,根據2014年教育事業統計報表審核和此次督導評估現場檢查, 部分縣仍有一些薄弱環節和問題。
(一)辦學條件仍存在薄弱環節
中寧縣、中衛市沙坡頭區、銀川市興慶區、永寧縣有部分學校校舍建筑面積不足,銀川市興慶區、中衛市沙坡頭區、永寧縣有部分學校的體育運動場地面積不足。永寧縣有部分小學操場不規范。全縣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差異系數過大。少數學校教師周轉房面積不足。平羅縣有部分學校未建設校園網、未實現班班通。中寧縣檢查組所到教學點,校舍、場地等條件簡陋。
(二)大班額問題仍然較多
受檢各縣均有一些學校存在大班額現象。銀川市興慶區、中衛市沙坡頭區、永寧縣問題相對突出。
(三)教師配備仍存在不足
平羅縣城鄉骨干教師比例差距較大。中衛市沙坡頭區、中寧縣均存在專業教師學科結構不合理現象,一些學校音樂、體育、美術、英語、信息技術專業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中寧縣三個移民項目區教師編制緊缺;縣特教學校缺培智專業教師、康復專業教師仍配備不足。
四、督導意見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寧夏回族自治區各市、各縣(區)應針對本次檢查指出的薄弱環節、以及市縣自查和自治區督查發現的問題,對照國家和自治區標準,認真研究,提出對策,切實加以整改。
一是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義務教育法》,強化政府主體責任,加大統籌力度,按照“教育優先投入”的原則,把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地方財政保障范圍,建立健全義務教育投入保障長效機制,保障更多的、足夠的資金投向農村和邊遠地區。同時要強化監督機制,確保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達到“三個增長”。
二是繼續加快標準化學校建設。要結合寧夏各地實際情況,及時、合理調整和科學規劃區域內學校布局。認真落實國家和自治區要求,扎實推進薄弱學校改造工程,堅持“抬高底部”原則,采取“一校一策”的辦法,分階段、分步驟改善中小學校的辦學條件,逐步解決學位不足、面積不足、班額過大等問題。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義務教育學校硬件配備標準,充分發揮資源的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務學校教育教學工作。
三是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強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完善招聘特崗教師、事業單位聘用、安排免費師范生等機制,精準補充,解決教師結構短缺的問題。建設合理的教師隊伍梯隊,完善教師交流制度,發揮名優教師的輻射引領作用,形成區域內義務教育師資共享模式,使區域內義務學校之間的師資水平更加均衡。同時,健全獎勵機制和差別化鼓勵政策,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服務偏遠、貧困地區。
四是進一步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長效機制。對照自治區政府與教育部簽署的備忘錄中明確的目標任務,今后的工作更加艱巨。各級政府要認識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長期性、動態性,要不斷總結推進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經驗,進一步加大統籌力度,完善已有政策。已達標縣(區)要不斷完善已經建立的各項制度,鞏固成果,提高水平;未達標縣(區)要對照國家和自治區標準,認真查找薄弱環節,及早制定工作計劃,早部署、早行動、早日實現規劃目標。
督導檢查結束后,請寧夏回族自治區進一步研究,及時布置整改工作,在三個月內將整改情況報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